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青岛服饰文化演变研究

2016-05-27 06:25王晓燕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服饰文化演变青岛

王晓燕

摘 要:本文以近代青岛社会发展为背景,探究近代青岛服饰文化的演变过程,深度剖析其演变原因,并分析近代青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红帮裁缝四大主要因素对青岛服饰文化演变的重要影响。总结得出:近代青岛服饰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中西方服饰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它既是中西方服饰文化整合的过程,也是近代青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等相互吸收、交融、调和而趋于一体的过程。

关键词:服饰文化 演变 青岛

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服饰,不仅是满足人类生存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样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青岛服饰的变化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成为居民们审美风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趋向的外在体现,满足了青岛居民彰显社会地位、调节社会关系、寻求情感慰藉的内在社会需求。

一、近代青岛的社会背景

青岛开埠后,侵略者设立通商口岸和修建胶济铁路,青岛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1}。海上交通方便,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侨民、军队官兵、传教之士、商业巨头、洋行要员等形形色色的外国人,他们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带入青岛的同时,也逐渐地影响和改变着青岛人的面貌与固有的文化。与此同时,德日侵略者在青岛设立的租界成了青岛居民窥视、模仿西方生活习尚的窗口。伴随着大批的留学生回国以及近代青岛高等教育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文人来青岛任教或居住,师生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进步思想的宣传,开通了社会风气,转变了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同时也为社会变革奠定了重要的阶级基础。辛亥革命成功后,政府明令推行服制改革,出台了执行条约,传统服饰受到很大冲击。同时青岛也出台了明确的服饰条例规定,从而促进了青岛服饰形态的转变,推动了近代青岛服饰向前发展的步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青岛的传统服饰文化受到猛烈的冲击并逐渐发生改变,居民的着装开始从传统服饰向西式服饰过渡,通过中西服饰文化的兼收并蓄,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服饰。

二、青岛服饰文化的演变

近代青岛的服饰变化与青岛的社会背景和统治阶级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清朝末年,青岛居民的穿着主要是以传统服饰为主。而民国初年(1912-1928),青岛居民的穿着呈现出新旧交融、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混搭的变化趋势。到国民党统治时期(1928-1949),中西服饰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新的服饰,如中山装、旗袍,纯西式服装逐渐被替代。

清末时期,满汉服饰相互效仿的风气颇盛,并逐渐趋于融合,青岛居民的传统着装为上衣下裳形制,尺寸相对肥大,款式多样(如表1)。日常穿着服饰为:上装有袍(袍分为长袍和旗袍)、袄、褂、衫和背心或马甲,下装有裙和裤。

青岛居民穿着色彩单一,面料大多是棉麻土布、葛布或夏布,没有过多的装饰。夏季男人上装常穿单薄的长袍、衫、背心、马甲,下装穿大裆裤,女人则穿单薄的袍或褂子搭配裙或裤。春寒秋凉时穿夹袍,男人外面套上马褂,女人会在夹袍外面套一件及膝的长背心,下装穿百褶或八褶的裙子。入冬后男人上装穿棉袍或皮袍,由于青岛的冬季较冷,因此冬天的袄一般比较厚,下装则穿宽腰宽裆、不分反正的挽腰长腿裤,用布扎腰带子系在腰上,女人上装穿袖口肥大的棉袄或袍,下装穿棉裤,有扎较长的红、绿色腿带子的习惯,由裤口缠到腿肚。乡绅富商多穿左大襟长衫,外套马褂,马褂以绸缎织物或兽皮为材料;长衫大多选用丝质面料,有些讲究装饰的妇女在长袍的衣襟、领口、袖边处镶上绦子花边作为装饰。除了袍、袄、褂之外,还有披风、斗篷、兜肚等服饰。

民国初期,西式服装逐渐在青岛成为一种时尚潮流,西服、大衣、连衣裙、制服等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并行不悖,出现了中西服装混搭的现象。一些趋新、崇洋的商人、政府官员、财团职员、青年学生,由于工作岗位、身份地位、经济条件、出入场合不同,穿着呈现出多样化,根据场合、时间可分为礼服、便服、早装、晚装等不同款式(如表二)。

表二 民国初期青岛居民的着装

青岛市的工商界人士大多穿着毛织品及丝织品,冬季一般为中式黑布棉袍;富家男子多戴礼帽或呢帽,脚蹬圆口便鞋或皮鞋。这些服饰仅在城市中层次较高的新潮人士中流行,公务员及教育界等文化阶层,则以穿西装者为多,外加过臀的大衣防寒。公务员制服属于中西兼备,“男公务员制服为学生装,女公务员制服为长袍”,或者“大体以学生装与袍为男女基本服式,辅以短装衫裙及西式服装等”{2}。

国民党统治时期,合体贴身的西式服装吸引了青岛的女性,促进了衣着观念的变化。传统旗袍吸收了西方服饰的优点后,袖口逐渐缩小,长度至膝盖下,腰身开始合体,造型结构已由平面的结构逐渐向立体的结构过渡。到20世纪40年代后旗袍开始趋于简便,衣长及袖长都相应缩短,出现了无袖旗袍,领子改为低式,并去掉许多繁琐的装饰,款式更加合体匀称。旗袍在20世纪30年代,只在青岛上层阶级盛行,到40年代初,开始普遍流行起来,成为青岛女性的主要服饰。除了中西合璧的旗袍外,还有一种服饰则是由西方服饰改造而成的中式服装,那就是中山装。中山装在借鉴日本的青年装基础上,汲取了西式服装剪裁的技艺,以胸围尺寸为主导,分段剪裁,其肩、胸背、袖窿,按胸围的一定比例加以精确计算,再通过垫肩、收省的技术,突出人体的曲线造型。中山装是民族性的服装,具有政治含义。此时,青岛的公职人员、青年知识分子、富绅豪贾纷纷开始穿中山装,也有一部分学生穿制服、长衫。

三、青岛服饰演变的原因

青岛服饰之所以在近代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是社会变迁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重要影响,另一方面是红帮裁缝{3}对青岛服饰演变的促进作用。

近代青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对服饰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首先,从政治因素来看,辛亥革命成功后,国民政府下令剪发辫、改服饰,并制定了《服饰条例》,随后青岛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服装政令措施。全国以及省内的服饰改革热潮为青岛服饰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了当地服饰向前发展,青岛当局在20世纪30年代对青岛服饰习俗进行了改革,这次改革是对全省传统服饰观念的革新,对青岛服饰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从经济因素来看,青岛自开埠后,具有了良好的商贸条件,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人来青岛经商,与此同时外国资本开始大量渗入,破坏了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但刺激了缫丝业、丝绸业、印染业、棉纱业的发展。青岛兴办了华新纱厂、阳本印染厂,加速了青岛社会经济的近代化进程,推动了青岛服饰的变迁。最后,从文化因素来看,由于新式学堂的建立和学生人数的迅速增加,教师资源缺乏,在政府的提倡和资助下,大批学生留学日本,学成后陆续回国,青岛高等教育的发展吸引了大批文人学者来青岛任教,师生们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社会教育,开通了社会风气,转变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在逐步深化,这些变化为今后青岛服饰的演变奠定了思想基础。并且留学生的西式穿着更是为青岛服饰的演变提供了客观的环境。近代青岛中外报刊、电影、广告等大众传媒的发展不断彰显了西方文化,倡导了服装消费,引导了当地时尚的发展,促进了青岛居民文化素质的提升,同时也在近代青岛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红帮裁缝是影响青岛服饰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红帮裁缝自1921年入驻青岛以后,开始广招门徒,开设店铺,截至1948年,青岛市经营的洋服店铺大约有146家,分布在青岛市南区、市北区、海南区、浮山区等地。由于红帮裁缝店面多、分布广,同时采用报纸、广播等大众媒体以及促销打折等方式宣传、推行洋装,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青岛传统服饰向西式服装转变的过程。其次,红帮裁缝根据青岛人的体型设计服装,由于青岛人体型高大、肩部宽大,胸部挺括、饱满,肩头较向后挺,比较适合欧式西服的风格。因此,红帮裁缝将肩线的设计偏向后背,胸围加放了约16厘米,袖窿深度、宽度变小,袖窿倾斜度变成最大。{4}西服的胸部和腰部都比较紧身,摆围较大,服装的塑造感比较强,合体的西服穿着深受青岛居民喜欢。红帮裁缝参照国外杂志,及时掌握服装的流行资讯,设计出流行款式,满足了青岛居民追求时尚潮流的心理需求。红帮裁缝不仅是西式服装的设计者,而且也是西式服饰的推广者。最后,红帮裁缝以学生装、日本陆军士官服以及早期中山装为基样,设计出中山装;同样红帮裁缝保留了中国传统旗袍的的特色,大胆吸取了西方女装的观念和造型,设计出体现中国女性新面貌的服饰——改良旗袍。因此,红帮裁缝是中山装、旗袍的设计者。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青岛,红帮裁缝开始由制作西式服装转向制作中山装和旗袍,成为中西合璧服饰的主要推行者。

四、结语

近代青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为青岛服饰形态的演变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红帮裁缝的入青则加速了其演变步伐。青岛服饰经历了传统着装、西式着装、中西合璧着装的三种递进形态,呈现了近代青岛服饰文化演变的动态过程,体现出近代青岛社会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文化的彼此渗透与融合。

{1} 郭泮溪、侯德彤、李培亮:《胶东半岛海洋文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亓延:《近代青岛服饰研究》,江南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3} 红帮裁缝是近代最早从事西服制作的群体,为中国服饰近现代服装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4} 刘云华:《红帮裁缝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参考文献:

[1] 郭泮溪,侯德彤,李培亮.胶东半岛海洋文明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 亓延.近代山东服饰研究[D].江南大学,2012.

[3] 刘云华.红帮裁缝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4] 陈万丰.创业者的足迹[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3.

[5] 季学源.陈万丰.红帮服装史[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服饰文化演变青岛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现代流行服饰文化视阈下的符号化消费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青岛明月申牌?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Electroacoustic Music Is a "Subversion" to the Form of Traditional Music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