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新常态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016-05-30 03:22马涛丁雪
经营管理者·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结构

马涛 丁雪

摘 要: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既存在产业层次不高、结构不优等矛盾和难题,也面临着发展方式如何从粗放到集约、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等问题。本文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入手,提出了在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着力引导和推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区域平衡,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小康。

关键词:民族地区 经济发展 方式 结构 区域平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全国各个地区都要迈入小康社会,而民族地区较东部地区发展仍存在较大距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

一、加快民族地区发展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提出转型升级紧迫要求。民族地区发展既要认识先天不足,又要抢占先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区域平衡。民族地区发展与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都关乎民族切身利益,也与民族问题直接联系,甚至削弱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因为,“我们所寻求建立的认同本质上是实用的;它们依赖于经济的基础,并且仅为促使和增进物质利益而寻求政治的表达。”缩小民族地区同其他地区的差距,不可避免地应该把发展经济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这不仅是我国经验的总结,也具有世界意义。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为了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伴随我国经济发展转入新常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同其他地区比较差距依然明显,笔者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主要如下:

1.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效率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地区劳动产出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民族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全国水平,目前民族地区劳动产出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4﹪左右。民族地区投资的整体效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经济差异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这与过去30年中国改革开放所实施的政策分不开。东部沿海地区先富起来,再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虽然现在中西部的GDP增速高于东部,但是整体质量不高。

2.民族地区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实物资本的积累,贡献率高达70﹪。民族地区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小,平均不到10﹪。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有限,说明从发展战略看,民族地区走的是资本密集型的发展战略。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否依赖于技术进步可以把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的方式分为外延增长(即粗放增长)和内涵增长(即集约增长)。目前要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方式是属于外延式增长还是内涵式增长,国际上通常采用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在国际上,如果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中,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所占的份额高于35﹪就属于集约型增长。根据计算,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显然属于粗放型的增长。

3.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产业化水平偏低。要提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必须确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并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转换。但我国的民族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并没有建立起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由于民族地区的工业属于重工业型结构,资金密集程度高,原材料、初级产品的深度加工不发达,使得工业企业的产业关联弱,经济带动作用不强,也不能很好地吸收和扩大当地人民就业。据调查,宁夏、云南、贵州、广西、西藏等省区的农业比重在36﹪以上,北京、天津均在10﹪以下,而沿海的比例就更低了。

三、转方式、调结构、加快新常态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在新常态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民族地区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政府各项职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构筑經济发展的新引擎,开启民族地区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发展新阶段。

1.加大制度创新,激发释放市场活力。一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转变职能,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简政放权。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许可和资质资格认定,积极建立健全第三方长效评估机制。二是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建设。清理和废除阻碍形成统一市场及公平竞争的各种地方政策、规定,提升监管意识,创新监管模式,按照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制定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切实加强事中和事后管理。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依据市场经济规律,深化投资主体改革,减少国有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逐步扩大民间投资范围。同时,改革投资结构,注重引导资本投向设备更新或创新产业,提高投资的有效性,推动工业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四是抢抓机遇,用足用活政策。“十三五”时期国家着力推动供给与需求共同发力,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有利于释放消费和投资潜能,创造新供给,加快动力转换。抓住用好这些重大机遇,创新发展思路,形成发展共识,要认真研究中央和民族地区出台的各项政策,吃透精神,做好与国家和民族地区相关部门的衔接,找准切入点,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强化改革创新,切实把行动落实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来,实现经济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转型升级质量。一是做强新兴产业,在培育增量中促转型。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市场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今后,要坚持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支持新材料、新能源及环保、新医药、精细化工和机电装备等新兴产业扩规模、上档次,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比例。依托现有企业和资源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招大引强,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产品链和服务链条,集聚发展成专业园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壮大支柱产业,在提增后劲中促转型。推动民族地区支柱产业优化升级,以提升产业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为目标,充分挖潜、推广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管理、设计、技术、装备、工艺的升级,产品性能和功能的再开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现有产业中注入“新鲜血液”,促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同时淘汰落后产能,确保以高质高效的存量发展来加快经济总量扩充。

3.依托独特优势,突显产业发展特色。民族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就是要把“资源”、“区位”、“文化”等特色转化为经济特色、市场优势。如:新疆的天然气产量居全国首位,青海为最大钾肥生产基地等。但目前这类产业市场低迷、价格低位,产业长远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新常态”外在环境的倒逼,要求资源型特色产业必须实现生态化转型,即“产业生态化”模式。而内蒙古有16个国家级对外开放的口岸,内蒙古满洲里是我国最大陆路口岸,被誉为“一带一路”战略“桥头堡”。积极培育民族边贸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好的边境特色产品研发、生产和贸易,聚焦互补型高端商品,推动口岸经济转型升级。还有宗教文化优势,如宁夏的清真产业、西藏的藏医药产业、内蒙古的蒙古族工艺品等,这类“文化型”民族特色加工业在“新常态”大环境下,同样需要转型升级,提升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 史密斯著,叶江 译.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2]郑长德,罗布江村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年.

[3]刘志彪,陈柳.政策标准、路径与措施:经济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2014年05期 .

[4]王晓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作者简介:马涛,女、回族,宁夏吴忠市委党校教师,讲师;丁雪,女、回族,宁夏吴忠市委党校教师,助教。

猜你喜欢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论结构
论《日出》的结构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