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学习中如何协调声音基础训练与个性创造的关系

2016-05-30 07:54张丹滕玥
艺术评鉴 2016年2期
关键词:声乐教育因材施教

张丹 滕玥

摘要:近年来,声乐演唱学习越来越受欢迎,提高学员的综合声乐水平,除了要加大对学员声音基础能力的培训力度,督促演唱者理解和记忆基本的理论知识,提升演唱者的声音基础水平外,还应该深入了解演唱者的声乐知识水平和个性特征,制定出一套适宜的学员培养方案。教练还可以鼓励和建议演唱者多进行课外阅读,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品位,有利于演唱者的声乐学习。如何协调声音基础训练与演唱者个性发展的关系,是关系到演唱者的发展与成长的大事,教练需要引起高度注意。本文笔者将根据自身多年来对如何平衡声音基础训练和个性创造的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一些探索经验。

关键词:声乐教育  声音个性化  因材施教

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部分教练的教学方法存在较大的问题。声乐教练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演唱学习者经历和教学经验,培养标准化的优等学员,而忽视和埋没了很多有特色的声音,甚至糟蹋了很多好嗓子。声音个性的发展是声乐演唱者的根本,而扎实的基本功是演唱者发展个性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发音技巧,在不断的训练中培养自己的音质和音色,锻炼出自己的声音元素,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才能进行个性创造。所以,正确处理声音基础训练与个性创造的关系,对演唱者走好自己的声乐之路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一、声音基础水平直接决定个性发展的程度

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对声乐天赋极高的人或是普通的声乐爱好者,扎实的基本功是其提高和发展个人综合声乐能力的基础。纵观古今中外的杰出歌唱家,他们的基本表演技法都是相当熟练的。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发音技巧都是促进演唱者个性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掌握好基本知识就盲目进行个性创造,有可能毁坏声音的特色,对演唱者的发展带来不可估计的影响。因此,在演唱者的学习初期,应该以声音基础训练为主,学会区分音质、音色、音调等声音元素的明暗关系,通过大量的训练掌握歌唱技巧,锻炼出自己的声音元素。演唱者只有具备了完整的声音表演能力,能利用自身的声音特色,才能谈得上个性发展。

二、提高情感表现力有助于个性演唱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艺术源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家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创造艺术作品的灵感也来自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和个人情感经历。杰出的艺术家的艺术表演常常是将情感和技巧相结合,通过技巧表现情感,情感丰富技巧。歌唱家常常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积累融入歌曲中,通过声音的形式传达给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伟大的音乐巨匠贝多芬在创作《英雄交响曲》之前,经历了巨大的苦难,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坚决不能被他击倒!”正是因为他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坚定不移的信念与战胜苦难的勇气,使得他的作品更具有灵性,让处于苦难中的听众感受到了他的坚强与刚毅,听众从他的歌声中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动力和毅力。

在情感表达方面,表演者需要有能够进行气息控制能力,以及对发音器官和共鸣腔体的应用能力,这些都是表演者在临场表演时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和基础的情感表达技巧。因此,表演者在生活中应该有一定的情感积累,善于发现,对生活中的小事有独特的感受。同时表演者还应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涉足各个行业来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经历,提高自己的综合声乐素质。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将加强对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为一项重点培训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注重对演唱者的文化水平的提升,使演唱者的视野更加开阔,情感更加细腻,也有利于促进声乐学习者的综合声乐素质的提高。例如:古代伟大的文学家苏东坡先生,他除了是一位诗人,对声乐也有很深的研究,他的《琵琶行》一文,对声乐的特点描绘极其传神,这告诉我们,广泛学习文化知识,对于声乐学习中情感的表达有着较大的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健全我们的人格发展,因为良好的道德修养与渊博的学识对艺术家的作品创作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发展个性是声音基础培训的最终目标

艺术创造的难处就在于如何超越生活,创作出的作品既不能太过低俗无趣,也不能太过虚幻空洞、不切实际。脱离个性的艺术就如同白味馒头,缺乏看点和吸引力,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教练在对声乐学习者的教学中,除了加强声音基础的训练,也应该注重对其个性创造的启发和培养。当学员的声音基础技能到达一定水平后,对个人的演唱个性和风格特点与未来发展方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练应该着手帮助演唱者寻找适合自己的音域,确定自己最自如的音区,分析自己的音色特点。这些除了需要教练过硬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教练消除对有个性的声音的偏见。一方面,教练不要简单划分声音类型,个性化的声音很难简单地分入哪一类型中。另一方面,要消除对有特色的声音的偏见,不要试图去改造它、规范它,甚至消灭它,而是应该用心去呵护和培养它。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经说过:“艺术是讲究个人特点的。艺术家要具备自己的闪光点。一人一个样,要重视个人特点……不要让学生成为老师的翻版,让学生按照自己独特的风格进行演唱。”这是很中肯的。那些永远循规蹈矩,不越雷池的教学方法势必不适合培养演唱者的个性与创造力。根据演唱者的声音特点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培养演唱者对不同风格音乐的判别能力和把握能力,调动演唱者的个性潜能,是对教练进行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人们了解和接触的东西比较多,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丰富想象力使他们学习知识的速度更快,教练应根据演唱者的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调动学习演唱者的激情,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欲望,为学习演唱者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演唱者的学习效率。音乐艺术主要通过听觉将信息和情感传递给别人,因此,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演唱者提高“听觉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对演唱者来说,声音个性发展的开端是对个性化声音的强化训练。在了解到自己的音色及音域特征后,就要有计划地对这些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和训练,要有坚持训练的决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个性。

四、结语

综上描述,加强声音基础训练和发展演唱者的個性都很重要。声音基础训练能够让演唱者掌握基本演奏技巧和声音表现力,使得演唱者能将自己的个性充分的表现出来。个性创造是声音训练的最终目的,缺乏个性与特色,声音就无法吸引到观众,声乐演唱家也无法在百花齐放的艺术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因此,声音训练是个性化创造的重要前提,加大对演唱者基本表演技能的培训力度,以个性化的表演展现演唱者的综合音乐能力。实际上,加强基本技能的培训与发展演唱者的个性两者间是不相冲突的。从本质上看,两者之间是相互渗透,有机统一的,没有技法基础与基本的表演技巧,便谈不上表现艺术个性,失去个性创造, 技法就变得苍白而虚幻。演唱者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展现演唱者的表演技法,而掌握基本的技法又是培养演唱者个性的重要过程。因此,教练除了要提高演唱者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强度,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升演唱者的个性创造水平。

参考文献:

[1]沈著,李玮,李瑗整理.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2]赵伯. 歌唱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刘阳琼.论声乐作品的美学内涵[J].艺海,2008,(06).

猜你喜欢
声乐教育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高校对从事声乐教育的学生钢琴伴奏的培养
声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辩证关系研究
浅谈大学声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个性化声乐教育和实践
利用民间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中国声乐教育大家喻宜萱声乐教材贡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