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同课异构”在英语教研中的有效性

2016-05-30 13:38罗晓
亚太教育 2016年26期
关键词:中学教学同课异构教师专业发展

罗晓

摘 要:“课堂”是我们教师群体进行学习教育的根基,是我们教师群体进行行为研究的基础,是我们教师群体不断成长和升华的原生地。为了能提高英语的教学的有效性,在英语的各项教研活动中,“同课异构”这项活动就被当之无愧地引进到教研中来了。本文将同课异构和以前普通的集中备课进行了一些对比,展示了同课异构这种形式在日常的英语教研活动中的实际运用,并且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对同课异构这种形式对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上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同课异构;英语教研;中学教学;教师专业发展

“同课异构”到底指的是什么?同课异构是指就同一堂教学内容的课,不同的老师(两个甚至是更多)来上,因为本身老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的不同,那么上出来的课也就不同。既然几堂课的风格不同,那么他们各自所展现出来的上课的效果,学生在吸收掌握上的差异,就使得我们其他老师能够就不同的地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能够共同讨论寻求改进和进步,不仅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还有利于研究出更好,更加完美的一堂课[1-2]。在同课异构的模式下,不同老师之间不同的教学理念也就能碰撞出精彩的火花。而反观以前常见的集中备课这一英语教研形式,这种形式知识单一地某一位老师作为中心,针对这位老师提出的课堂教学基础,在上面改进讨论和修改,最后再达成一份所有教研组成员老师上课的统一模式,也就等同于让所有老师都将这一个上课范本转变成自己的上课范本,不仅缺乏创新型,更是阻碍了教师个体个性,以及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理念的深远发展。最近几年,这种传统的集中备课模式发生了某些小小的变化,比如说增加了上课、听课和评课几个步骤,也就是先集中备好课,由某一位老师按照集中备课的结果进行上课,其他老师听课,下来评课讨论。这种模式针对于单一的集中备课来说,是有所进步的,但是在本质上并没有任何改变。而同课异构呢,这种模式的步骤是[3-4],先共同选定一个教学内容,上课老师自己按照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的理解等来自行备课,然后以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其他人给出建议,在参考有用的建议后,再实战地把这堂课展示出来。大家都相互听课,上课教师对自己的课和对方教师的课进行分析对比,找出优缺点,取其精华,其他老师也是经过听课、集体探讨,找出适合自己的部分,从而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运用。这样,教研组内的所有教师都有所收获,在英语教研、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

一、摸索“同课异构”的模式

1.纵向的同课异构。例如:“两人同上一节课”的共同教学内容的研究方式,也即教研组内,两个老师同时准备一个教学内容,然后分别来上课,然后大家相互听课,集体评课,在评课中提出积极有用的意见,共同反思,共同进步,最后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横向的同课异构。如“一课两人上”。即推选出两位上课教师,把英语教研组内的所有老师分为两组,分别与上课的这两位老师进行结对帮扶,即做上课教师的智囊团和后援团。

3.播放一些其他学校,或一些优秀的教学实录,教研组成员集体观看,边看变做笔记,在播放完成后,进行评课议课,当然,观看的课必须是同课异构,先分别评完两堂课,再综合分析各自的优缺点,取长补短,甚至可以邀请一些名师,或者专家来一同观看,在看后给出意见。

二、“同课异构”在英语教研中的有效性应用

1.基于整节课的“同课异构”。基于整节课的“同课异构”,它的主题是一堂完整的课,这要求将这堂课本身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探讨教师对各个环节的设计和把握来反思如何才能改进教学环节,如何才能够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师上课的有效性。

2.循环式“同课异构”。循环式“同课异构”指的是几位不同的教师,在设定的同一个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设计,现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进行上课磨课,经过其他老师的建议,对教学环节、教学设计进行适当地修改,这样有利于淋漓尽致地发挥不同老师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设计理念,不同的教学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的对教材知识点的挖掘程度,真正地体现出了上课教师的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对不同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能力,从而体现了不同教师在同一教学内容上的教学差异性。

3.递进式“同课异构”。递进式“同课异构”即几位老师基于同一教学主题,用教研组成语多次研讨后的教学策略来上课,这样的上课不止一次,必须上两次甚至多次,每一次上课完毕后,都要集中教研组所有成员,进行听课后的分析探讨,从而改进教学策略。

三、“同课异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促进作用

“同课异构”有利于提高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我们教师可能更加注重怎么才能更好更明确地将知识教授给学生,而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对整个课堂的掌控能力,我们往往设计好了所有的环节,但是,可能会因为一些意外状况而使本来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被打乱。而同课异构这种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为基础,为教师们构建了真实的课堂场所,关注学生个体真实性的发展,这也就给老师们布置了一个最基本的任务,那就是在课前必须全方位地了解所教学生的性格特点,原有的知识基础等,从不同的方面来考虑如何来使课堂氛围活跃而不失纪律,如何来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关注,如歌正确恰当地使用课堂多媒体辅助设备。只有全方位的了解学生,只有多角度地想到课堂上有可能会出现的突发、冷场状况,才能够更好的将一堂课上好,上优秀。

四、结语

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同课是前提,异构是手段,我们并不会通过老师在上课时是否独特来判断,而会通过教师是否在考虑教学群体实际情况,原有知识等方面来考虑。通过同课异构这种模式,教师们会在教研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学情分析能力,对教材内容的把控能力以及对整堂课的调控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陈爱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课异构”研究——以英语学科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李国华.“同课异构”与“集体备课”嫁接的方式与作用[J].青年教师,2010(2):44-48.

[4]杨春华.探索同课异构在英语教研中的有效性[J].科学大众,2010(2):26.

(作者单位:重庆竹林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中学教学同课异构教师专业发展
例谈细胞器知识在中学教学中的延伸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