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2016-05-26 20:00朱丽
考试周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小学语文

朱丽

摘 要: 与众学科相比,语文是生活性最强的一门学科,这就意味着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不能局限于课本当中,更应该使“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语文的外延可以说就是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生活化

语文知识源于生活,最终也是为了服务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的设置,就是为了学习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学习资源不仅存在于课本中,更存在于生活实践中。联系课堂与生活,充分结合家庭学习、社会学习这些潜在的学习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空间,才能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存在的现状

现阶段很多语文教学都是存在于课本上,而忽略了生活的教学,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把学校的传统知识教育和生活教育分离,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导致以下问题的出现:

1.没有遵循“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指导思想。

综合学习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语文素养的内在含义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这种综合素养的宗旨是全面发展,这样就必须做到把小学的课本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而不是只传授课本知识,导致生活和课本分离。应试教育不能够使学生把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母语的培养产生分离感。在语文课本教学中,只是在进行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堆砌,不能够结合生活,运用语文知识对学生的人格产生影响,这样就没有把语文引入生活当中。语文脱离了生活,没有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兴趣情感、价值观等抽象的能力,就抹杀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禁锢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语文教学模式化,使学生不能在学习中融入生活。

语文教学形成了一种模式化,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机械化,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没有主动性,这样就容易把丰富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限制。这样的语文学习不仅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践的锻炼,反而使学习不能融入生活,模式化产生“高耗低效”。

二、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

语文的教学不能够停留在只学不用的层面上,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的课业负担,这就要求语文的教学渗透生活的内容,使传统的语文教学走生活化语文教学的道路。语文课本的所有知识的外延都是生活,应该以课堂为起点,加强生活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联系实际。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得到知识,运用知识,得到知识带来的启发,才能有运用知识的力量使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感激生活,做生活的主宰者。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观察生活。生活的细节往往能够获得生活的重要知识。有的课本内容就是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或者重要体会,观察生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也能够使学生与文章知识产生共鸣。例如:《老师,您好!》这篇课文就可以利用观察生活的方式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及其他很多地方都是学生在向老师表达尊重的体现。让学生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的点滴,就可以做到理解老师,尊重老师。这样就是观察生活学习语文,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尊重理解老师,爱戴老师,而不是片面地通过文字的描述达到体会。其次,再现生活。语文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用文字的形式记载生活现象,学习语文知识就是把语文的现象还原的过程。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文字语言的学习,只是在客观描述生活,就而不能使学生主观地感受生活。所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再现生活,也是对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一种方式。例如:《水调歌头》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并不能直观深刻地体会文章的含义,就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再现生活。可以模拟情景,让生活中的分离场景再现,然后让学生体会“花好月圆人长久”的真正情感。最后,可以体验生活,让学生得到语文知识,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天安门广场》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如果只是通过课本,就只知道天安门广场的知识,包括位置,包括历史,包括对爱国之情的呈现。要想真正激发爱国情感和懂得天安门广场凝聚的中国人民的血泪和智慧,可以通过实地体验。组织学生到天安门广场参观,把学生对天安门的向往变成现实的体验,这样,使文字学习的形式变成体验生活式学习,无疑才是语文学习的成功。

三、语文学习应该在生活中实现

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正因为这一点,课堂不能和生活脱节,学生的人格不能存在为两个互相不接触的世界。学生的学习不能像一个傀儡一样,不能进行违心的自我满足。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得到知识和理解知识,而应该是运用知识,在生活中有所创造和实现,而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就是学习联系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舞台,在学校发生的事可以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中,学校不仅是学习课本语文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集体生活的场所,在这个集体当中,每个同学的交流、沟通、互相之间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都是语文交流的过程。在语文的学习当中都可以结合运用。

2.联系社会生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老师教给学生课本知识,在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就应该使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得到课堂之外的补充,多做课外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家庭中的父母是老师的第一老师。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是辅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不可或缺的途径。所以,在家庭中的语文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人格。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注重实践。学生的素质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书本的层面,更应该和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学习的机械化和模式化现状,才能不断弥补学生在单纯的语文文字学习上的不足。语文学习是一粒种子,只有放进社会这个肥沃的土地里才能枝繁叶茂。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生活化小学语文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