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016-05-30 18:55黄杰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6年17期
关键词:以学定教课堂效率提高

黄杰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很多年了,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还是没有得到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效率依然低下。“以学定教”的理念自从被提出来以后,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初中和高中的课堂教学中,都得到广大教师的应用和推广。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际,探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以学定教”,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自然生成;让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以学定教 小学数学 课堂效率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0091-02

在课堂教学中,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老师的教也就没有学生的学,反之,没有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也不复存在。但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效率最优是值得教师钻研和思考的。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是教师先教学生后学还是学生先学教师后教,这个问题在教学中一直被老师争议。通过广大教师的教学实际,发现先让学生自主“学”,然后老师再“教”,这样更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课堂教学更高效,更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一、先学后教促进课前预习

小学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差,自学能力也不是很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仅仅靠课堂上老师的直接讲解是不够的,所以课堂效率往往不是很高。如果我们在课前,先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比如布置一些预习习题,或者让学生预习课本上的内容,或者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或者让学生提前进行现象观察。当然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学生完全能看懂和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只要起到促进学生去注意去重视就可以了,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种了解可能是片面的,也可能是一知半解的,还有可能存在许多疑问和问题的,在课堂上,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疑难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和训练,课堂效率必然得到提高。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这节内容,上课之前先布置预习作业:回家找一找家中有哪些圆形的东西,哪些方形的东西;找一个圆形的和方形的典型事例;量一量它们的周长;量一下家中自行车或者铁环的半径,试计算一下滚动一周能走多远。布置的这样的作业,学生回家去完成。因为这些都是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这几个题目中,学生有的可以完成,有的肯定存在疑问完不成。然后在课堂上,先问问学生对这几个课前作业完成情况,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因为学生课前有所预习和了解,知道自己哪些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是不懂的,在课堂听讲的时候就会专注,这样,教学效率必然达到最大化。

二、互教互学提高学习素养

“以学定教”理论中,提倡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可以“互教互学”,在课堂上,教师不是高高站在讲台上,应该也是教学的参与者,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质疑,相互补充,学催生着问,问激励着学,通过这样师生互助的课堂教学,让课堂疑问逐一得到解答,学习效率必然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这节内容时,课堂上设计了到商场买东西的的教学情境。

师:商场中,一件西装140元,一双运动鞋80元,问一件西装比一双运动鞋贵多少元?

这个问题抛出去以后,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5分钟过后,我问:请知道的同学举手回答。大部分同学都把手举起来了,其中有一个小雯同学想举手但把手又放了下来。我在想,估计她还没有完全思考出来,为了鼓励她,我还是请她站起来:可以把你的结果告诉大家吗?如果愿意的话,请把你的算法让大家分享一下?不管是对还是错,都没关系,我们还没开始学呢!

这位同学站起来说:“我的做法不知道对不对,我是先用140-80,然后用40-80,但是发现不够减,就反过来用80-40=40,再用100-40=60。”

教室里顿时议论了起来:“老师,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哪有这样的算法啊,40-80不够减,还能反过来减?“真奇怪,反过来减也会是60?”

这位女同学看到大家都在议论她的算法,显得非常不安,站在那里面红耳赤。老师也被这突如其来的“课堂秩序”和“课堂氛围”感到意外。于是大声说:“大家先安静下来,小雯同学的计算结果毕竟是对的啊,我们能否听听她计算的思路?”大家也说:请她解释下。在老师的鼓励下,小雯同学是这样解释的:“140-80先用80-40=40,也就是说40-80不够减,还差40;再从100中拿出40来补上,100里面拿出40以后还剩下60”。听完小雯同学的解释后,老师和同学都听明白了她的算法,而且都肯定了她的算法,老师和学生都回到了“倒着减”的计算方法。

三、以学定教彰显教师主导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来确定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讲解的内容和对象,学生如果在知识点的理解上存在疑问,教师应该适时指导;当学生完成已有内容的学习后,要针对已学的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追问,从而达到效率最大化。

例如,在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这一节内容时,学生已经学习过单独的加法和减法,也学过有单独的乘法和除法。但是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除法、加法、减法混合在一起计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是感到学习枯燥,二是感到学习内容很难。为了让学生易于接受,我先让学生把教材内容看一遍,看不懂没关系,思考下运算的过程和规律,学生自学完后我再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举例让学生思考其运算的规律:小明到文具店买8支毛笔用了72元钱,同时还买了6支铅笔用了12元钱,问买1支毛笔和1只铅笔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先根据自己所看课本知识先自行列出其计算公式。在列公式的时候老师可以在一旁指导:可以先单独算出1支毛笔需要多少钱,1支铅笔需要多少钱,这个大部分学生是知道算的。1支毛笔的钱是72?=9元,1支铅笔的钱是12?=2元。然后继续指导1支毛笔和1只铅笔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基本都知道是9+2=11元。然后再把整个公式列出来就是72?+12?,通过刚才的知道,学生也知道计算规律是先算除法然后再算加法。通过这样的先学后教,教师指导,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以学定教课堂效率提高
小学数学以学定教的实践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