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等教育”新模式下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05-30 10:48卢东方
科教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互联网

卢东方

摘 要 本文介绍了“互联网+”新业态、新形态的具体内容,对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出了“互联网+高等教育”新模式下高等教育新要求和新特点,分析了将培养目标和规格、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创新、信息化应用和教师考核制度等作为重点改革对象的原因。

关键词 “互联网+” 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05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new form of Internet + "new formats, the status quo of higher school teaching methods are analyzed, aiming at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puts forward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mode of Internet plus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specification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as the key object of reform causes.

Key words "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0 前言

自1999年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开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高等学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教学环境更加开放,人才培养质量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高等学校如何与时俱进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互联网+”新业态、新形态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将互联网技术与高等教育有效结合?高等学校如何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广大的高校教师如何发展成为培养人才的巨匠而不是科研机器?这些问题是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所关心的,也将直接影响着高校未来的人才培養。本文基于“互联网+”的具体内涵和特点,结合高等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在新形势下“互联网+高等教育”新模式下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和新特点。

1 “互联网+” 新业态、新形态

国内“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他认为将来的“互联网+”公式多数行业的产品和服务。

什么是“互联网+”?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 2015 年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将“互联网+”行动计划提升为国家战略。要明确的是,将“互联网+”计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意味着“互联网+”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而教育,作为传统行业,则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在教室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这种条件下只能完成理论教学;对于实验、实训操作类型课程内容教学,基本上只能按小组指导几十人,而在教学演示过程中多为出现大多数学生无法观看的情况。所以说,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和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教育”则不同,其本质是师生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在分离状态下实行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使能够有效实施教学与学习活动。它的形式多种多样,能够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也能给学生提供多次学习的可能性,像MOOC、智慧教育和翻转课堂等模式都是其中的一部分。

2 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思考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制度建设和改革得到了比较全面的重视,经费保障和教育设施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师资队伍学术水平也不断提升,教学资源建设逐步完善。在此种条件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却是备受质疑,而当今大学生的培养水平和质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如下:第一,高等教育“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必然使得高校生源质量有一定的改变,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影响;第二,高校扩招步伐过快,然而并没有做好内涵建设准备,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并没有与高质量学生培养同步,造成人才培养质量降低;第三,社会和学生对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学习动机没有与时俱进。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转向了“大众化”,而社会和学生并没有真正完成思想的转变,“天之骄子”的思想仍然存在与大部分人群中;第四,高等学校考核机制中强化成果评价,即以容易量化的科研成果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在教师职称晋升中起到较大的作用。相比之下,人才培养没有定量化的比较标准,不易作为评价指标来对教师进行考核。此种机制下,更多的青年教师为了个人发展,更愿意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或对外服务上,从而造成了高等学校教学水平提升缓慢的现状;第五,与科学研究相比较,高等学校在教学研究方面的投入远远不足,在学生群体行为方式有较大变化的时代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以传统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下,造成了部分学生“授而不学”的现象。部分高校学生出现了上课玩手机、睡觉或是其他不学现象,而与此同时,教师并未对此种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反而认为此种现象的产生是社会行为引导产生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等学校教学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将直接影响我国人才的培养质量。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教师思维方式的改变,正确定位岗位职责,以教学为核心,多方位提升个人能力。认真分析学生特点,加强教学改革,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

3 “互联网+高等教育”新模式

3.1 “互联网+”思维模式的改变

高等教育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现今的广大高校教师也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或多或少有了惯性思维,认为高等教育就是这样,不需要太多的改变。在此种传统思维的束缚下,教学改革就变成了一种负担,少数具备改革热情的教师甚至成为鄙夷的对象。此种思维模式下,教学改革举步维艰。

当今学生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信息获取渠道多种多样,学习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具备“互联网+”的思维。

互联网思维通常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产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李碧武提出,互联网思维,就是以互联网技术特征为基础,以开放、平等、共享的互联网精神为内核,富有颠覆性、创造性和包容性的思维。

3.2 “互联网+高等教育”新模式

大多数人对“互联网+高等教育”都有或多或少的理解,但也存在一定的误解,认为“互联网+高等教育”就是简单地将利用互联网技术补充教学,或认为是在线教育。这些理解都将“互联网+高等教育”狭隘化,大大收缩了其外延和内涵。同时,高等教育对比其他类型教育有其特点,泛泛地将“互联网+教育”的认知和做法生硬应用于高等教育本身具有局限性。

“互联网+高等教育”应该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底层重构,是在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目标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等教育各个环节,逐步构建体系完善、内容健全、功能合理的高等教育生态系统新模式。

“互联网+高等教育”新模式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新型教师评价机制。新模式下高等学校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现行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以科研业绩作为主要考核方式的评价机制将不利于高校教师在新模式下的发展,甚至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只能进行传统教学的教师将在考核中处于被动地位,或将不再胜任新模式下的教学工作。第二,教育管理信息化。这里所讲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有别于现行的信息化管理,如网络信息发布、教学信息管理、电子档案整理等,这些都是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内容,与“互联网+高等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真正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以基础数据层来构建管理模型的,即从人员、校产、资源等所有教育体系构成元素中采集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平台,构成教育管理的基础平台。第三,教师队伍转型升级。高校教师必须植入“互联网思维”,打破高等学校传统教学模式,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打破基于课程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互联网技术进行线上线下的教学设计,实现从固定时空教学到多维度教学,由单一模式教学到多种模式或混合模式教学的转变;打破教师个人授课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学众筹”或“教学协同”的新型高等教育行为,突出团队合作,教师团队不再是由单纯的教学队伍组建而成,也将互联网技术、艺术等人員纳入教师队伍中,真正实现教师队伍转型升级。真正将教学从工作形态逐步提升至艺术形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第四,优质课程立体化。“互联网+高等教育”新模式下的课程质量将大幅提高,优质课程立体化。课程形式上更立体,更加媒体化、可视化、智能化和交互性,内容上极大的丰富、更加直观和人性化,课程资源更新也会更加及时。第五,教学形态多样化。新模式下教学已不局限于固定场所和固定时间。教学的外在形式和组织形态发生了根本变化。传统教学中由教师组织和主讲的形态将被打破,可以变成学生打破时空限制的自主学习,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如翻转课堂、微学习等。在这样的多样化的组织形态下,可以实现教师的差异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4 总结

高等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不是很久,期间还经过了许多风浪。当然,这些并没有阻挡我们探索高等教育之路的步伐,我们不断地学习、模仿和创新。在“互联网+”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诊断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适应新形势下的各种变化,利用好各种因素,对 “互联网+高等教育”新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也许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新发展的可能性。而通过对新模式特点的分析,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需要的是每位高校教师的思考、创新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96-99.

[2] 费暘.“互联网+教育”对微学习资源建设的启示[J].中小学电教,2015(10):75-77.

[3] 王乔峰,曹效英,路璐.“互联网 + 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5):9-11.

[4] 马鸿雁.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高校教学方法创新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

[5] 邵士权.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互联网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