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现状及思考

2016-06-01 09:09刘畅许可李鹏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高等教育京津冀

刘畅 许可 李鹏

[摘要]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日趋加快,区域内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逐步开展,但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从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合作现状出发,简要探讨了传统行政观念的束缚、有效规范机制的缺失、高等教育结构失衡等因素对其影响,在观念思想、政策保障、合作机制、合作领域、核心学科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推进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进程。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高等教育;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03-03

京津冀区域合作2015年3月首次写入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央正试图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强力推动。一体化战略的重要议题——高等教育协同合作,也必须围绕国家战略布局来发展,如何优化配置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资源,提升整体教育水平变得日益重要,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各地区自身禀赋和承担功能的差异,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现状

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区域化、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教育资源配置等要素,我国高等教育合作一直以学科交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为理念,在校际和政府层面上,开展设施共享、学生交流、教师培训等合作。当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功能定位多样化以及资源配置中差异性,区域内高等教育现状各有特点,合作水平也不容乐观。

(一)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北京市高等教育资源禀赋和发展程度列三地之首,共有89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中58所本科,25所高职,5所独立学院及1所分校办学点,“985院校”8所,“211院校”26所,研究生培养科研机构136个。2014年研究生教育招生9.3万人,在学研究生27.4万人,毕业生7.7万人;本专科招生16万人,在校生59.5万人,毕业生14.7万人;成人本专科招生8.8万人,在校生23.8万人,毕业生9.4万人;民办高校15所,在校学生6.9万。科研方面,国家实验室4家,国家级、部委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210多家,国家重点学科537个,博士、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分别达到343个和407个。师资方面,专任教师6.1万人,两院院士241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25人,“万人计划”93人,长江学者64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227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者66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8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53支,国家级创新团队169支。

天津市目前有普通高校55所,其中19所本科院校,“985”高校2所,“211”高校3所,26所高职院校,5所独立学院,分校办学点1个,全年招收研究生1.8万人,在学研究生5.1万人,毕业生1.6万人;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14.5万人,在校生50.6万人,毕业生12.4万人;成人高校招生3.4万人,在校生7.3万人,毕业生3.2万人。师资人才方面,目前有两院院士37名,引进聚集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13人,博士后流动站77个,工作站193个,在站博士后850人,专任教师3.4万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6支,教育部创新团队30支,天津市特聘教授136人。科研方面,截至2014年,天津市高校研究机构共291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专业实验室3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2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0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个,承担科技课题6248项,固定资产原值54.3亿元。

河北省目前普通高校119所,本科57所,高职高专53所,独立学院17所,分校办学点4所。2014年招生34.2万人,在学研究生3.8万人,毕业生1.1万人;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34.7万人,在校生117.4万人,毕业生33.4万人;成人高校招生11.8万人,在校生32.4万人,毕业生8.2万人。国家重点学科9个,博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55个,硕士学位一级授权学科248个。师资方面,截至2014年底共有专任教师6.5万人,两院院士16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2人,“万人计划”3人,长江学者9人,新世纪优秀人才5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5支,国家级创新团队7支。

(二)协同合作情况

京津冀三地相互毗邻,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间对接极为方便,教育资源既存在竞争又互为补充,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三地高等教育日渐形成联动的基本共识,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主要为举办会议论坛、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合作项目及形成协作机制等,并取得了诸多成果。2008年天津大学药学院与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合作、资源共享方面针对国家重大要求联合攻关,共同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和教学机制,进行创新型药物研发;2009年第一届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论坛举行,就“京津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达成共识;2010年“新联大”经济学博士论坛举行,南开大学与北大、清华全面启动MPA教学案例合作,天津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等全国8所高校签署《卓越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2011年京津冀签署了《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在加强人才培养、人才流动和人才资源共享等方面紧密联系与合作;2013年,三地间在科教、人才方面签署多项合作协定;2015年“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联合成立“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实现师资共享、产学研协作、联合培养、智库建设等。

二、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问题分析

(一)传统行政观念束缚

北京为首都,京津为直辖市,长期以来无论政府层面还是个人观念中行政意识和政治属性都较全国其他区域明显,河北省虽紧邻京津但根深蒂固的行政观念和界线导致三地之间相互封闭,政府和个人层面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地方本位主义思想。教育资源的分配共享,交流合作的建立沟通是三地协同发展的关键,但由于传统行政观念的束缚,政府和个人在政策活动的制定上缺乏区域大局视野,无限的争取当期内可以实现自身利益增值的政策和活动,导致政策的偏移甚至许多方面相互对立,京津两地知名高校不愿意在河北建立分校,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也不愿意离开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去河北高等院校开展交流工作,高等教育资源并未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局面难以形成。

(二)有效规范机制缺失

北京教育资源丰富,科技发达,各方面改革较慎重,天津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较高但与北京仍存在差距,河北在生源数量、专科院校方面优势较强但在其他方面基本处于劣势,三地间虽采取了一系列如人才培养、就业和科研成果推广、高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干部交流挂职等协同发展的合作,但受制度机制约束,京津冀区域合作问题日渐突出。一是各高校和科研机构间合作领域少、合作水平偏低、互动多于协同发展,即便是达成一些合作协议,也缺乏约束力、执行力,协同发展成效难以显现。二是政府部门缺乏统筹规划,区域合作形式大于内容,各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利益冲突,急需有效的协调机制,避免因分歧太大而无法合作,目前合作多为基层单位主导的短期项目,政府层面行政推进较少,急需合理的规范机制调动三地高等教育合作的积极性,激励各方开展多层次交流合作。

(三)高等教育结构失衡

京津冀在高等教育结构上存在着明显差异。北京占据着数量庞大的顶尖资源,高校密集,其中副部级、“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博士授予权高校集中,师资水平、科研成果等各方面发展均处于全国领先;天津则依靠直辖市的优惠政策条件和区位优势获得了较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资源,无论从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还是区域结构方发展都较为均衡,且职业教育颇具特色。而河北,虽本、专科教育高于全国同期水平,但研究生教育比例偏低,高等教育重心仍停留在本、专科阶段,辖区内并无“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高等教育质量较差。三地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应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之中,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要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来看三地高等院校产学研并未有效结合,校企合作亦是形式大于内容,京津二三产业较为发达,河北工业基础雄厚但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如何均衡各类学科专业的布局,明确三地高校各自的规划定位,为当前三地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京津冀区域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统筹三地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对提高区域内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提升产学研结合成果、实现机制体制创新、促进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转变传统观念,提升协同发展思想

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首需转变传统行政观念,打破地方本位主义思想的束缚,淡化行政区域色彩。政府应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问搭建平台,科学布局、统一规划,根据区域内经济发展特质,合理定位各方的职责与分工,京津两地政府应给予参与协同发展的高校政策倾斜、经费支持,建立机制分享名校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教学方法,鼓励京津高水平的教师、科研人员到河北施展才华,定期举办讲座,河北也应组织教师去京津进修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二)完善现有制度,提供保障基础

虽然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高等教育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关管理体制的束缚和规范的缺乏仍制约着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进程。首先,京津冀区域政府要改进中央与省市两级之间的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完善京津冀区域高等教育的宏观规划,其次要开展面向区域内教育系统人事、就业等制度的改革,提升高校自主办学限,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促进三地高等教育人事制度、就业保障、医疗救助的统一,为区域内教育资源流动提供政策保障。

(三)改进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

明确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主体地位,以科教为先导发展区域协作,扩大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京津社会负担重,办事成本高,优惠少,但这正是河北省的优势所在,三地应取长补短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整合,可以吸取美国“相互作用的大学区域”和“长三角”地区的先进经验,通过合作办学、合作科研的方式,建立京津冀高等教育产业园区,形成高校为主,企业和科研院所协同共生的模式。其次要拓展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如定期的组织论坛峰会、人才交流会,鼓励教师深入异地企业学习,接收员工到高校培训,三地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共同申请课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

(四)打造核心学科,形成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三地应衡量自身条件,明确定位,打造出具有区域优势的核心学科。京津优质教育资源丰富,著名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密集,可着力打造高尖端技术人员形成第一层次人才;通才为社会普遍适用人才需求量巨大,京津冀区域内普通高校林立,可形成第二层次人才;来自于各类高职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专业人才构成第三层次人才,京津两地尤其是天津职业教育颇具特色,创建全国首家“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河北应借鉴京津两地经验发挥地方优势,扩大高职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数量,除此以外,政府应鼓励企业和高校合作,特色办学,根据自身需求培养专业人才。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高等教育京津冀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