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思维角度探讨

2016-05-30 10:48曾晶晶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角度创设情境

曾晶晶

情境教学强调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并参考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利用师生交流、认知客体转移等手段,进行情感氛围的重新创设,以产生更加适宜的学习认知环境,让学生有更浓厚的兴趣投入到学习中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认知指导模式。

一、从历史还原角度创设情境

从本质上讲,语文教学与案例教学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教师帮助学生研读经典名篇,增强学生的文字驾驭及语言应用能力。为了将经典名篇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情感真正展现出来,教师在讲解一篇作品之初,可以先向学生进行作品创作背景的提示,使学生产生和创作者相近的感情。

比如在接触到苏轼所创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作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述本词的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76年,也就是宋朝神宗熙宁9年,当年中秋,作者苏轼身处密州,时年41岁,密州远离京城,作者在政治上很不得意,却依然没有失去对现实和理想的无限信心,而从另一方面讲,因为政治上的不得志,作者的才华无以施展,对现实产生不满与困顿是必然的心理,这样的心理极容易转化为消极避世情感。对理想的信心和对现实的逃避,两种情感结合起来,便在词中展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焦灼难言的情绪。

二、从风土人情角度创设情境

美国学者华特指出:语文外延和生活外延具有十分相似的范围。确实如此,人类所有的教学活动均来源于生活,也应当归于无知。如果感觉到教学过程中出现阻碍,那么从风土人情的生活角度提取灵感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比如在学习沈从文创作的《端午日》这篇文章时,教师即可借此契机讲解端午节的来源,以及不同地区的丰富习俗:端午节的时间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可以叫做端阳节、重午节等,原本属于一个驱除瘟疫的日子,后来演化为传统节日。在端午节这天,传统上有吃粽子、挂艾叶、赛龙舟等活动。据传说,端午节还与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有关……教师继续引入本文:历朝历代和端午有关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沈从文的这篇文章节选自《边城》,有着独具一格的美学魅力。接下来,教师则带领学生纵览端午节的各种风土人情,对比沈从文文章里面的湘西凤凰端午风俗,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性情。

三、从角色互换角度创设情境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角色换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进行,既可以是学生和作品人物,也可以是学生和作者,还可以是学生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换位。比如在接触到苏教版教材《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时,教师带领学生思考: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呢?请大家根据所了解的历史背景,同范进这个小说人物进行换位:若你是范进,平时便经受了太多的误解和嘲讽,体会到了无尽的世态炎凉,依然在不停地考试,考了很多次,一直到五十几岁才勉强中了秀才,再经历无数次的屡败屡战,终于考中举人,于人情陡转之际,怎么会做到不神魂颠倒呢?

再比如学生和教师进行角色换位,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角度,为了让学生将自身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将功课做足做好,教师可以固定时间轮流挑选一些学生进行教师体验活动,使学生仿照教师进行教材课文讲授,利用这种角色互换的办法,生动的教学情境被再造出来,一方面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去,增加教学辐射面;而从另一方面讲,这样的换位思考方式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情感意义也很突出。

四、从朗读训练角度创设情境

事实证明,情境是可以借助朗读展现出来的,语言所具有的形象化色彩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教材里的一些抒情散文、古诗文作品等尤其适合于这种方法,长期坚持的朗读情境可以熏陶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使之品味到作品里面的无尽韵味,受到潜移默化的美学影响。朗读的形式可以是不拘一格的,自由朗读可以,齐声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讀同样可以,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学生素质的差异给予针对性处理。

比如在接触到杜牧《赤壁》一诗时,教师先进行诗作的整体分析,接下来便可以把学生分成A、B两组。A组同学读叙事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B组同学读议论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反复几次朗读之后,该诗的表达形式、层次结构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将不再认为朗读是一项枯燥乏味的活动,转而沉浸在朗读的美好情境中。

为了满足新课标在初中语文教学方面的要求,教师须要在情境创设方面做出努力,以便达到美化教学课堂、形成优良学习环境的效果,给后继高层次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角度创设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神奇的角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