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五段成功教学,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2016-05-30 10:48李蓉郭继林刘希白水泉
亚太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建构探究课堂教学

李蓉 郭继林 刘希 白水泉

为了推动“基于成功教育的‘五段成功教学模式研究”活动,成都第四十中学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目的,以专题研究献课为主线,将系列科研活动纳入“教改科研活动月”,以成果汇编、课堂设计、课例研究、专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展示和交流。将选题、设计、课前说课、上课、课后反思、教师议课、专家评课等结合起来,展示一个完整的、动态化的、开放性的科研活动链,把科研与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把科研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把科研与教师培训结合起来,把课题研究和小专题结合起来,形成了良好课堂教学研究氛围和学校科研特色。

下面我们就本次活动课例研究做一综合评述。

如何在“五段”成功教学模式研究活动中,让语文课回归本真,上出灵气,上出语文味儿?龙小玲为我们找到了答案。

龙小玲老师,别开蹊径,大胆改革,不拘泥于传统语文课的束缚,而是追寻语文课的“语文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牢牢抓住《云南歌会》中并不起眼的“意思”二字,设计出了三个板块,带领学生通过“学”和“思”发现 “意思”:通过“学”和“探”结合,理解没有“意思”;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现作家的“意思”,理解从作家笔下“活生生”、“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中,寄寓着作家对生命的尊重、赞美和歌颂,从而将认知层次提高到如何面对生命,如何提高生命质量的层面上。

龙老师的课上得很灵动,源于她对语文本质的正确把握,她抛弃了单纯语文传授知识理念,避免了鸡零狗碎、条分缕析的落后语文教学,而将教学的起点定位于 “以意思为主线,以生命为中心”,借助于言语物质外壳的通过朗读、感知、理解、玩味、品悟、体验,深入到课文的情知理趣,让学生获得的是语文的整体美和综合美。

教材尽管只是“例子而已”,然而不少教师总保持对教材的神秘感,常怀敬畏之心。其实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结合学生认知实际,突破教材,甚至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年轻的龙老师却不迷信教材,敢于带领学生对教材说“不”,敢于增加和删改课文,这是十分可贵难能的,应该点赞。这就是一种创新,通过创新而实现了长文短教,培养学生批判精神。创新不仅仅需要胆量,更需要开放的心态和精进的教师素养的底气。

很难想象在成都40中,一个年逾五旬的英语教师,竟能在课堂上焕发出如此能量,神采飞扬、活力四散。如果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是不可能在课改中保持如此饱满热忱的精神状态。

走进刘迅波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是,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围坐。这一小小的变化告诉我们:传统封闭的课堂结构在本课不复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更加开放的小组合作。这正是教师开放的心态和改革的情怀的体现。这堂课刘老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学目标、任务分解,以问题最为驱动,紧紧围绕课题探究的“学、探、练”三要素,组织了三次小组活动,分别是:先学后思,学思结合,先练后学,学练结合;先学后练,探练结合;先探后练,练探结合。为我们从微观上解决“学、探、练”问题提供了范例。

在这堂英语阅读新授课中,刘老师的课告诉我们,语言学习必须从以下方面体现 “学”:一是在朗读中学,朗读是学习英语最基本的方法,这堂课以“读”为主线,设计了目的不同,层次不同的多种读法,组织学生学习,逐个实现学案设计的词汇、句法、技巧、认知、体验等目标。二是思考,“想”中“学”,三是会话,“说”中“学”,四是探究,“探”中“学”。

刘老师在课堂上,活力四射,与学生亲切互动,学生情趣盎然,参与积极,整个课堂氛围十分和谐,这是和她平常重视学生培养,大胆改改课堂教学分不开的。

小组学习,是本堂课的主要特色之一,如何更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人们常常忽略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学习某个学科知识究竟与学生生活有何关系呢?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门学科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却常常被我们所忽略。

在四十中张敏老师从激发学生“学、探、练”的过程中给我们上了一堂颇有意义的课。我们都知道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的具有实验性质的综合性学科,必须让学生参与观察现象、实验探索本质、思考归纳规律。这堂课张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有时,通过投影等手段,突破时空局限,将学生直接引导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传染病现象,通过学习发现其特点和规律,了解预防知识以及重要意义。

更为难能的是,张老师的有关传染病的视频就拍摄自本学校,就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自然而亲切,激发了学生为解决预防问题而学习的积极性。明白了学习知识的目的和意义,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在练习中反映出课堂教学有效度很高。此外,尤为靓丽的是知识之树的两次建构,一是学完后及时引导学生在遗忘之前完善建构,二是课后复习巩固性自我建构,通过两次建构就有可能在学生脑海形成很深的印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言学习,尤其是初一年级的外语学习更要从培养学生兴趣做起,让学生养成学英语和用英语的习惯。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呢?

这堂课从预设开始,白金凤老师就很注意研究学生、教材和教法等课堂要素。她发现生活在城乡结合部的七年级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好奇心、求知欲、表现欲和缺少英语应用环境和机会造成的学习矛盾,以及由此而导致缺乏自信、心理顾虑的状况,因而,针对性地采用“学、探、练”结合方式,设计并组织了四次“学、探、练”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并将“学、探、练”转化为“读、写、说、做”的学科学习行为,确保了课堂学习活动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白老师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解读和分解十分到位。教师从三个维度,清楚设计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与的与过程”,分别落实了单词教学、句法教学和整体认知体验教学。尊重了英语学习基本规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通过自学朗读,分析探究,学生的知识有无到有,由少到多,由浅到深,能力又不会到会,不仅展现了学习结果,也展现了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活动十分真实。

总之,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得井井有条有条。教师的主导作用明显,学生参与面广人多,积极性高,课堂活跃,效益明显。

导学案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集中集体和个人智慧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总之,导学案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那么,在“五段”教学法中如何编写和应用导学案呢?李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给了我们一个直观的解释。在这堂课中,导学案发挥了“导学”作用,不同于教师为中心的教案的“导教”。这堂课紧紧围绕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两条线,设计了两个教学目标: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和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与相关应用,将学习数学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体现了“学用结合”的观念。

为了实现目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设计组织了这样几段活动:1.预习感知——“试一试”。“学、思、练”结合,让学生了解中位线概念,再通过“探一探”,“探、练”结合,让学生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初显身手——“练一练”、“探一探”和“想一想”,让学生获得了层次不同的“习得”,最后通过拓展评测,解释巩固了学习成果。整个课堂教学,张弛有度,有条不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潇洒,一凭“导学案”的引领和支撑,二靠教师的教学功底和临场应变的机智。一句话,科学的导学案可以使课堂教学魅力无限。

看似枯燥的数字和图形,其实生活紧密相连,我们要善于用来自生活中的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换言之,就是要带着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发现数学的规律,然后运用数学规律分析解释和数学现象,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之美和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刘宇老师执教的《轴对称现象》根据“五段”教学,依次设计合组织了“思一思”、“学一学”(实为两次探究)、“练一练”以及感悟和反馈等活动,从现象观察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几何图形,通过思考让学生了解轴对称概念和概念的内涵,在组织学生两次探究,发现其中的本质规律,进而用本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从整个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来看,合乎几何学习规律,由肤浅到深入,由现象到本质,有个别到一般,再到规律,也符合“观察”、“思考”、“探究”、“发现”的规律。

但是,我们不妨在像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启发学生自觉到生活中去观察数学现象;如何有意识通过灵活的作业形式,引导学生解释和应用只是解决数学问题。二是小组合作方式的规范化、实质化、优效化和创新性运用问题。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讨论,为课改开辟更多的道路。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信息反馈、调控的过程。贾伊娜老师在课前认真研究了学情和教材,恰当确立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以及复习方法,进行了科学的设计。

贾老师严格按照“学、思、探、练、评”“五段”教学模式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引导学生从阅读分析课题的材料开始,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点和考点,带动旧知回顾,强化记忆,通过以题带点,以点带题,将知识点、考点、重难点和学生的疑惑点对接,增加了呼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这堂课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一是将建构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思、探、练,进行自我建构;二是注意了知识的系统性建构和“知识+方法+思维方式”的能力建构。教师完全通过设计、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本课遵循了复习课的基本方式——新旧衔接、迁移拓展、注重树立和练习,同时又遵循了“五段”教学基本理念和法则,通过采用协作学习方式,扩大了参与面和受益面,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易琴老师执教的《明清小说》一课,将学习目标和任务,设计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 学习,实现了通过对四大小说的探究,从而达成对明清小说学习的目标。

本堂课有以下特点:一是引导学生对“四大小说”的形象认知。如,在《西游记》在回顾小说情节和任务过程中,让学生领会了古代神话小说中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启发学生品读原文,感受《西游记》原汁原味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懂得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形象,做到了平时积累的知识与本课学习内容的迁移整合。二是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个性化的认知能力,在学习历史和文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评价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观和批判精神。三是注重学科的整合,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一同,培养学生对明清小说的品味与鉴赏能力。四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画面观赏和视频播放,让学生进入作品营造的生活空间,增加了学习的直观性和跨时空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谭毅执教的这堂物理课可谓优质高效。首先,教师执教理念先进,思想开放,敢于将课堂时间、空间,以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学生参与面广,在教师引领下,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学习和探究。教师遵循“五段”教学方式,结合物理学科特点,注意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思考本质,探究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探讨,经历一次体验式学习,其中渗透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思想。

我们知道教学是一对矛盾,教师“教”的时间多,学生“学”的时间就少;学生“学”的时间得多,教师“教”的时间就少。一堂好课追求的就是多“学”少“教”,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探索。这堂课教师就在追求这种境界,有意将更多的时间用来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教师认真按照学思、探、练、评,组织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点拨学生练习。

教师还通过“学生助手”引导学习的方式,将教师的教的权利下放给学生,邢成“兵带兵、兵练兵”的协作学习。这堂课几次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探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将不知兵的借班上课中,如何解决教学矛盾呢?王老师这堂课给了我们一些启发。 成功教学的基本前提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如果是在本班上课,一般来说不成问题,但如果是“借班上课”,很难在堂课上与素不相识的学生达成教学默契。

所以首先得解决“知己知彼”这个起码的要求。在这堂课中认真分析了课堂的基本要素:学情、教情、内容和教法,认真设计了教学活动,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教师严格按照“五段”课堂教学法,制定一个比较完美而又巧妙的教学框架,包括设计一系列“问题”,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教师将教学“重难疑点”通过问题一层一层凸现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一个个加以突破,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掌握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权,“以不变应万变”,基本做到了“游刃有余”。

我们知道,真正高明的教师,能够借班上出真实的好课,但必须具备超强的能力、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只有这样,才能在事前不了解学生基础的情况下,上出一堂真正有效的课,因此还学要我们进一步努力 。

猜你喜欢
建构探究课堂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