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中的廉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6-05-30 06:58李进
廉政文化研究 2016年1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李进

摘 要:《菜根谭》是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体文集,蕴含着丰富的廉政思想,一度成为古人为人处世的准则与向导。书中阐述的修身种徳、不求名利、廉洁奉公等思想及践行之道,对当今的领导干部如何做到严格律己、淡泊名利、秉公用权,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菜根谭》;传统文化;廉政思想

中图分类号:D69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6)01-0086-05

《菜根谭》是明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体文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者在书中阐述了修身种徳、不求名利、廉洁奉公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成为中国古人“价值取向的根据、生活的向导”[1]1,而且也启示着今天的为政者应该严格律己、淡泊名利、秉公用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菜根谭》中的“修身种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洪应明认为德行修养是成事之基。他说:“修身种德,事业之基。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2]39良好的德行修养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就像兴建楼宇,如果基础不牢固,不会坚久耐用。一个人是否在社会上做出积极的贡献,取决于他的德行好坏,有才无德之人,学识越广,权位越高,对社会的危害反而越大,其事业成就则如根基不牢的建筑,一遇风暴,便将轰然倒塌。

“修身种德”乃为人谋事的坚实基础,要夯实基础,拥有坚定的意志是前提。他指出:“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贪著,便堕危机。”[2]16这就是说,要修养道德,就得培养木石一般坚定的意志,如果留恋名利,那么就会堕入物欲不可自拔;治理国家服务社会的人,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怀,假如一有贪恋功名利禄的念头,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地。在他看来,要想构建道德之塔,就必须修炼战胜私情、克制物欲的功夫,而意志恰好是消除个人私欲的利剑。他说:“胜私制欲之功,有曰识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识得破忍不过者,盖识是一颗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斩魔的慧剑,两不可少也。”[2]33就战胜私情、克制物欲而言,有人说,是由于没有及时发现私欲的害处,而又没有用坚定的意志去控制它;有人说,虽然能看清楚物欲的害处,却忍受不了物欲的吸引力。上述观点都是不对的。实际上,智慧是认识个人私欲之魔的法宝,意志是消除个人私欲之魔的利剑,智慧和意志二者缺一不可。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既能识破私欲,又能战胜私欲;才能树立坚强的意志力,做到不被外界的不良风气所影响,在各种情境下都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做到一身正气。

修身种德,保持良好的德行,还需做到摒除心中的贪念。洪应明指出:“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2]23在他看来,人不可有贪欲,心中一旦有了贪婪偏私的念头,即便是原本刚直的性格也会变得十分懦弱,会使原本聪明的头脑变得昏聩,使仁慈的心地变得残酷,使纯洁的人格变得污浊,最终结果就是毁掉这个人一生的品格和美德。所以,做人应当把“不贪”二字作为修身之宝,而为官之人更应该把其铭记于心。他指出:“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2]6权利和财势,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而不受污染者就更为清白。对于为官者,手握权力,更应当把修养品德、摒除贪欲作为修身要道,在使用职权时避免权力寻租、预防滋生腐败,这样才能战胜物欲、超越他人。

洪应明把《修省》放在《菜根谭》的开篇,意在强调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唯有修身种德的人,才能经得住考验、抵御住外来的诱惑,抵制歪风邪气,与不良风气作斗争。这种思想对当代廉政建设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是为政者要坚定意志,坚守原则。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人做事坚持原则、守住底线,坚定自己最初的信念,做到初心不被周围环境的变化所腐蚀、判断力不为下属的阿谀奉承所蒙蔽、行为准则勿因群疑而弃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有的领导干部,刚上任时意志坚定,凭借出众的能力,工作成绩突出,为人做官十分谨慎自律,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职位权利的变化,在各方的恭维下,在无孔不入的“关心照顾”中,内心发生了悄然的变化。正是由于修身不严、意志不坚定,他们已然不能再坚持自己的原则,丧失了保持清醒的理智,对于以前嗤之以鼻的事情,后来也逐渐不能泰然处置,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当再次醒悟时,早已坠入深渊。

二是为政者要去除贪念,严格律己。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正如那句老话: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心莫贪,贪心必起祸。手握重权的领导干部与腐败堕落的贪腐分子之间,并没有天然屏障,倘若心中怀有贪念,思想上稍有放松和懈怠,便有可能滑向腐败的深渊。作为领导干部要严以律己,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规矩,在利益、美色等诱惑面前,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3]402的警醒,常怀律己之心,摒除贪欲,把握住自己,自觉把好第一道关,守住第一道防线。不然,面对法律,面对铁窗将悔之晚矣。一些在主要领导岗位落马的干部,大多是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的影响,将自己的辛勤工作与企业家的一掷千金作比较,产生不平衡心理,自此萌生贪念,思想认识开始错位,物欲和贪欲逐步占据了人生价值的主流。错误的价值取向使得灵魂深处的贪欲愈发膨胀,在优越的环境中开始追求奢华的生活,再也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没有经得起人情的考验,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二、《菜根谭》中的“不求名利”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洪应明提出:“超越天地,不求名利。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2]14真正的君子绝不会被高官厚禄所束缚、收买,纵然别人都在追求财富和爵禄,君子也要坚守仁德和正义,只有做到不求名利,才可不受外物困惑,也不会被命运愚弄。

洪应明认为,人不可以过于贪图名位、依附权势。“名位之念重,不是个好臣士”[2]47,为官之人如若过于注重名位,绝不是好官吏;“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2]5,遵循道德原则的人,可能会在短时间受到冷落,而依附权势、毫无原则之流,纵然一时呼风唤雨,终将会遭到千年万古的唾弃。

在洪应明看来,人不应该过于追逐物欲利益。他指出:“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毛便生缠缚。”[2]70被物欲所奴役的人,在逆境时心中固然会产生怨恨,处于顺境时又会产生留恋之心,随便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就会使其困扰疑惑。在他看来,“贪眼前利,忽潜在危。失血于杯中,堪笑猩猩之嗜酒;为巢于幕上,可怜燕燕之偷安”[2]123。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的人,目光短浅,看不到潜在危机,洪应明把这些人形象地比作贪喝就擒美酒的猩猩、在幕帘上筑巢的燕子,他们被不劳而获的利益、轻而易举的好处所迷惑,却意识不到正是这些来之无由的利益好处,引诱其一步步进入危险的境地。

在贪名与逐利之中,哪个危害更大?洪应明更倾向于前者,他说:“好利害显,好名害隐。好利者逸出于道义之外,其害显而浅;好名者窜入于道义之中,其害隐而深。”[2]45一个贪图财利的人,所作所为往往超出道义的范畴,造成的危害明显而容易防范;而沽名钓誉之流,常常委以仁义道德之名,隐藏很深,不易发觉。当今社会,很多图谋不轨的人,会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伪装自己真实目的,看似为了国计民生,最终却荼毒生灵,贻害无穷。这些贪名的人反而会比逐利者造成更大危害。

既然贪名有如此大的危害,那么人们如何才能做到淡漠名利甚至去除名利思想呢?在洪应明看来,一是要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念。洪应明指出:“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2]20一个人如果名利思想过重,为人做事就容易被外界干扰,那么就算这个人暂时表现出淡泊名利、广施恩德,在欲望的驱使下,也终究也会原形毕露,显出其真实的本性。二要做到名利从道德中来。在洪应明看来,德是美名的根基。他说:“富贵名誉,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业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2]19这是说,荣华富贵、名誉地位,如果是从道德修养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野花,生命力强,不断繁殖绵延;如果是从建功立业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花盆苗圃中的花朵,只要稍微移植,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如果是靠特权得来的,那就如同插在玻璃瓶中的花朵,由于根部没有深植在土壤中,所以枯萎就指日可待。三要做到好名声共享,坏名声同担。他说:“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2]9完美名誉,不要一个人独占,必须与他人分享,这样才能避免祸害;侮辱的行为和不利的名声,不可以完全推卸给他人,要有担当精神,勇于承担,才能提高自己德行。

由上可见,洪应明认为真正的“名利”应当建立在良好德行之上,不可以功利之心追名逐利,对其要用平常之心,量才而夺、恬淡寡欲才是受用。对于当代领导干部的启示有:

一是要淡漠名利观念。功利之心人皆有之,但是过于追名逐利则会事与愿违、南辕北辙。为官者需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念,要知道官位并不是与名位相伴而生的,有些人身居高位,因为求名追利,最终却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有的官位虽不高,却被世人所敬仰,名芳千古。曾有位沦为阶下囚的贪官在忏悔书中这样写道:“有了追名逐利的私欲后,权力便与金钱结合起来,就开始了人生的慢性自杀……每每回想自己寡廉鲜耻的行为,总是感到心惊肉跳!”领导干部应当正确对待功名利禄,坚持做到淡泊名利,力求做到心无求名之念,这样才能拿得起、放得下,在各种诱惑面前心如止水,不为名位失心,不为权欲熏心,达到得意淡然、失意泰然的境界。

二是不可追逐名利而尽失道德。拥有良好的道德是增强号召力、凝聚力的基础,孔子曾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4]18因此为政者需加强道德修养,倘若仅仅依靠手中的权力谋取财富、地位,纵使受到有利益往来之人的众星拱月般追捧,终究会因为东窗事发,一夜之间变成公众的罪人,失去靠手中权力得到的名与利,由“受人敬仰”的领导变成没有自由的犯人。要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自觉修剪欲望、审视心灵,做到不为名利失心、不为权欲熏心、不为外物迷心,以道德力量营造风清气正的外部环境。要做到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不为色所诱,保持如履薄冰、时时警惕的状态,绝不可为了追求名誉、物欲而突破道德底线,做一个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的人。

三是要有推功揽过的担当精神。善于推功、敢于揽过的担当精神,不仅是领导能力的展现,更体现的是厚德载物的境界,是极具智慧的处世艺术。有“责”不推脱,是领导干部担当精神的核心内容,推进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有得失、有功过,要在工作出现失误时,敢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勇于承担问题,做到对人民负责、对事业负责。有“功”不独享,就是要在干出成绩时分与众人、共同激励,让大家共同分享成绩的喜悦,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形成调动进取心和积极性的良好氛围。如此,领导干部方可以自身人格魅力去影响人、感染人,进而赢得大家的尊重和钦佩。

三、《菜根谭》中的“廉洁奉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洪应明指出做官有两条原则,公正无私和清正廉洁。他说:“居官有二语,曰:‘唯公则生明,唯廉则生威。”[2]44只有公正无私才能判断明确,只有清正廉洁才能使人敬服。

在洪应明看来,不该得到的利益,是遭受诬陷祸害的根源,不是自己应得到的福分,无缘无故地得到,即使不是上天故意用来诱惑你的诱饵,也必然是别有用心之人设下的陷阱,为人处世如果不在这些方面看得高远,那就很少有人能避免堕入机关之中。他说:“非分收获,陷溺根源。非分之福,无故之获,非造物之钓饵,即人世之机阱。此处着眼不高,鲜不堕彼术中矣。”[2]75因此,为官者要增强廉政意识。

在如何做到廉洁方面,洪应明指出:“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2]19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不一定有很响亮的名声,反而那些到处树立名誉的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从不炫耀自己的才华,反而那些卖弄自己智慧的人,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愚蠢。表里如一的清廉之人,其廉洁思想已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会把清廉之名作为噱头四处宣扬,给自己歌功颂德。廉洁之难,难在不自觉,固清廉之人,要做到心如规矩、志如尺衡,严格自律、坚持原则。在洪应明看来,“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英雄”[2]30。为官清廉之人要做到慎独慎行、表里如一,即使是细微的地方也不可粗心大意,有所疏漏;即使在没人听见没人看见的地方,也绝对不可做见不得人的事;尤其是处于贫困潦倒之时,仍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洪应明进而指出:“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2]29与其施恩惠收买人心,倒不如行事光明磊落去争取公众的支持;与其结交很多不熟悉的朋友,倒不如重修一下跟老朋友之间的情谊;与其想法子提高知名度,倒不如暗中积累德行;与其标新立异去显示名节,倒不如平日里多做些好事。为官者不可因为个人私利搞小恩小惠,这不仅会破坏社会公平正义,还会侵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一个真正着眼全局,为民着想,不借公论徇私情的人,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得到公众地拥护。

在何以奉公方面,洪应明认为,为政者应该多些公心,少些私欲。他说:“心公不昧,外贼无踪。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贼,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中堂,贼便化为家人矣。”[2]23耳目所喜欢的东西属于外来的侵害,情欲意识为内在的敌人,只要人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做事遵循原则,排除私心杂念,做人恪守信念,所有心理敌人外来危害反而都会变成你修养品德的助手。在此基础上,要做到奉公,还应不存私心的采纳异见,善于公正地吸取方方面面的意见。洪应明说:“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2]34不要因为大多数人都疑惑就放弃个人独特见解,不要因为个人好恶固执己见忽视别人的忠实良言,不可因为个人私利搞小恩小惠而伤害整体的利益,更不可借助公众舆论来满足自己愿望。有的时候需要坚持自己的见解,真理或许就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有时却不能固执己见,因为自己的见解未必高明,一个人只有清楚地辨别是非对错,才能认识大体、公正无私,忠诚履行公职。

由上可见,洪应明认为“公”、“廉”二字是为官的原则,廉洁之人应当不求名利,在细微之处做到慎独;奉公之人应该去私存公,客观公正地行使手中的权力。这些观点对当代为政者有重要启示:

一是细节之处标准不降,独处之时要求不松。为官从政者要始终保持一颗廉洁之心,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现实中,有的领导干部,独处时没能经得住考验,细节处忘记了规矩纪律,没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得与失,没有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因为自私自利的贪欲心理,逐渐走向了犯罪道路,以至晚节不保,一失足成千古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曾给家人定下“三不准”:不准家人搭乘他的专车;不准家人接触他的文件;不准家人随便进出他的办公室。这些细微之处的生活要求,折射出其始终严格律己、顾全大局的性格特点。当代为官者亦应当注重细节、管住小节,抵挡诱惑、防微杜渐。即使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自觉地严于律己,不做有违道德和法纪的事情,在小节中涵养大境界。

二是为政者要公字在心,秉公用权。秉公用权就是要奉公守法、不徇私枉法,行使权力时公正不阿,奉行公事时不图满足私欲、亦不去迎合别人,应该处以公心,秉公办事。有些人恰恰就是因为心中缺少这种思想,纵容自己的私欲,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不正当利益,全然忘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把职权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丢掉了心中的戒尺,不能做到自律,踏上犯罪的道路,得到应有的惩罚。为政者要做到用权为公不为私,首先要明确手中的权力是公器、而非私权,来源于群众也当运用于群众。为官之人肩负着发展的重任,身系百姓的安康,应当正确地使用手中的权力,将权力凝聚成提升公众福祉的合力,切实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其次,为政者要依法用权,不可任性而为之。法律和纪律是权力的边界和底线,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遵循于法律约束和纪律规定,提升依法依规办事用权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唐明贵,等.论语研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 李伟.菜根谭全编[M].长沙:岳麓书社,2006.

[3] 方玉润.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杨朝明.论语诠释[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3.

责任编校 王学青

Abstract: The book Cai Gen Tan was written in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a book that includes quotations about self-cultivation, life, behavior, ways of life, and so on for which it once becam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ancient people to manage their behavior. Thoughts of cultivating moral characters, avoiding seeking fame and material benefits, integrity for the public good are enlightening and worth being referred to by contemporary leaders and officials for them to discipline themselves, to be indifferent to fame and profits and to use their power for the public.

Key words: Cai Gen Tan;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y of integrity and clean government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