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四篇赏析

2016-05-27 06:25黄意明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郑风燕燕东门

黄意明

摘 要:《诗经》“诗言志”的传统及其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国风》中的一些篇章,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至今影响着我们。今天我们重读这些诗篇,不仅会对历代文人的评论默会于心,也当可读出一些新的感觉。此文试以《邶风·燕燕》《王风·君子于役》和《郑风·出其东门》《郑风·箨兮》四篇为例,做一分析。

关键词:《邶风·燕燕》 《王风·君子于役》 《郑风·出其东门》 《郑风·箨兮》 阅读与欣赏

一、《邶风·燕燕》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瞻望弗及,伫立以泣。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渊。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燕燕》是一首送别的诗歌,这一点向来没有异议,但关于送者和被送者的身份,则有不同的说法。《毛诗序》云:“《燕燕》,卫庄姜送归妾也。”据《左传》,卫庄公夫人庄姜无子,以庄公妾陈女戴妫之子完为己子,庄公死,完即位,是为恒公。后为州吁所杀,戴妫归陈。故毛公认为这是庄姜送别戴妫所赋之诗。此种说法清代以来学者多不信,崔述在《读风偶识》说:“此篇之文,但有惜别之意,绝无感时悲遇之情。”且认为文中几次出现“之子于归”的句子只有在女子出嫁时才用,因而推测此诗为卫国有女出嫁,其兄送别所赋。此种看法影响很大,近人多从其说。今人黄怀信则以为:“从文字看,送者应该是姑娘的母亲(或其他与之有亲情的女性人物)。”{1}

本诗共四章,前面三章结构基本相同,皆以“燕燕”起兴。“燕燕”,即燕子。首章“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两句,余冠英以为“诗人所见不止一燕,飞时有先后或不同方向,其翅不相平行”{2},鄙意以为理解为双燕更好,如此则此章的前两句都属“兴兼比”,燕子双飞既暗喻兄妹或母女昔日同行,又反比今日亲人离散,意味更足。而且与二、三章的“颉之颃之”和“上下其音”之文脉也更加顺畅。“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两句,写出了亲人间最真挚的感情,交代作者在和亲人分别后并没有离开,一直在原处伫立眺望,等到行者的背影终于消失在视线内时,内心的离愁别绪再也遏制不住,刹那间奔涌而出,泪如雨下。清代陈震《读诗识小录》云:“哀在音节,使读者泪落如豆,竿头进步,在‘瞻望弗及一语。”“瞻望弗及”的情境呈现,直接影响启发了很多诗人的创意。程俊英等以为,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句、韩缜的“但登极,楼高尽日,目断王孙”句,均远绍于此。{3}

二、三章反复送别之意,结构与一章类似,但在整饬中又有所变化。三章之“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结构与一章全同,起到排比的修辞效果。而二章之“燕燕于飞,颉之颃之。之子于归,远于将之”则略作变化,使得诗情更为摇曳婉转。此外,三章从鸣声上下刻画,与前两章从飞行轨迹着墨也有所变化,表现手法多了一层曲折。

第四章的个别地方有些难解。这里“仲氏任只”何所指,或说出嫁的女子为任家老二,或说女子将嫁往任姓国家,或以为出嫁的女子为任姓国人,也有将“任”释为值得信任。“寡人”则被理解为作者,这样此诗作者似以君王为宜。此章一般被理解为赞颂远嫁者温柔贤淑的人品,如此则此章与前三章结构不同,为一“赋”体,就可以理解。今人李学勤、黄怀信据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又称《孔子诗论》)第三章有“《蟋蟀》知难,《中(仲)氏》君子,《北风》不绝”句,认为《燕燕》之末章乃为失传的《仲氏》篇章节误入。{4}这样的说法,不为无据,这样的理解,也使得《燕燕》的抒情主题更为集中。

要之,《燕燕》的特点就在于情感的深沉真挚,上海博物馆藏《诗论》云:“《燕燕》之情,以其蜀(独)也。”“独”者,专一也。《诗论》论诗,多引孔子语,其为孔门观点,应无疑义。

王士评此诗为“万古送别之祖”,他自己《秋柳》诗中的名联“他日参差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当本于此。

二、《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写游子思妇之怀,即是留守在家的妻子思念远戍在外的丈夫的作品。此诗影响深远,其艺术手法对后世很多诗人都有所启发。概括而言,此诗的主要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画面感强,营造了一种典型环境,使得怀人的心理得以自然地展开。如“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几句,通过落日余晖中,原野上牛羊纷纷回家的场景描绘,反映出作者的怅惘之情。画面很美,情感却很孤寂。“畜产出入,尚有旦暮之节,而行役之君子,乃无休息之时。”(朱熹语)这幅画面,成为后来很多诗人的模板,如王维的《渭川田家》之“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写景就明显有此诗的影子。

二是意在象外,无限思念,全凭景物衬出。许瑶光《雪门诗抄》云:“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极好地说明了《君子于役》的这一特点。相比较唐人的“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显得更为含蓄委婉。而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即所谓“黄昏句”。

三是情意殷殷,语短情长。本诗是一首怀人诗,然思念之情,关怀之意,只分别通过“如之何勿思”与“苟无饥渴”数字揭出,前句表思念之切,后句表关心之殷,皆得一字千金之旨。当我们将此诗与《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之“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对读时,当可对语短情长有更深的理解。

三、《郑风·兮》

箨兮箨兮,风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箨兮箨兮,风其漂女。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诗经》中有些篇章所反映的情节相当有趣,《郑风·兮》就是一例。短短几句,就把一幅上古男女恋爱对歌的图景写出来了。

一章前面两句,“箨”是落叶,“风”为自然界气之流动,《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风”又可引申为传播或影响,《毛诗序》所谓“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即是。“风”也可有男女或动物之牝牡相感意,成语有“风马牛不相及”,意为马和牛之间是不会雌雄相感的。所以前面两句既表示风吹落叶,同时也是一种气氛营造。《诗经》中较多篇章,在每章的开头,常“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此种手法被称为“兴”。“兴者起也”,即引发情感。此处以“风”起兴,而“风”本来就有传播相感意,所以风吹落叶具有暗示性,渲染力很强。

三四两句,“叔兮伯兮”是对男子的称呼,又是复指,可见不是一对一的私约,而可能是上古时期的对歌活动,唱歌者为女子。《周礼·媒氏》:“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这是现代论者倾向于此诗为情歌的理由。“倡予和女”,倡,唱也;女,汝也。有两解,一为倒装,即予倡女和,我来唱你来和。另一解为“倡,予和女”,即你来唱,我来和。鄙意以为,第二解也许更好些。因为上古时期固然可能比较单纯开放,然而此诗发生的春秋中原地区,毕竟曾是礼乐教化的中心所在,女方过分主动的行为较难想象。《易·咸》“彖”曰:“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含有男女交往中男方主动追求女方的意思,这大概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基本思想。而让男方先唱,自己应和,就较为合理。这样男方主动,便符合礼俗。虽然女方只是应和,但主动性仍在女方,只要男方开始唱歌,自己完全可以选择中意者对歌。因此女孩子通过和歌及氛围营造的方法,在恋爱中把握着主动。

二章重复,“要”者或释为“完成”,或释为“邀请”,不管哪种释读,其掌控节奏的动机是不难发现的。

当然,古人的解读并不一样,方玉润引严粲言:“此小臣有忧国之心,呼诸大夫而告之。言槁叶风吹不能久矣,岂可坐视,以为无与于己而不相与扶持之乎?叔伯诸大夫其亟图之。患无其倡,不患无和之者”,认为这是一首反映朝臣彼此呼吁共扶危难的作品。这样的解读当然很正面,但却难以从文本直接读出来。

四、《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聊可与娱。

《郑风·出其东门》是《诗经》中流传甚广的一篇,“美女如云”这个词最早就出于此诗。历来注家对此诗也有不同的解读。《毛诗序》以为因哀悯处于动乱中的人民而作:“《出其东门》,闵乱也。公子五争,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后人对此似乎并不认同,方玉润《诗经原始》云:“诗方细咏太平游览,绝无干戈扰攘,男奔女窜气象”,“贫士风流自赏……以为人生自有伉俪,虽荆钗布裙自足为乐,何必妖娆艳冶,徒乱人心乎?”他认为此诗主题为男子忠于婚姻的表述,“不慕非礼色也”。现代论者多以此诗为爱情诗(据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引《夏小正》传谓“缟衣为未嫁女所服”,似可作为旁证),写恋爱中男子心有专属,不慕荣华,不为外界美色所动云云。

这些解释都依文本而有所见,自无不当。然诗无达诂,就中国古代诗歌“兴必取象”的象征特点而言,那些传诵久远的古诗,其象征往往有着多重意蕴,因而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同时,古诗又有所谓“兴寄”的传统,可以言在此而意在彼,故苏东坡有“赋诗必此诗,见与儿童邻”之论。《出其东门》一诗,以缟衣綦巾的本色女子作为思慕对象,以与如云如荼之艳丽美女作对比,其象征意义,笔者以为并不一定要做爱情婚姻之颂歌理解,也可理解为身逢乱世的诗人自抒高雅抱负。如云游女者,象征世俗之追求喜好也;缟衣綦巾者,象征作者之素朴自适、不与流俗同也。由于前后都以青春女性为象征,就使得诗歌具有美丽的形象性和色彩感,生动感人。《诗三家义集疏》云:“诗乃贤士道所见以刺时,而自明其志也。”诗人在出游途中见到了如花美女,因而引发了感慨,然“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文心雕龙》),诗人完全可以由美女引发出时代身世,而不必定要联想成家中荆钗以示其爱情忠贞或通过素艳对比来彰显作者的正确恋爱观。作者要表达的,或许是不同流俗、独立不迁的志向以及感时伤世,祈求知音的愿望。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出其东门》就开了后代很多咏怀诗相关主题的先河。像唐代刘长卿《听弹琴》的“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和宋代辛弃疾《青玉案》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以说和《出其东门》均抒发了不为世俗所理解的高尚节操。

{1}{4} 黄怀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8页,第78页。

{2} 余冠英:《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

{3}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69页。

参考文献:

[1]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2] 余冠英.诗经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 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 (宋)朱熹.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5]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猜你喜欢
郑风燕燕东门
向着目标拼搏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东门渔村渔文化的构成及其传播路径策略分析
东门老街
Contents and Abstracts
红包
《诗经》郑、卫国风男女在恋情中的心理表现略说
《诗经?郑风?将仲子》主题考
至少你拥有最好的年华
五只蚕豆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