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理论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2016-05-30 18:51李永仙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17期
关键词:隐语多义词认知

李永仙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如何学习初中英语词汇,旨在让学生减轻认知负荷,更有效地习得英语多义词。

关键词 隐语 多义词 词汇 认知 初中英语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87-02

当人们命名新事物,会运用隐喻手段,利用两个认知域的相似性,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实现跨域映射,最终用源域中概念相应的词汇去表达目标域的概念。概念隐喻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多义词以及词汇运用、词汇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利用隐喻来学习英语多义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教学的角度看,要将隐喻引入到初中英语词汇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应关注以下问题:

一、展示多义词的多个义项

在英语多义词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集中系统向学生展示多义词的多个义项,即让学生集中地同时接触多个义项,并帮助学生对各个义项进行组织整理,以在学生大脑中构建这些义项的语义网络。因为对于英语多义词习得而言,掌握多义词义项之间相互联系的认知理据是最富有成效的多义词习得策略。例如人身体的各个部位、器官单词的讲授中,几乎从头到脚所有的单词都有基本词义和隐喻意义:

head 头 → 领袖、首长、箭头、头脑、智慧、人手、员工、顶端、个数

hair 头发、毛发、汗毛 → 动物的毛、植物的须根、凡是像毛发一样的物品

face 脸 → 面貌、面容、表情、面子、威信、尊严、(钱的)票面、正面;

shoulder 肩膀 → 背部、(衣服的)肩部、前腿肉、担当

foot 脚、足 → 下端、山脚、末尾、最下端等。

二、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

从上述例子来看,教师在进行多义词的词汇教学时,首先可从认知角度分析多义词的语义引申机制,给学生更好地解释多义词的具体义项与抽象义项之间的联系,可以使他们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和演变机制。此外,当学生在学习了多义词的基本含义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按照认知思维方式,推导出在不同的语境下多义词的确切含义,这不仅使学生能更容易地掌握多义词的用法,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联想能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现象。其次向学生强调一词多义现象与隐喻和转喻密切相关,然后向学生传授有关隐喻和转喻的基本知识,当学生对隐喻和转喻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能渐渐明白隐喻、转喻是如何促使多义词的语义扩展,一词多义现象又是如何发生发展的。最后,教师在隐喻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了一个多义词的基本含义后,能按照认知的规律、隐喻和转喻的思维方式,推导出在不同语境下该多义词的大致含义。以air为例,它主要有以下意思:“空气”“天空”“通风”“氛围”。很显然,“空气”是其中新义项, 而后三者则是由其中新义项“空气” 通过隐喻而产生的。

三、语境优先原则

从上文看来,隐喻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基础与手段。据统计,普通语言学中大约70% 的表达方式是源于隐喻概念。让学生要特别注意多义词的认知语境,结合认知语境进行多义词习得。因为对认知语境的依赖性是隐喻与转喻的共同特征,英语多义词汇的教学就应该结合认知语境进行。在记忆多义词时,不应该仅仅机械地去背诵词典中的定义或概念,这样当多义词出现在不同文章里时,往往还是难以分辨或判断它的含义。学习者应该依赖具体的语境确定多义词的意义。例如:“bank”既有“河岸”也有“银行”之义,再如“seal”有“海豹”与“图章”两个词义,但以上两个词义之间并无任何联系,这种借用同一个词表示不同意义,却又相互不关联的现象称为“同形同音异义”(homonymy)。

四、注意学生认知水平

对于低年级学生,不宜使用难度较大的隐喻解释,而应尽量选用直观性更强的解释,甚至使用图画和实物的教学方式效果会更好。现代化的视听说电化教学设备如投影仪、视频、网络教学等能较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英语多义词的直观感受,便于学生理解。

多义词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产物。一词多义是一个以原型为概念中心,主要依靠隐喻、转喻和框架等认知方式而形成的概念化过程。具体地说,隐喻或转喻机制以及变化的框架使原型义项不断得到延伸,这些延伸义项不是随意产生的,而是由家族相似性连接为一定的链条或网络,反映着人类的认知发展。原型、隐喻或转喻以及框架相互交叉重叠,使词呈现多义化。因此,在今后的多义词教学中,师生应努力共建多义词的多维认知观,建构多义词认知的语义图式,以减轻认知负荷,更有效地习得英语多义词。

猜你喜欢
隐语多义词认知
康有为“复辟密札”中隐语之探考
多义词
读史长智商:我的“隐语”你懂吗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议多义词在语境中的隐喻认知
多义词way的语义认知分析及实证研究
隐语识歹人
多义词研究的崭新视角*——Е. B. Пaдучева词义动态模式系列研究之二
当代犯罪隐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