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分析

2016-05-30 11:54程立斌薄平平包慧珍胡会群刘晓春
科教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就业率用人单位毕业生

程立斌 薄平平 包慧珍 胡会群 刘晓春

摘 要 本文从毕业生个人、地方院校、政府部门、用人单位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 地方院校 就业率 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5.08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quality of the employment of local college graduates from the aspects of personal,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employers and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mployment of local college graduate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employment rate; quality of employment

0 引言

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以往更多的是关心就业数量——就业率高低,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多元化,传统意义上以就业率作为主要指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评价已不适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更不符合中央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提高就业质量,让劳动者体面就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新时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并要求从 2013 年度开始编制并发布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報告。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呈下降趋势。作为地方性院校在资源配置、办学条件、社会影响、生源素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其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更加不容乐观。本文将结合地方院校实际分析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主客观因素。

1 影响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因素分析

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毕业生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有地方院校、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经济环境诸方面的客观因素。

1.1 毕业生自身因素

(1)毕业生自身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现今,地方院校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职业能力不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几乎是全方位的。要求毕业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开拓进取精神和创新创造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或临时突击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锻炼与不断积累。有数据表明地方院校毕业生知识结构越合理、职业能力水平越高,其就业质量也越高。①

(2)毕业生择业观念、求职心态与市场需求错位。主要表现为就业观念守旧,职业定位不准,心理预期较高,片面追求大城市、大单位、铁饭碗,不愿意到基层和民营中小企业;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和能力不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所表现的就业态度和求职心理因素对就业质量会产生直接影响,就业态度越积极,求职心态越好,就业质量也越高。②

(3)毕业生就业心态不稳,频繁更换工作岗位。有些毕业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长远规划和准确定位,不能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急于求成,刚参加工作就希望能获得高的工资和职位待遇。有些毕业生入职后,适应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眼高手低,频繁离职。就业稳定性已经成为影响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表1是我们对近四年3所地方院校毕业生工作岗位变动次数调查统计结果,2011 年至2014年毕业生中毕业后未变动工作的分别是38.6%、39.8%、60.5%、64.6%,其他都变动了工作单位。

1.2 地方院校因素

(1)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应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办学类型、层次与规模。地方性院校要走以特色带动整体、以整体提升特色的发展之路。如今,依然有些地方院校关起门来办学,不顾自身条件,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在学校定位上攀高、求大、逐利,一定程度影响地方院校的长远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③

(2)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目前,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些地方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与就业市场需求变化不同步,往往造成地方院校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存在错位。④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地方院校毕业生结构失衡,造成有些专业的毕业生供远大于求,出现一部分毕业生被迫改行就业。

(3)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不同步。受教育产业化的影响,地方高校为了增加收入,提高效益,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盲目增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短,资源配制、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毕业生培养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毕业生结构与人才市场需求严重失衡,因此居高不下的毕业生人数必然导致大学生就业质量下降。毕业生供给数量与就业质量呈负相关关系,毕业生越多,就业质量下降。

(4)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与市场结合度不高。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地方院校毕业生能否在就业竞争中胜出,加强就业指导无疑是提高他们就业竞争能力的行之有效的举措。但是,目前地方院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就业指导工作走流程形式化,存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问题,就业指导的个性化与实用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不到位,与市场结合度不高,就业信息闭塞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影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5)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忽视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率是衡量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指标,它只反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比例,不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学校的办学实力、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必须紧密联系起来,一味看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是不可取的。多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高校定期上报毕业生就业率并予以通报,有时甚至将就业率作为学校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这一举措使得有些地方院校片面追求就业率,紧抓就业数量而忽视就业质量。

1.3 政府部门因素

(1)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劳资关系不够和谐。我国至今尚未出台有关提高就业质量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缺少对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层面的约束。已有的法律存在明显不足,只涵盖了就业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而关于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规定不具体、不明确、不充分,缺少法律保障。

(2)就业环境不容乐观,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政府在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同样在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政府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地方政府应该向他们提供更多的支持,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可靠的就业保障。

(3)宏观调控作用不够明显,市场监督工作不够到位。作为政府部门,首先是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经济结构以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努力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其次是要对地方院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在供求方面进行调控。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计划对各个不同层面的招生规模进行协调和控制,防止毕业生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避免人才资源浪费。对就业市场出现的用人单位违犯劳动法等现象要加强监管。

1.4 用人单位因素

(1)用人理念较为传统,就业稳定性较低。一方面用人单位存在用人“高消费”倾向,追求高学历,所学非所用、高能低配、人力资本浪费;另一方面不能善待毕业生,不能为他们提供适合其发展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前景,毕业生往往因看不到良好职业发展前景而难以安心工作,离职率高,就业稳定性低。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大学毕业生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個人发展空间不够(31%)、薪资福利偏低(25%)和想改变职业和行业(13%)。⑤

(2)专业对口率低,薪酬待遇不高。目前地方院校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学不能致用,薪酬待遇与职位不相匹配,部分用人单位对新入职的大学生工资苛刻,福利待遇不高。麦可思研究院调查结果表明,2013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别为69%、62%,均与2012届持平。⑥部分企业在利益至上的用人原则下,只注重短期效应,不能为毕业生提供符合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层次的生产、技术、管理和经营岗位。表2是我们调查统计近4年3所地方院校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情况,可见前3年毕业生从事工作的专业不对口在50%左右。2014年最低,专业不对口率为33.7%。

(3)设置各种就业门槛,就业机会不平等。有些地区或单位招聘毕业生时附加户口、性别、身高、政治条件、毕业学校层次等条件限制,不能给地方性院校毕业生提供平等合理的就业机会。

2提高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提高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生个人、地方院校、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共同努力。⑦

首先,自身能力不足是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地方院校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注重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职业素养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巩固专业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实力。要“正视现实、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创业能力。⑧

其次,地方院校的发展要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握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脉搏,主动与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对接,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结构,应对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就业工作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创业指导,提升就业信息服务质量,完善就业帮扶体系,搭建个性化就业服务平台。

再之,政府部门要营造好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外部环境。在高度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时刻关注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及时出台一些解决或保障大学生就业包括提高就业质量的一些激励措施与政策。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劳动法律法规。

第四,用人单位要树立人职匹配的用人观念。摒弃各种用人歧视,不以学校层次衡量人才,杜绝人才高消费的现象,要给地方院校毕业生提供同等的竞争平台。刚毕业的学生有的是工作热情,缺少的是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要给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一定的“适应期”,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岗前培训与心理指导,重视待遇留人与感情留人,为毕业生创造较好的职业前景。⑨

3结束语

地方院校、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是决定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外在因素,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才是决定就业质量的内在因素。外因是提高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必要条件,仅有毕业生自身努力是不够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毕业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内外结合,才是提高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根本所在。

注释

① 杨河.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科技信息,2012(2):161-162.

② 丁金昌.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 深化高职院校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0(2):80-82.

③ 熊坚.高职院校教育发展思路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26):393-406.

④ 林琳.浅谈新经济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J].大庆社会科学,2010(4):151-152.

⑤ 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⑥ 麦可思研究院,王伯庆,周凌波.就业蓝皮书: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⑦ 杨存博.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2(5):20-21.

⑧⑨薄平平,程立斌等.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定量测算与分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5(6):115-120.

猜你喜欢
就业率用人单位毕业生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最“叛逆”的毕业生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