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微课实践范式探析

2016-05-30 16:22刘增爱
职教通讯 2016年30期
关键词:范式语文教学微课

摘 要:微课在本质上是“课”,它畅扬“课”的生命性,成效上要积“微”成著,在表现手法上要重“境”,要三五步呈现千山万水。中职语文微课的类型大体有赏析类、活动类、知识类三种,在选题上、方案设计上、课件制作上以及录频制作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范式。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微课;范式

作者简介:刘增爱,男,江苏省泗洪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30-0054-03

微课(micro-lecture)缘起于美国的非课堂教学。1993年美国LeRoy A. McGrew教授提出的“60 秒有机化学课程”,被认为是微课的雏形。2008年美国David Penrose教授正式提出“微课程”的概念,并以音频或视频形式录制了“60秒课程”,运用于在线学习。同时期,美国的可汗学院推出的在线学习、移动学习微型视频,对传统教学形成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微课的运用与研究的基础上,2007年,美国教师Jonathan Bergman和Aaron Sams把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结合起来,提出“翻转课堂”概念,并形成“翻转课堂”的理论及实践。在中国,“微课”热潮更是最近两年的事。尽管2012年之前,有些地区举行了区域性的“微课”比赛,但真正掀起全国性微课热潮的却是2013年,这一年举行了4次全国性的微课大赛,有的学者甚至称2013年为 “中国微课元年”。[1]微课实践与研究在中国刚刚起步,中职的微课研究更是如此。

一、微课的内涵界定及中职语文微课类型

微课是学界的新生儿,其理论基礎源于建构主义的认知论,其现实需求是当下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以及翻转课堂实践。建构主义认知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由学生自主建构的,教师的价值与功用是指导学生建构知识与技能。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等途径,通过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而获得。[2]基于这种理论认知,教育界尝试着“翻转课堂”实践。所谓的“翻转课堂”,简而言之,就是“先学后教”,学生课前学习知识,课堂重点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探究,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翻转课堂”理论上凸显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了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怎么“翻”?传统的是翻翻书、翻翻讲义,或是网上查查资料、看看视频,类似于传统的“预习”。在这“预习”过程中,中职学生学生学习动因原本就不足,再加上书本枯燥无味,网页诱惑太多,使“翻转课堂”陷入窘境。而微课在理论上是可以突破这一窘境的。

那么,微课是什么?从理论层面来说,学界众说纷纭,从不同角度探究了其内涵,逐渐深入到问题的本真。什么是微课?从实践层面来说,既是精彩纷呈,亦是乱象丛生,有的人把一般教学视频资源等同于微课,甚至早期有的大赛获奖作品也是如此。笔者认为,所谓的微课是指以服务自主学习为理念,在“微时间“内,以解决一个教学难点、重点或易错点为教学目标,以在线视频形式表现教与学过程的教学活动。

微课的逻辑起点是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现实需求是破解“翻转课堂”的僵局。根据中职语文文体分类以及微课制作的价值与意义,一般而言,中职语文微课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赏析类微课。重点解决文学作品教学的重难点;(2)活动类微课。重点指导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何开展,如“青春诗会”“走进家乡”“我们将来的事业”“职场人物访谈”“走进企业文化”等;(3)知识类微课。重点解决语文基础知识中的易错点,如标点符号、修辞、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古汉语特殊句式等。

二、微课的本质特征

(一)微课是“课”:畅扬“课”的生命性

一节成功的微课,它既呈现了课本体的生命性,同时更体现了课主体的生命性,而不是“无人化”微课。微课作为“课”,其生命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课本体的生命性。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视频资源,但并不是所有教学视频就是微课。微课是“课”,它具有符合受众可以接受的内在的逻辑性;它具有“课”的基本环节,即引出问题、分析研讨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评价等,这是它区别于其他教学视频的特质之一。在语文微课制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误区,有的教师把朗读视频、知识讲座视频等混同于微课,实质上这些只能是教学资源,而不是微课。真正意义上的微课从“教育资源”属性来讲,具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与学的活动、教学评价,而其他一般的教学视频多数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或讲授。(2)课主体的生命性。微课的生命在于在线服务于自主学习的学生,学生是微课的主体。只有满足于学生的知识需求、审美需求、情感需求的微课,学生才会有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才能自主学习,才能达成微课的实效。那种“无人化”的教学视频,诸如纯粹的知识讲座,是很难引发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的,结果只能是无助于学生的生命发展。

(二)微课姓“微”: 积“微”成著显功效

微课之所以姓“微”,其根本原因是由其服务对象决定的,并且这个服务对象是自主学习的学生,这也是它优于课堂实录、专题讲座视频的原因所在。微课姓“微”的基本原因有三个:(1)时间“微”。微课的受众是自主学习的学生,科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注意力时长一般为6~15分钟,中职学生还低于这一时间,要想使他们在自主学习状态下保持注意力不变,微课的时间就不能长。(2)问题“微”。微课的目标必须明确,问题精微,一节微课只能解决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或者一个易错点,不能所有问题一起上,从而导致“微”时间内所有问题都解决不清。(3)信息“微”。微课要呈现课堂生态信息,体现教与学的动态,但海量的信息会转移、弱化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微课的实效。所以微课既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过滤掉负面信息;教师的语言要精炼、睿智、幽默,教学过程要注重剪接、组合,学生活动要有目的地特写、强调。只有信息精炼,才能积“微”成著。

(三)微课重“境”: 三五步千山万水

一般认为,微课制作靠的是信息化技术,这句话没错,但笔者认为,这个“技”更应该是教师的教学“技能”,而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因为当前微课制作技术已不是根本问题,微课拍摄与制作都有大量器具或制作软件可用,微课制作应该回到其本真,即教学技能。

微课制作必须重“境”。这里的“境”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视觉需要而追求的可视化,而是运用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具象抽象交互创造出来的“境”。此“境”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犹如戏剧舞台上的“三五步”,实际上已经飞越了千山万水。中职学生因其学习动因、知识层面、思维习惯、情感态度等迥异于其他学生群体,微课的情“境”显得尤为重要。中职语文微课重“境”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音乐造“境”。轻缓柔和的配乐可以愉悦学生的情绪,亦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吸引学生入“境”;(2)画面展“境”。精美画面可以在视觉审美上吸引学生,精当的画面结合文字引导,可以使学生理解更为深入;(3)教师设“境”。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绪、音色、音质、风格、人格魅力以及相关教具,带着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4)视频秀“境”。课件中使用的视频是最能全方位展现教学情境的手段,但视频的选择一定要精当,否则因其信息量太大,负面信息太多,制作出来的微课反而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5)活动出“境”。这里的活动包括师生活动、生生活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自身的活动原本就是微课中的情境,对学生的情绪、思维、行为、心理都会产认同、模仿、思辩的效应。

三、中职语文微课的实践范式

范式是科学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它基本含义是:一方面,它代表一特定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仰、价值、技术等所构成的整体;另一方面,它表示这个整体中的一种元素,被作为模型或范例使用的具体的谜题解答,能够代替明显的规则,以作为常规科学其他谜题解答之基础。[3]范式选择精当,可以指导人们正确认知,提高效率。中职语文微课制作具有其自身独特范式。

(一)选题精准:微课的价值前提

微课的目的是解决教学难点、重点或易错点,基本宗旨是服务于个性化学习,促进自主学习与生命发展。但不能简单地把教学难点、重点或易错点当做微课的选题。微课的制作既需要教师的智慧,也需要教师的信息化技术,稍上规格的微课还需要一定的经费,甚至是大笔经费。所以精准的选题是微课价值的前提,随意的选题会降低微课的价值,甚至价值全无,白白的耗费精力、经费。一言蔽之,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值得用来作微课的。

微课制作与课件制作有着本质的差异,课件可以课课有,微课却未必。中职语文微课选题更应该“放眼单元,围绕重点,重组内容,主题别致”。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认知的载体,微课选题必须通过这个外在的载体,寻找其内在的跳动的脉搏,探究其内在魂魄。要把微课选题放在整套教材框架中去思考,放在单元重点中去解决,要以别致的形式及内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中职语文第一册和第三册的第一单元都是现代诗歌。第三册第一单元“理想之光”由《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寻梦者》《金黄的稻束》《采石工》等几篇构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把微课的主题确立为“意象——打开诗歌之美的钥匙”;第一册第一单元“飞扬的诗情”由《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几篇构成;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把微课的主题确立为“表现手法——画家那神奇的画笔”、“节奏——诗味的酒曲”。

(二)方案精巧:微课的生命孕育

微课的设计方案是微课创制的起点与脚本,精巧的方案设计是微课的生命魅力之所在,是微课的创意所在。教学设计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在分析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媒体与控制策略,构建教学实施过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媒体选择、教学资源、教学用具的选择、教学理念、教学实施、课堂控制策略、视频制作时间等。方案设计一般表现为表格形式。

微课教学内容要精炼,重点明确,要“以点带动面”;教学导入要新颖别致,富有新引力;教学环节要环环紧扣,条理清晰、具有逻辑性,突出学生主体性;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教学实施环节中师生双主体活动的控制策略,以及录频制作中技术上的控制策略,如分镜头设计、镜头衔接与转场等。如笔者在制作柳永的《八声甘州》微课时,以“不忍登高临远之原因探究”为主线,由古人“悲秋”导入,先探究其“不忍登高临远“的3个原因,而后探究为什么这3个原因让诗人“不忍登高临远”,继而分析“不忍”之中蕴含的情感,最后分析表达这种情感所用的表现手法。

(三)课件精美:微课的魅力所在

微课的设计方案是微课的生命孕育,精美的课件则是微课的魅力所在。微课作为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手段,只有其呈现出自身应有的魅力,才能吸引学生自主学习。课件作为制作微课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只有课件具有潜在的吸引学生的魅力,微课才有可能吸引学生,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课件的主要魅力表现为四个方面:(1)信息化手段多样。尤其要选择适切教学内容的音频、视频或动漫,中职教学尤其要突出内容的趣味性和故事性,以此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实效。(2)語言文字精炼。课件的文字要反映知识的丰富性,要精炼概括,忌讳出现大段大段的文字;教师的语言要风趣、幽默、智慧,展现教师的个人魅力。(3)图片追求完美。语文课件精美的画面会对学生的视觉产生良好的冲击力、吸引力,精当的画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4)内容的内在逻辑性。语文课及语文课件虽不强调逻辑,但具有逻辑性的内容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

(四)录频精致:微课的魅力展现

微课录频是指以设计方案为脚本,以课件为主要展现内容,录制师生教学活动,并对此进行加工制作的过程。精致的录频能使微课的魅力充分展现。

(下转第73页)

猜你喜欢
范式语文教学微课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