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虚当实 妙哉留白

2016-05-30 20:36杨文静
甘肃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留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杨文静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留白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93—01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以虚当实,意尽形全,而小学语文课堂上的留白艺术则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课堂上恰当的留白,就好似冗长旋律中偶尔跳跃的休止符,能让整个课堂瞬间灵动起来,使平铺直叙的讲解有了节奏感,能为学生的心理空间增添一笔靓丽的色彩,挖掘出学生内在的情感活动,使其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是一门艺术,会给整个课堂教学带来别有洞天的生机和韵味。下面,笔者以阅读教学为例谈谈留白的妙用。

一、导入环节留白——激情生趣

导入环节向来是开展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关卡,其重要性在于导入方式是否新颖,是否有趣,是否能成功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学实践来看,导入环节恰如其分地运用留白,将会产生奇特的化学效应,既能迅速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又能激发学生做一个探究者的求知欲望。有的教师会通过创设问题,以问题的提出为留白的时间点,使学生思疑、解疑、释疑,趣在思中起,乐在思中生,行从思中来。例如,《触摸春天》一课,教师先给学生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现在你是个盲童,你会感受到怎样的一个世界呢?”学生闻言,好奇中还有一份激动,经过思考后,给出来精彩纷呈的答案。其实,这种留白给学生一个先入为主的体验,为学生即将解读课文中盲童的生活多一份切身感受,甚至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契合,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期待看到这样一个盲童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埋下伏笔,产生一种想了解这个盲童的心理冲动。

二、解读文本留白——挖掘情感

教师在带领学生走进课文、品读解析、把握脉络、鉴赏美感、引发共鸣、探究主旨的解读过程中,会有不少可以设计留白的节点。既可以从文本字、词、句的研读细品中设置留白,让学生拓展思维,自我发挥想象力,逐步接近作者的文思脉络和情感走向,也可以将行文中那些含蓄隽永的叙述表达作为留白的根据,让学生驰骋在想象的田野,用独特的心理体验来完成对这种意犹未尽行文的再创作。依然以《触摸春天》一文为例,文中有这样一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小女孩在仰望什么?教师利用文本中的这一留白,引导学生尽情补白,她究竟能看到什么呢?其实,留白提供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自由平台,使补白不再是教师的硬性灌输,而是以学生的主观意识去主动自觉地解读文本,了解一个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教师要做的便是引导和点拨,最终使得学生与盲童的心合二为一。

三、课外延伸留白——升华情感

不少课文的结尾总是留给读者一些余音未了、余味无穷的感觉,这是留白带来的更为艺术化的效果,一种无限扩大的可能,一种天马行空的空间想象,一种至高至上的艺术境界,令读者叹为观止,千肠百转,思绪万千。教师应抓住这样的文本结尾补白,充分催生学生意犹未尽、不吐不快的心理渴求。如,《凡卡》一文的结尾愈加让学生对凡卡的命运充满了唏嘘和同情,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有的学生写到: “爷爷终于接走了凡卡,他俩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也有的写 :“凡卡的信意外地被一对富有的夫妇收到,他俩收养了凡卡并帮助他找到了爷爷。”这一系列的结尾补白,实际上就是学生将作者的情感进行了延伸和升华,以各自不同的想象思维,为作者欲言又止的悲叹结局画上充满个性的句号。以文化人,用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浸润学生情感、净化学生思想境界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留白艺术为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之桥,丰润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体验,丰厚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不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留白是一门艺术,不可滥用,把握适度,能让留白有节奏有效果有意义,从虚中幻化为实,从假设中演变为丰盈,始终牵动学生的心弦,进入到与文本相融相通的想象,更为精准地揣摩作者的情感思路,更为丰富地彰显学生的独特体验,也更为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留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