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

2016-05-30 15:30张艳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积极性教学方式

张艳

初中历史的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间实时互动,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并不愿意主动提问,或是没有勇气提问。因此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提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提升,逐渐变成新课改的重要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导致学生有疑问不敢提,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致使初中历史教学达不到预期目标。本文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现状与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对策,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初中歷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现状与原因

近几年来,很多初中生的课堂表现如下:并不关注教师所问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强。大部分历史教师都是针对课本内容中的问题提问,以此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但大多数初中生对教师所提问题漠不关心,经常会答非所问。从过去的调查中可知,很大一部分初中学生基本不会在历史课上提问,导致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不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甚至于部分学生对历史抱有厌恶的态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导致课堂效率得不到提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传统教学的评价影响深远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是考试成绩。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往往为了保证升学率,会选择放弃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只注意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忽视了学生的价值观、情感与态度等问题;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大部分教师只希望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文化学习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不够重视,导致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

2. 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

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历史教师只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之很多教师不关注教学进程的训练与探索,导致初中历史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总是将课堂时间用来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久而久之渐渐淡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也会越来越不愿意主动思考,致使历史课堂教学死板、乏味,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3. 教师设计历史情境的能力比较

初中历史内容比较丰富,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还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全面人才。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课堂上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活动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导致学生不会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历史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对策

1. 善于应用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能力与意识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历史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学生难以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常教师可以应用自己的专业素质与教学经验来引导学生学习,利用提问式的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打破思维局限性,从而形成问题意识。

例如:在《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这一课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分析英国资产阶段革命的发生背景与原因,同时向学生讲解革命造成的影响,在教材指导下,拓宽学生认知,只是这种认知方式有一定的固定性,经常局限在教师讲解的内容中与教材中。因此,教师须要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英国资产阶级的革命需要巨大的经济与资源作为支撑,而英国是从何处获得经济与资源的?通过教师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换一种角度来分析和看待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主动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时间,研究英国政府在当时提出了什么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利用课余时间来搜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2. 激发学生求知欲

事实上,问题意识也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形式之一,只有学生对初中历史具有足够兴趣,才可能产生较强的学习欲望,从而主动探索知识,并在探索过程中提出疑问,这就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教师也要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转变,也就是在传统教学观念基础上,结合新型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尤其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借助一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一些抽象概念转变成具体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

如:在“卢沟桥事变”与“七七事变”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作战过程,而且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表现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将死板、枯燥乏味的历史课堂变得灵活、有趣。而且多媒体视频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有新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索这段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与原因,同时分析该事件在当时产生的一些影响,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3. 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要想学生真正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自由灵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天性得到解放,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敢于质疑,并积极地进行思考。在传统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要求比较苛刻,导致学生不敢提出疑问,只能被动地学习;即便部分学生提出了质疑,教师也会严厉地责问与批评,致使学生积极性受到伤害,历史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一些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予以鼓励,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便于学生掌握与理解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部分学生会提出疑问:皇太极虽然为清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础,但他生前也做过很多错事,他抢夺了多尔衮的皇位,这就是不义之举。虽然这些问题比较片面,但是证明学生在认真思考。当然学生提出质疑后,课堂上学生就会互相讨论,导致课堂秩序混乱。这个时候教师不可以批评学生打乱了课堂秩序,而是要应用一种积极正面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首先教师要示意学生安静,然后评价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关于皇太极继承皇位这件事,历史上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皇太极以自己过人的才智夺取了皇位,也有人说努尔哈赤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就是皇太极。不管人们如何评说皇太极这段历史,但是不可否认,皇太极为清朝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础,尤其在位期间,更是国泰民安。最后,教师应该告知学生,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学生应该用辩证的眼光去评判,既要肯定其好的一面,又要批评不好的一面。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问题意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引导学习为主、灌输知识为辅,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与学习,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积极性教学方式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