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语言学课程一体化建设初探

2016-05-30 04:05晁瑞李卫东
科教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语言学

晁瑞 李卫东

摘 要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语言学课程应该体现“对外”和“汉语”两个关键点。在“对比分析”的指导思想下,建立有利于汉语古今差异对比、汉外语言差异对比的课程体系。辅之于语言教学课程,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生 课程设置 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46

Abstract Linguistics curriculum provision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hould embody the two important points including foreign and Chinese.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sets up a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assisting to underst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 On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really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the curriculum; linguistics

漢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是在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的基础上整合设立的专业。该专业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包括语言、文化、教育、心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专业建设一般涉及师资、教材、课程、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其中课程建设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该专业培养面向国际传播的汉语教师。根据2012年国家汉办发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认为此类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师综合素质。

围绕师资标准,课程应该体现汉语教学基础、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5个板块。①其中语言学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因为这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先决条件。

李泉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首要的和必备的知识是:具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字知识。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汉语言文字理论与知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理论与知识。②也就是说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设置要紧紧抓住“对外”和“汉语”两个关键点,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汉语国际推广能力服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体化”。

如何达到这个培养目标,首先要研究汉语国际教育学生获得相关教学技巧的特点。对外汉语学生只有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汉语与所派地区外语差异对比,才能理解与掌握汉语理论知识,把握语言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一特点就要求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明显区别,要加强各国语言与汉语从发音到文字、词汇再到语法的对比教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认为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对比分析的课程体系。

1 语言学课程体系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设置汉语基础课、汉语选修课、外语、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等语言类课程。“课程的横向结构以课程对于专业的适用性划分,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③我们认为起码应该设置以下必修课和选修课。

1.1 汉语基础课

这一板块为汉语语言学的基础课,核心课程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课程主要讲述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并就汉字的规范化与简化等问题做专门讲解。该课程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其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

古代汉语相对于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是工具性课程,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了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的简单发展历程,了解汉字的简单发展历程,以便于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其中常用词教学要放在重要位置,因为古代的单音节词,今天绝大部分成为双音节词的语素,如果能挑选部分常用词讲解其常用意义,一定能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提高他们的词汇认知能力。

语言学概论着重讲授语言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了解语言接触、语言演变等内容,加强学生对语言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1.2 汉语选修课

这一板块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而设,核心课程为:文字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

文字学着重讲授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结构、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使用以及汉字的整理和简化、文字信息化、文字与文化等内容。提高学生书写、分析、运用文字的能力,帮助其理解文字中的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学旨在使学生了解语言单位词和非词的区别、词和词位的区别、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和构形法的区别,了解词汇的分类、词汇的类聚、词义类聚,了解义素分析法和语义场理论。重点掌握词义解释方法,为他们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编撰双语词典打下专业基础。

汉语语法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以汉语词法、句法、语法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语法现象的敏感度,以帮助他们观察留学生语言运用中的语法错误。

1.3 外语语言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英语(含听力、口语、精读、写作)。选修课程为:汉外语言对比。

英语课程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一齐抓的情况,突出英语作为媒介语和交际工具的作用,强调对生活用语的训练,强化用英语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④

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之后,选修汉外语言对比,运用对比语言学知识分析汉语与英语语法、词汇类型差异,掌握部分外文类语言学术语,以便于在语言教学中,称说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1.4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选修课程为: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该学科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修养,培养学生初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付诸研究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打好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法主要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用功能等语言要素和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及书面语表达等技能课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讲解语言要素中包涵的文化思想。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习得的本质和習得过程,主要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习得者为何获得第二语言。涉及中介语研究、语言习得者内部因素研究、语言习得者外部因素研究等内容。

偏误分析着重讲授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和语言学习偏误类型,介绍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国内外中介语研究情况,使学生学会搜集偏误语料,掌握偏误描写、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偏误分析实践操作。

2 语言学课程内在逻辑依据

课程体系要考虑共同性和时间性。所谓共同性,是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共同性。在本专业要求培养国际汉语教师宗旨下,语言学课程之间要形成一些互相联系的系统: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与汉外语言对比相联系,通过古今对比、汉外对比,强化汉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与教学法相联系,通过分解教学难点,强化学生相关语言学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本学科的核心课程,与教学法相联系,最终所有这些课程与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为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服务。这个语言学课程体系,突出了“对比分析”的教学理念,能够实现语言学课程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宗旨。

所谓课程体系的时间性,是指课程在时间上的关联。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课程“共同性”围绕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设计,“时间性”围绕着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而设计。大一宜开设现代汉语,使之获得浅显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知识。这一门课程将为语言学概论,为汉外语言对比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古代汉语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相区别,强调古今汉语的一致与差异。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要联系大一现代汉语、大二古代汉语具体实例,以实例讲解带动理论学习。

专业核心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以学生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相关理论知识为宜,于语言学概论同时或之后开设。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针对语言要素教学中的难点而设。词汇学、文字学宜于分别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之后开设;语法学难度最大,应在高年级开设。汉外对比、第二语言习得等难度较大的课程也应该在高年级开设。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增加专业选修课,以开阔学生学术视野。

3 语言学课程体系设置最终旨归

语言学体系设置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理解和产生与教材没有直接提示的新思想、新能力或新技能。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应用型专业,所有课程以学生能产生运用能力为归宿。

具体说来,学生应该具备《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所要求的相关能力:“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 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能了解并解释影响语言正负迁移的各种因素, 能分析和解释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这是一种创新能力,没有一所学校能设置课程,帮助学生解决未来面对的非汉语学生学习问题,只能学生自己运用学校所学进行分析归纳。

当学生看到非汉语人员学习汉语所产生的错误,能对错误类型归类、并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正确运用汉语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达到了本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是我们下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

注释

①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

② 李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原则与实施重点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3).

③ 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5-56.

④ 陈莉,孙永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外语课程设置研究.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3).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