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传统教学模式 全面激活语文课堂

2016-05-30 15:24黄彬荣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材教学模式

黄彬荣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一、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为教“语文”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性,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个性和特长,突出语言文学的训练。语文教学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并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发展思维的过程。但目前有很多语文老师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课文内容和情节的煩琐分析和问答中,离开课文,去做一些零碎的字、词、句的习题,让学生翻来覆去地做,是违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初衷的,这样的语文课怎么能“活”得起来呢?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气氛活跃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废除“师道尊严”的思想,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塑造以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师德为核心的内在的具有亲和力的人格形象。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但要把语文学科的语言视为语法理论上的“语言”,而且还要将其视为语言交际中的“言语”,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达汉语,使他们掌握适应种种场合的说话方法和使用语言要领。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带动其他方面教学的核心。整个语文教学须要建立一个以语言教学为主要线索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保证有效地完成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

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教师要努力摆脱教学的模式化和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教无定法”,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的教学才会有生气,有活力;否则在一成不变的环境中进行教学,教师会疲乏,学生也会被教死板。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的逐句逐段细嚼慢品的教学模式,找准接触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对文中涉及的传统文化进行合适的拓展讲解。课堂上教师充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等主体经验,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体验、感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用活课本,高效灵活地运用教材

教材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如果能全面熟练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活起来。否则,教材就会变成死板的说教材料,让人生厌,使课堂沉寂。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大胆尝试以“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教师不仅要弄懂弄通教材,并根据教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而且还要根据中学生的自身特点、兴趣和爱好,适当补充和添加一些有趣味性的材料,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凡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教得细些密些,力求讲深讲透。对非重点、难点内容,要教得粗些疏些,有的甚至略加提示即可。教师必须善于筛选课文中最主要的内容,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处理好疏密关系,使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注重教学艺术,使语文课堂活起来

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失去了教学艺术,学生上课的兴趣就会大减,对于知识的学习,学生也会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从而体验不到思维的快乐、情感的陶冶、成功的激励。反之,在语文课堂上教学艺术运用得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的教育。

在教学艺术中,教学的语言艺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教师生动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寓教于乐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处于新形势下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摒弃传统的、刻板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本质和实质,坚守语文教学的主体性,对语文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使用。同时还要注重课堂教学艺术,将语文课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拥有更为广阔的语文视野,调动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以此来丰富初中语文课程的内容,活跃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材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