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思考

2016-05-30 22:16李叶孙建华翟羽佳
亚太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李叶 孙建华 翟羽佳

摘 要: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下,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顺应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态势,尽快在教育观念,服务面向方面及时更新观念,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要及时做出调整。将创新理念、信息化技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到教育全过程。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的不断出台,已经明确了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调整国家经济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报告中都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要不断的创新,尤其是在2015年3月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可以说互联网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技术支持,那么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思考:传统的教育教学还能否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下,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背景下,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到底该如何创新?才能在大好的政策背景下迅速发展,才能在生源危机中获得重生,才能为实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宏伟目标贡献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要理清楚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必须要时刻清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也就是适应现代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尤其是在现代”互联网+“环境下,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是培养能在互联网环境的支持下有实践能力、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能“上手就干”的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然而,就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而言,还存在着一些客观问题,例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先生介绍“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满足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要求目标相比差距还很大,专业教学大体上还停留在低水平重复、简单化操作、浅内涵发展的阶段”[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指出“职教总体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有待提高,办学与经济社会需求还存在脱节现象,部分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双师型教师总量不足、素质不高,行业企业参与的内生动力不足[2]”。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周稽裘委员提到:“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虽然有所缓解,但在各地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且会较长时间对职教发展产生影响。二是职业教育办学方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削弱了职教的影响力和战略地位[3]”。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与行业接轨的重要手段和依托,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的现状与理想的目标也有一定的差距。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主任龙德毅等人在2013年底出版的研究中的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从研究样本企业和院校来看,企业对校企合作依赖性不高——大约67%的样本企业中每年新招聘员工来自职业院校的比例低于20%,大约60%的样本企业所委托职业院校培训的员工数量占全员的比例在5%以下;而90%的样本院校都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这些数据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现状。

当然,虽然高等职业教育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客观的问题,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笔者认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我们必须要正视客观问题的存在,并且必须要坚定”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未来一段时期对于经济发展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信念。那么在互联网+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到底该如何创新?笔者认为除从国家层面给予很强的政策支持以及对于老百姓的学历观念引导之外,我们职业教育本身还需要做很大的创新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让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提升: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善传统教学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课程体系以及班级课堂授课形势,恐怕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尤其是在现代人才需逐渐从唯学历向崇尚技能转化的初始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尽快脱离以往本科教育理论的影响,摆脱以往“高职教育实际上只是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代名词,而不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的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要尽快回归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本真。在教育教学形式上要充分体现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信息化时代所独有的特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综合运用大班授课、小班教学、现代师徒制的个别化教学、网络自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运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以及网络平台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轻松利用互联网在线资源习得已有理论知识,在校园内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仿真与真实的实训、实践训练,掌握职业技术技能。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转换以往的角色,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组织者的作用、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引导者作用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者的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在课程开设方面要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专业与课程设置的高大上,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接地气、不切实际,既没有学历的竞争力又缺乏技术技能的真正实力,这不是职业教育的目的,并且也不符合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二、转换职业教育观念,提高服务意识

不论是高等职业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其根本特色和任务是落到“职业”两字。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俞仲文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给出了这样的界定:“中职主要培养操作技能型人才,即以熟练的动作技能培养为主要标志;而高职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即以具有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标志。如何使学生既具有熟练的技能,又具备技术应用、技术改良和技术革新的能力,将对现今各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要实现新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要转化职业教育观念,时刻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不再是“低端”的学历层次教育,而是大批量培养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要将创新理念与实践意识贯穿到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而不仅仅将其作为一门课程。在目前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参与其中,主动为企业提供所需的智力支持、管理团队和创新工程的孵化支持等,进而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热情度;同时,高等职业教育也要敞开大门,让企业的优秀人力资源、实践实训资源以互助、项目驱动或者参股等形式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实现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的多渠道、多角度、多层系融合,进而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达到真正的协同发展与双赢,而不仅仅是人才的简单“不对等”供需。

三、坚持强技能与再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理念

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的升级以及行业的不断细分,对于知识的需求与不断更新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终身学习也已经是一种必然趋势。那么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在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理念方面要注重全日制人才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承担社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技术培训、创新理念培训和业余教育工作,这样不仅能为行业、企业人才的技术技能更新及时充电,同时还能为行业、企业管理人才的学历与管理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平台,除此之外,高职院校通过提供这种再教育服务还能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水平。如此循环,将不断加强校企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将为高职院校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以独特的优势占领一席之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互联网+”思维的建设

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以及知识急速更新的阶段,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 +”时代更加强调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未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不是简单的技能型 “蓝领”,而是具备“关键能力”的“银领”[4]。高职院校要尽快做好转型准备,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主动地将“互联网+产业”、“互联网+行业”的产业、行业发展思路,转变成“互联网+专业”、“互联网+教学”的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思路。“互联网+专业”、“互联网+教学”的理念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开发和教学模式创新的新篇章,同时也是各类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的新起点,同时笔者认为,培养具备“互联网+”时代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的水平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

五、加强多学科的组合性建设

就目前来看,国内的各类本科院校以及职业类院校,绝大多数还是以每个单独专业的建设为主,各专业需开设的课程大多还是以单独开设的形式为主。而一项针对318家企业开展的调查显示,93%的老板选择员工更看重“独立思考、人际沟通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专业。在全球教育领先的芬兰,2020年,从小学起,就将废除科目,打破知识界限,不再单独教授数学、地理等等,取而代之的是经过整合的“主题式”课程[5]。就目前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对于各类人才的需求将会逐渐弱化所学专业,不过多地强调学历层次,而是重视所具备的各项技术技能和灵活创新能力。高等职业教育与各类理论型的本科教育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职业化、实践性强,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更应该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加强多学科的组合性建设与创新,而非跟随本科教育,过多的考虑单个专业的建设与单独课程体系的开发。这样才能更多地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

参考文献:

[1]俞仲文.产业升级需要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6-1-19.

[2]高靓,陈少远.职业教育仍是教育领域薄弱环节[D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5-12-03http://zhijiao.jyb.cn/zjsd/201512/t20151203_645299.html.

[3]周稽裘.职教发展进入攻坚与转型阶段[N.]中国教育报,2015-12-3,(5).

[4]周敏.互联网+时代中国高职教育转型思考[J].北京教育,2015-12-23.

[5]丁琬懿.大学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EB/OL]爱微帮—新校长传媒2015-07-10http://www.aiweibang.com/yuedu/36875273.html.

(作者单位:北京经济技术职业学院新闻与影视艺术系)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