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初探

2016-05-30 02:38廖凤林
南北桥 2016年3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廖凤林

【摘    要】思想品德是初中的基础课程,开展该课程是学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依据新课改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我认为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的相关知识、思想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有利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知行合一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25

初中正是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的关键时期,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展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如何更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将正确的价值观念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这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孜孜以求的。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及自身的教学经验,我认为生活化教学是有效途径之一。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何为“生活化教学”?简而言之,即贴近生活内容及生活方式的教学方法。顾名思义,生活化教学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机械地向学生灌输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要求教师采用灵活的方式,通过同学生探讨生活中普遍可见的事情,从中发掘知识、渗透思想的一种教学方法。

陶行知老先生提倡“知行合一”,即不但要掌握知识,更要运用这种知识。这种教育思想的重要性在思想品德课程上体现的更为明显,初中正是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思想建设的关键时期,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任务绝不仅仅是使学生记住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会条理清晰地做简答题,更重要的是,要使初中学生理解思想品德课本中贯穿全书的道德思想,帮助初中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将正确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渗透到以后学生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正确做人做事。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采用“生活教学法”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将课堂教学活动放在生活背景下,激发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兴趣,将课本的课程要求成功转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生活常识,在生活中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方式

(一)授课内容的包容性与时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的授課内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若是仅仅教授课本的固定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授课内容要具有包容性与时效性。

所谓授课内容的包容性,是指教师能够走出课本,从生活中取材,同时对学生因材施教,同学生一起分析生活中的常见事情,从中发掘出知识点,进而将思想建设渗透到学习中,确立学生作为生活与学习 的主体地位,真正陶冶学生情操。例如,在讲解“珍爱生命”这一章时,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动物、植物开始讲起,从蚂蚁、蜜蜂的群居生活到一粒种子的生命历程,再到人类的生活方式……以生活中常见的生命做导入,然后一步步展开,讨论生命对于世界的意义是什么,引导学生明确多彩的生命构成了缤纷的世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和精彩,因此生命之间需要相互关爱。进一步让学生掌握人类的智慧及个人品质、人生价值实现等因素使得人类生命的存在具有独特性等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事情联系到课本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贴近生活。

所谓授课内容的时效性,是指除了课本内容外,多联系社会上刚刚发生的大事,使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态,而是真正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例如在讲解“如何珍爱生命,延伸生命价值”一节时,学生们可以列举“感动中国”中的人物事迹,通过这极具实效性的事例,剖析出我们需要珍爱生命,尊敬生命,要脚踏实地实现生命价值。通过解析生活中常见的努力工作、勤奋学习的事例,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更在于内涵,作为学生需要努力扎实学习知识,作为工作人员需要认真努力完成工作,每个人各司其职,努力让生命焕发光彩。通过这些时效性事例,由浅入深地分析,从表层事件到深层内涵,将课本中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

(二)授课方式的灵活性与趣味性

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实施生活化教学方式,那么只有授课内容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灵活性与趣味性的授课方式能够更好地促进生活化教学的成功。所谓授课方式的灵活性和授课方式的趣味性有异曲同工之意,两者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而采取不同于传统的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的灵活性是相对传统的简单机械的授课方式而言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被简单地作为被动接受,教师一味地将课本知识机械性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简单地记笔记、背答案。这种授课方式使学习成为了一项机械化工作,而非“在知识界遨游”,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致使课堂效率并不高。而灵活的授课方式,则是采用与授课内容相关的授课方法,随机应变,改变往常课堂的枯燥乏味,保证课堂质量。

例如,在讲授“做情绪的主人”一节时,我不再采用传统课堂上教师念课本,学生划重点的授课方式,而是将学生分“喜”、“怒”、“哀”、“乐”四种情绪小组,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组名,扮演角色。先通过PPT中的视频,让学生对喜怒哀乐四种情绪有直观的把握,然后让四组学生们设想,在自己所代表的情绪下做同一件事情,事情的结果会是怎样。各组学生们纷纷进行头脑风暴,显然易见,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情绪去做,结果是有很大差别的,从而引入课本的知识:情绪是把双刃剑,一方面情绪可以提高人工作效率,充实人的精力,另一方面,情绪也可能降低人的自控能力,做出后悔的事情。因此,我们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这堂课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选取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习,从生活经验中汲取知识,让学生产生满足感,大大提高了授课效率。

三、生活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虽然生活化教学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陶冶学生的情怀,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也有不足之处,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容易使有些学生一旦思维扩散,很难再集中回课堂。另一方面,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也容易使某些好动的学生过于兴奋,难以控制课堂纪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积极引导,控制好课堂秩序,保证课堂效率。

总而言之,生活化的教学能将生活与学习紧密结合,将价值观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率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