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 漫溯语文课改更深处

2016-05-30 10:48金晓玲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启迪松鼠语文课堂

金晓玲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追问更是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碰撞,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提问,贯彻“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无限。

一、纠错追问,迷途知返

初中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难免会出现错误的情况。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严厉地批评或者置之不理,而是要引导学生在错误面前深入思考,激发学生进行深刻的反思,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解读,这样也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地解读,然后重点解读文本的主题。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在文本中有这样一批冷漠的看客,他们看待孔乙己是一种娱乐的态度,那么这些人对当时的社会或者人们有怎样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得出的答案是让孔乙己在人们的嘲讽中凄惨的死去了。还有的学生认为这其中也对作者鲁迅有一定的影响,鲁迅也成为了一个冷漠的人。这样的认识当然是不正确的,于是教师抓住这一问题及时追问:文本中提到的“我”就是鲁迅本人吗?这一问题让学生激烈讨论起来,大家各执一词,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所学过的鲁迅的作品,例如《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这样的提示让学生意识到文本中的“我”只是文本内容的线索,并不是鲁迅本人。

在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经常会因为思维定势认为文本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这样的认知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而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注意在学生出现错误时进行追问,让学生反思自己的答案,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并且获得正确的认知。

二、启迪追问,画龙点睛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有教师精心的预设,也有活动中的灵光一闪,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面对这样的开放性课堂,教师要学会启迪学生的思维,对理解的关键点进行追问,在这样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心灵的撞击,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往往会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问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松鼠》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引導学生感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文艺性说明文的表达生动准确,向我们说明了松鼠的特征,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大量的拟人化的描写,平静悠然的语调,精确、详尽的描述和解释,呈现出松鼠的尊严与灵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视频,阅读生动准确的文字,感受说明文语言的魅力,走近松鼠,爱上松鼠。但是教学到最后阶段,课上,有学生当场提出质疑: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布丰这部分写得有点残忍,不够喜欢松鼠。当时我是这样阐释的:人文主义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不同时期对人文主义的理解是不同的,过去我们问的是“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今天我们反思的是“人类与动物如何和谐相处”。思考后也可以这样阐释:人死后的遗体捐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命的最高意义是值得深思和探究的。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教师抓住文本的关键内容进行启迪性追问,在追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升华自己的体验,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

三、顺延追问,拨云见月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认知问题的角度也不同,因此对文本的解读也不一样,这样的过程让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争论的情况。在这种时候,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疑惑的地方,引导学生正确解读,让学生拨云见日,获得自己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了这一点。虽然这是一篇文言文,但是文本中描述的世外桃源的神奇境界以及人们怡然自得的生活让大家非常享受,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家对文本的内容理解畅所欲言,大家的积极性很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之后,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认为文本中的渔人是一个不守信用的人,你看,他已经答应桃花源的人不和外人说起,但是他还是告诉了太守。这个问题的提出非常新颖,但是教师意识到还可以深入思考,于是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追问:那么,这个渔人为什么只告诉太守而不是告诉自己认识的人呢?例如邻居、朋友等。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一下子意识到太守的身份问题,也认识到渔人肯定有自己的私心,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更加深入。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课堂提问,而课堂追问更是让学生深刻解读文本的有效方式之一。教师应启迪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实现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的目标,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启迪松鼠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小松鼠
季羡林的养生启迪
松鼠
松鼠
松鼠
广义RAMS解读与启迪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