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的审美角度浅谈

2016-05-27 06:25迟志莹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风格意境语言

迟志莹

摘 要:一个诗的国度,拥有诗的灵魂,诗的视野。诗人将自己对人生的体悟、对宇宙的思索,用自己全部的情感力量、无穷的生命能量,带你去认知这无限的世界。本文力争从审美的角度分别论述语言、意境、风格与古典诗歌的关系,使“鉴赏”不再是雾里花水中月,只可观望不能靠近的审美活动,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地进行鉴赏,可开拓联想解读的空间。消除时空距离,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和个性化的解读,让古诗词的鉴赏从此踏上审美的征途。

关键词:语言 风格 意境

一、赏析语言美

诗歌是有生命的建筑物,犹如万里长城,看过会让人怦然心动,念念不忘;诗歌是浩瀚星空里的闪星,不因其繁多而失色,看过会让人感恩馈赠,心生敬畏。诗歌是语言的精髓,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在诗歌中有着重要地位,这种重要性体现在即使是一个字的出入,也会有高下的悬殊,造成诗歌不同的语言层次。诗歌的语言在丰富的想象与明晰的概念间跳跃穿行,那诗中有鼓瑟吹笙、求贤若渴的急切心情。诗歌的语言在感性与理性间交织幻化,那斟满的酒,举起的杯,碰撞出的是直觉与清醒,辨证回环下的语言也因此有了动态的流动之感。诗歌的语言绚丽多姿,具有音乐美、色彩美、形象美、凝练美等特点。音乐美体现在节奏的长短不一、参差有序,句读的轻重对比,韵脚的写意传神上。这种凝练生动的音乐美,总以先发制人的成效为诗词的情感找到根底。诗歌语言的音乐美,从来不局限于节奏韵律,不束缚于内容主题,而是隐匿在寄托遥深的语言文字背后,余音绕梁,相映成趣。例如对音乐场景的描写,《琵琶行》中“珠落玉盘句”,那江已浸月、面已半遮的悲凉处境或许才是对音乐美的最好注解。色彩美是与音乐美相协和的,作者通过语言的感召,调动读者的想象机能,唤醒内心深处的意识,从而进入个性化的联想体悟层面。无论是黄鹂与翠柳的错落协调,还是黑云与金鳞的强烈对比,都饱含着诗人无限的情感力量,散发出文字最为感人的气息。形象美,是诗人把跳动的思维作用于广阔的天地。这种美何等的朴实,不露锤炼的斧痕。这种美,明知其假也不疑。语言的形象,承载着作者对宇宙人生的虚静考问,它的哲理性、象征性、甚或荒诞性,都无可置疑。凝练美,美在片言明百意,美在坐驰役万景,美在不可雕琢。推敲斧凿是为了释放语言最深明幽微的表现力,它巧妙地将形象、色彩、神态融为一炉,炼化出意蕴最为丰厚的境界。

古诗词的每一种语言体式都有他演绎的途径,下面我们就常见的诗歌体裁进行形象生动的阐述。绝句,外表轻快灵活,但总有饱满的韵味流淌其中,它像西北少数民族的族民那样朴素自然。可跳跃在字里行间的诗意启发,仿佛一束烟花,一经点燃,就能绚烂整个夜空,它似乎找到了撬动语言艺术的支点,一旦找到,就可掌控全局,照亮诗歌的未来。五古,夹带着厚重古朴的历史气息稳步走来。它喜用仄声韵,所以语言的表现手法质朴沉着。它像拿着时代话筒解说往事的历史学家,没有渲染却全是情感,它以朴素直率的风格占领诗家高地,轻声低吟历史的过往。七古,在自由多变的歌行中成长,具有驰骋不滞的品性,浪漫洒脱的作风,它的语言总充沛着“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饱满形象,蕴藉着“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限感慨。词,其类属音乐文学,以声歌形式示人,长短相合,自由灵活。它带着诗人的寄托,直抒喜怒哀乐。它有真性情,时而含蓄蕴藉、深婉隽永,时而雄豪奔放、苍凉悲壮。诗歌语言的学习,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我们不能固守程式化的东西,要在阅读中思道理,悟情趣,体真意。我们要发现诗歌语言的美,敬畏每一篇佳作。

二、体悟意境美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象的描摹和意境的创造是诗人的思想情感得以表达的途径。无意不成诗,无境不生情。诗歌是抒情的,诗人把自然与生活都涂上了情感的颜色,当二者相遇,在相互观照下便走向契合,意象也就随之产生了。当诗人独存慧心,把各种有情意象连接组合,一扇紧关诗意的大门便被开启。在诗的形式里,意象是具体的,可观可感,可从具体的描写中捕捉;意境是空灵的,得自心源,须于笔墨外获得。无论创造意象还是意境,诗人都追求达到“妙合无垠”的境界,但意境的特征超越了具体的意象,从有限上升到了无限,它诱使读者展开联想,进入诗人创设的无限广阔丰富的艺术空间,体悟诗人寄寓于意象上的思考和感悟。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如何体悟意境的美?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情景交融。这是意境的创造方式,有机地把情和景结合,就是创造意境的艺术,根据王夫之所说还要能够“景中生情,情中含景”,这就揭示了情景交融三种不同的类型。第一,情隐于景,作家把感情藏于景中,以逼真的画面来表达,不着情字,但情深意浓,让一切景语皆成情语。第二,情中见景,诗人为你开拓了一片可以驰骋的审美想象空间,没有景,却历历在目,一切都成了有形的图画,如在眼前,如临其境。第三,情景并茂,抒情和写景浑然相成,两者进行了有机融合,诗中处处情态毕现,自然天成,不知诗歌是触景生情起于感动,还是因情见景起于比兴。

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一部分是“如在目前”的景、情、境的写实,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由实境诱发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涵虚,正是二者的结合,才把诗推向了语言艺术的顶峰。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实境的创生目的和意向,都是服务于虚境,虚境制约着实境的描写角度和表现方法,它是指令和方向,处于核心的地位。但虚境不能任意而为,凭空而生,需要依托于实境,必须尊重实境的重心地位。只有这样,整个诗的意境的艺术品位才能提升,既兼形似又具神似,从而获得最高的审美效果。

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诗美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是意境的一个突出特征。它是由情感、物象、风格、语言等因素共同构建的美感效果,它赋予意境韵味不尽、余韵无穷的审美特征。但司空图还提出了“韵外之至”“味外之味”的概念,阐述了意境的韵味是多层次的,不仅境内有韵,境外还有韵在,不仅有味内之味,还有味外之味,让人回味无穷,咀嚼不尽,成了古典诗词最为在意的美学追求。优美的语言,至臻的情境,在于稍纵即逝的灵感的捕捉,在于韵味无穷的诗美的开拓。体悟意境之美,在潜心虚静的阅读中唤醒读者对美的需要,把读者的思维引入心灵的深处。

三、品评风格美

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通过言语的组织,在文学作品中显示出来并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的独创艺术。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但历来探讨风格的角度多样,有从表达方式、语言结构、修辞技巧等特有的标志性的角度来研究;有从作家的人格性情、精神气质、禀赋才情等内在根源来理解,但生活个性与创作个性不可等量齐观,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要将两者结合,从言语的格调与行文的笔性去窥视作品的风格。风格还必须从主体与客体的对应性角度来看,因为风格往往受到作品题材和意旨的影响。

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在恰当的文体中,风格只有落实到具体的体裁、语体和类型中,才能体现作者的独创个性。就体裁而言,它是风格的基础,特定的体裁限定风格的选择,体裁与风格相呼相应,但同时体裁又会因时因人因事而有异。对此二者要不断地切磋琢磨,推陈出新,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从语体层面看,语体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过对文字、手法、技巧进行设计,使文本在语词、意态、格调等方面更具特性。它着眼于作家对情势的理解和把握,在选定的体裁上外化个性,灵活创作。风格的形成,既是主体对客体的肯定与尊重,又是作家个性的彰显,它让读者既有顺向相应的阅读期待,又有逆向的期待遇挫,它使表意的文字符号,变成了灵动的艺术生命。

对于风格的分类,我们遵循切合多数人审美经验的方法。或从属于豪放与婉约、阴柔与阳刚的分法,或从属于始于刘勰成于司空图的探根溯源、抓实寻质的理论划分的方法。《二十四诗品》对风格有着形象化的描述,不仅具有哲理的意义,同时又有审美的价值,成为风格分类的模型与典范。但对文学风格分类的角度是多元的、相对的,在文学作品的面前,我们要有灵活性。品评诗词的风格之美,不应偏私狭隘,既要感动于李太白的飘逸清奇,慨叹于杜子美的雄浑沉郁,又要醉心于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晓畅于白香山的坦实流利,等等。每一位作家,带着他不可复制的艺术个性,不可定义的文学风格,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感受,让读者在反复的品读赏玩、咀嚼沉思后,辨认格调。孟浩然《过故人庄》前四句曾一度被收录在王维的诗集,但最终得以昭明,原因是王孟虽并称,但王诗自然爽朗,忘怀洒脱,孟诗则深远轻峭,给人孤独之感。成熟的创作个性已经决定了诗人对客观对象的审美把握,已经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诗人稳定的写作风格。

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我一直在路上,伴随着诗歌成长,我的努力不曾停歇;对于古典诗词的鉴赏角度,我一直在挖掘,根据审美的需要,我的方向明确坚定。这只是一次浅近的尝试,鉴赏的路旁还有很多新奇绚烂的果实等待我去探寻采摘,来一次真正的审美苦旅,做一回详实的诗歌鉴赏。

猜你喜欢
风格意境语言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语言是刀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