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

2016-05-30 00:25朱瑛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朱瑛

【摘要】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一切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出发,实施有效教学. 为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与感悟,促进学生在过程性的探索研究中,掌握知识与方法. “活动式”教学方法能够真正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策略. 本文从讨论交流活动、动手制作活动、课题研究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这几个方面的“活动式”进行探讨,阐述了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策略的相关理论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策略;实施实践

结合建构主义、人本思想、教学做合一等相关教学思想与方法,引入“活动式”教学模式,围绕活动主题,展开活动策划、方案制定、活动实施、活动总结等过程. 基于完整的活动完成过程,学生们收获数学思想与方法. “活动式”教学模式真正践行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让学生们在自主体验、感受、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提升应用意识与操作实践能力,真正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契合了新课改的要求. 由此,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实施“活动式”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

一、以讨论交流活动为抓手,鼓励发散思维

讨论交流活动是较为轻松的思维活动形式,它融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理念,以小组为形式,展开合作交流、讨论分析. 一般针对某个话题展开讨论交流,学生们互换思想与方法,在思维中碰撞,相互点拨,找到问题的解决思路,或完善某个知识与概念.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活动中,要避免交流的无序性和无效性,小组成员中,分配一名成员记录下交流主题、交流内容,最后整理好交流中每名学生的大致思路和主要交流结果. 在小组交流完成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总结性陈词,教师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导,最后进行归纳与完善.

如学习“函数”相关知识时,为了引导学生对函数有个综合性的理解,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引入以“动点问题”为专题的讨论交流活动. 画出边长为2 cm的正方形,在其中心O钉一颗钉子,动点P、Q同时从A点处出发,P从A处以1 cm/s的速度沿A-B-C的方向运动,到C点停止,Q点以1 cm/s的速度沿A-D运动,到D点停止. P、Q以一条可伸缩橡皮筋连接,x秒后橡皮筋扫过的面积为y cm2. 针对这一动点问题,学生们分小组展开讨论,可以动手做实验、画图,分阶段进行讨论,分为0 ≤ x ≤ 1与1 ≤ x ≤ 2两阶段,讨论每个阶段橡皮筋扫过图形的面积,并给出计算的函数式,之后画出0 ≤ x ≤ 2范围内的函数图像. 通过分类讨论,有效讨论交流,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相互弥补与完善,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二、以动手制作活动为抓手,深化知识理解

结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实现教学做的融合与统一,如何做就如何学,如何学就如何教,实现教学相长. 由此,动手操作能力也属于学生能力的重要部分,如何更有效的完善学生能力,就需要重视动手制作活动的引入,以学生真正的课堂实践、动手操作、制作研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动手制作不仅能有效训练左脑的功能,还能提供更多的左脑与右脑配合使用的机会,通过动手制作活动,学生们完成观察、分析、想象与思想,有效训练左脑与右脑,使得意识脑与潜意识脑能够配合开发,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如“走进图形世界”这一章节知识的学习时,引入动手制作活动,设计活动主题“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在主题设计后,学生们分为6人一组,展开动手学习过程. 拿出一些实际的长方体包装盒,引导学生观察出长方体盒由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组成,之后观察每个面的形状,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等,相邻的两个面相互垂直,同一方向的棱相互平行且相等. 得出这些基础知识后,每个小组的成员将长方体纸盒沿着棱长拆开,观看展开后的平面图,得出9种平面展开图. 画出这些平面展开图的简易平面图,继而运用逆向思维,拿出一些较硬的纸,在上面画出展开图的草图,简单设计,并裁纸、折叠,观察效果,再调整设计,最后从整体上对自己动手制作的长方体纸盒进行评价. 基于此,还可以展开“圆柱体、圆锥体”等图形的动手制作,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三、以课题研究活动为抓手,引导创新探索

课题研究活动融入了任务式教学、项目教学理念,基于某一课题,以课题研究为任务导向,展开课题的整个完成过程. 课题研究一般会涉及很多学科方面的思想方法、实验操作技能等. 结合课题展开调查研究、实验操作、动手制作、过程记录、现象分析等,并完成课题组织、课题准备、方案制定、课题实施、课题总结与反思等. 通过一系列的课题研究过程,教师在课题中融入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学生们在完成过程中感受、收获与实践,获得较为完善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问题,可以基于该主题展开课题研究活动,由于“两边及一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否全等”这一条件存在几种可能性,所以应该选取“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课题研究. 分为ASS、SAS两种情况,进行画图、猜想、实验、证明一系列过程,推导出SAS情况下,两个三角形全等. 之后,小组成员重点推导ASS的情况. 即为两边及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学生们又将其细分,分为对角所对边为大边、小边,以及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这三种情况. 经过小组成员的一步步推导证明,得出只有在对角所对边为小边时能画出2种不同的三角形,即“两边及一角相等时,对角对应的边为小边,两个三角形可能不相等,其他几种情况两个三角形全等. 直角三角形为HL”. 通过分类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书本知识,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抓手,促进应用实践

贴近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升具有不错的效果. 知识的最终去向是为生活、生产服务,初中数学知识,如果脱离了生活与生产实践,那么学习数学知识也就失去了意义. 为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应用意识与能力,就需要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引入,促进学生应用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研究生活、生产、生态、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很多方面的问题,也可以借助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实验,结合数学思想与方法,展开数学综合实践研究. 实现多学科、多方法与多角度的高度融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用思维与能力.

如学习“二次函数”相关知识时,为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数学思维方法,引入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活动主题“推测植物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结合生物学科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展开综合实践探究活动. 采取单一变量原则,植物生长的水、阳光、空气、土壤等因素都相同,给予不同的温度,设定实验组与对照组,以25℃为中心,相差3℃设定一组对照组,展开数学与生物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实验研究. 记录下生长长度与时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每组实验都记录下相应数据,1个月后,在植物的生长长度(y轴)与温度的坐标系(x轴)的坐标系中,标注上对应的实验数据,并连线,观察植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大致呈现什么曲线. 最后,学生了解到该植物生长存在一个最佳温度,也就是开口向下抛物线的顶点对应的温度.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应用实践.

总结:以轻松的活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在活动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互助、实践提升. 初中数学“活动式”教学策略,在活动中融入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組织者与引导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与学习特点,认真分析学生个性差异,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针对性、恰当性的活动策略,以此引导学生在活动完成的过程中,感悟、体验与探索,掌握过程与方法. 在今后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协调好活动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关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效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军伟.浅析“活动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8).

[2]杨远鹏.关于初中数学活动教学的几点思考[J].考试周刊,2011(67).

[3]何莹洁.浅析初中数学活动课设置必要性以及设置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2).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