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新闻素养的培养

2016-06-01 01:34李文杰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网络新闻

李文杰

[摘要]当代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接受新闻信息,新型的传播媒介为了迎合大学生等年轻的受众群体,其内容上更具有轰动性、爆炸性、过度娱乐性,负面新闻信息屡见不鲜,这直接和间接的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一定误导。因此在大学教育中,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使用网络等新媒介,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经越来越重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接触新闻传播信息的现状调查出发,建设性地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对增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网络新闻;媒介素养;负面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26-03

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媒介素养指的是一种能力,它不仅包括是否能够接受和使用大众传播媒介的能力,重要的是是否能够合理地使用大众传播媒介资源,这就要求受众能够用辩证的、批评的眼光来看待和接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媒介素养是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必要能力之一,是公民素质的组成部分。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开通了”博客”、“微博”、”播客”等公共信息平台,这些为公众提供了便捷的发布信息的途径,媒介传播的接受者既可能是信息的受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发布信息的门槛和限制大大降低,“把关人”的概念越来越淡化,以至于在网络等新媒介中,各种虚假新闻,过度娱乐化的新闻肆意传播。对此,近些年不断有学者专家提出了规范网络传播行为、净化网络环境的建议和要求,然而除了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完善外,提高公众自身内在的媒介素养是关键之一。

一、新媒介环境中。大学生接触新闻传播信息的现状

随着现代新闻传播的不断变革和发展,网络等新媒介已经成为除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以外最重要的主流传播媒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一年的统计报告,2014年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增至6.18亿人,其中青少年网民的比例占55.3%,而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的最大群体,这使得大学校园这一特殊的环境成为是互联网使用最为密集的区域,在校大学生90%以上都使用网络。

大学生之所以选择网络等新媒介作为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因为网络等新媒介在传播新闻信息时有其独特之处。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使用便捷、参与度高,大学生既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作为再传播者,参与到网络信息传播之中,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对他们的成长和社会经验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网络等新媒介传播的信息状态更为开放和多元,这对于在开放信息环境中成长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互动性和便捷性,恰恰满足了他们自主选择和参与信息传播的意愿。然而在丰富的网络信息环境中,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传播媒介为博人眼球,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噱头”、“雷人”、“爆料”等内容来吸引受众,其中不乏过度娱乐化的信息,例如色情、暴力、虚假等负面信息,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并不能及时地筛选其中积极的、正面的信息,这对于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必定造成偏向性的影响。

二、提高大学生新闻素养的必要性

(一)目前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新闻媒介素养的教育重视不够

从大学生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来看,目前大学教育对大学生尤其是非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新闻媒介素养培养的目的不明确、内容不系统、形式单一化,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以及相关的计划和制度。许多高校还未认识到对大学生新闻媒介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大学教育作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前重要的学习阶段,其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如何适应新环境并在进入新环境中如何不断地学习、发展的能力。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前社会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很大的机遇,同时也有很多的困难和挑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压力空前增加,在这种环境中,所接触媒体传播信息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对于传统媒介而言,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接受新闻信息,新型的传播媒介为了迎合大学生等年轻的受众群体,在其传播形式上求新求变、追求独特,在内容上突出有轰动性、爆炸性、娱乐性的新闻来引人眼球,在视觉效果上勇于尝试具有冲击力的图片新闻,同时新媒介下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收到的局限性越来越小,新闻的良莠不齐越发明显,网络及手机等新媒体传播的信息中甚至包含了很多负面新闻和信息,这会直接和间接对大学生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当引导大学生合理的使用新媒介接受信息,在大学教育中,对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要。

(二)是帮助大学生提高面对负面信息的抵抗力

负面新闻信息,通常是指对个人或社会团体产生不利的影响的新闻消息,例如我们时常看到的自然灾害、交通事故、贪污腐化、环境污染、违法乱纪等事件和现象,它总以反常的、对抗的形态出现,体现了人对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与不和谐。网络新闻媒介为了获得更高点击率,大篇幅、高频率的报道负面新闻信息来吸引眼球,对受众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高素质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追求自由不受束缚,喜欢个性特立独行,是网络等新媒介信息传播的主要受众群,网络新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不公正的、偏激的行为事件,以及有悖伦理、无视法纪廉耻的现象和社会阴暗面的信息,这些新闻信息更能引起大学生们的关注和愤慨。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表达观点,在这样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中,使得那些体现社会不公的、阴暗面的但非常吸引眼球的信息得以快速传播,各种主观的、有失公允、片面的评论和意见在网络中充斥,大学生许多时候不能明确地判断是非以及辨别信息良莠,更容易受新奇怪异的内容的吸引和不良信息的影响。

大学生日常生活通过参与对负面新闻信息的传播与讨论,也感悟了不同价值观念的交锋,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价值评判标准,当他们面对形形色色的负面信息时,容易产生对社会现状的迷茫与敌对,在心理上承受着相当大的彷徨与压力,这对于他们还未成熟的价值观体系形成挑战,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选择的矛盾。

因此,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能够使他们在面对网络上各种信息时,提高选择和判断能力,在接收到负面新闻信息和评论时,能够加以辨别和过滤,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接收到的信息,并在主动传播新闻信息时,对新闻源能够过滤和筛选,对那些不符合主流价值的信息,不主动传播或不做具有煽动性的主观评论。这样也能是网络新闻传播环境得到一定的净化并保持良性发展。

三、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

(一)要加强专业引导,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对于非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熟悉新闻媒体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在报道新闻时的特点,有必要在大学课程中设置新闻传播课程,分析和解释现代网络传播的现状和特点,可以邀请有关专家,针对网络信息中易出现的负面新闻信息进行分析和讨论,指导大学生正确的使用网络新闻传播媒介,并理性地参与网络新闻的传播过程。

大学生具有一定的选择和辨别能力,面对接触到的新闻信息,不单单是被动的接受者,对于这种特征,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更多地鼓励和培养大学生的信息主体意识,提高他们对信息的选择和辨别能力。我们所注重培养的大学生的这种信息主体意识,应该体现在使他们具备知道何时需要信息的能力、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的能力、正确判断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运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能力、敢于怀疑和批判一切错误信息的能力等,这样在面对包罗万象、良莠不齐的网络新闻冲击时,才能避免被消极的信息和思想侵袭,造成大学生价值观的混乱与畸变。

(二)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是高素质的群体,是实现国家发展和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是传播、示范科学价值观的重要生力军。大学教育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然而受到社会上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十分困扰和无所适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变革,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空间空前的扩大,网络的开放,使西方的不同思潮在大学生群体中肆意传播,他们热切地关注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关注社会活动热潮及不平等,受到诸多矛盾体的挑战,比如关心与冷漠、希望与困惑、积极与彷徨、认同与失落等等,对于这种现状,引导和帮助大学生矫正错误的价值观,是高校当下非常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高校需建立一支业务水平强的德育师资队伍,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引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是当代人类社会核心价值、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与中国社会文化基本价值的有机统一,它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法为基、以公为善。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育者既要运用德育知识,也要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

(三)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积极地融入社会

大学校园虽被称为“浓缩的小社会”,但是相对封闭,真实的社会与大学生从网络信息中获取的社会现状有很大出入。因此,要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投入到真实的社会之中进行锻炼,主观的去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了解真实的社会,避免被虚拟的网络信息蒙蔽,更能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客观认识自己。大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也了解和学习了社会规范和公共知识,学习了人与人相处的能力,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并有机会将自己专业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之中,从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取自身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学校应该提供适合大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机会,并鼓励大学生自己创造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把理性认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观。

(责任编辑:章樊)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网络新闻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浅析网络新闻编撰的发展演变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