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文化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2016-06-01 01:34汪後仁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观法治服务

汪後仁

[摘要]毛泽东的文化观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对于民主革命时期我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是对建国之后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研究毛泽东的文化观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指引价值,而且同样具有深刻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的文化观;法治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070-02

一、毛泽东的文化观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所谓文化观是指关于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社会其他系统的关系以及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发展以及作用等的系统的论述。由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的宽泛性,因此文化观归根结底是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总体认知和感知,这种认知会深刻地影响个体的一切社会实践,并最终会影响到个体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目标的实现。

毛泽东的文化观是毛泽东本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综合影响下而形成的个人的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等的关于文化方面的观点和看法,从内容上看,毛泽东的文化观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以“三个服务”为核心的文化的主要功能。毛泽东文化观以文化的主要功能和作用为核心展开,集中表现在文化的“三个服务”的思想上,即文化应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文化的政治功能是毛泽东的文化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贯彻的精神内核之一,其主要表现在毛泽东的文化观始终由政治发展来引领发展,文化发展的性质、状态、品质等决定于政治的发展并最终为政治发展而服务。在毛泽东看来,文化的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为政治服务,促进政治的稳定发展应该成为文化发展的最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偏离了这个方向,因此他自始至终都强调“文化要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这是毛泽东的文化观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变的特点之一,文化应该成为无产阶级的文化,成为工农兵的文化,文化的发展必须要融人到无产阶级的斗阵中去,可以说,毛泽东关于文化要为无产阶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毛泽东关于文化发展的政治性功能是确定的、无疑的,指明文化发展最终应为政治发展服务是不容更改的,但是与此同时他又明确指出文化发展具有其自身内部的规律和特点,文化发展必须要遵循其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如此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因此毛泽东在建国后适时根据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情况而确定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的文化发展方针,鼓励不同形态的文化的和谐发展,勉励文化发展要尊重和学习中外古今优秀文化,批判学习中外优秀文化为我国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服务,努力做到将批判和继承结合起来,“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文化,为无产阶级、工农兵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为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强调文化要为人民服务,文化发展同样要走群众路线。在文化与人民的关系上,毛泽东科学地指出了文化发展的方向问题,强调文艺要广大人民服务是毛泽东的文化观的关键内容之一,毛泽东的文化观自始至终始终围绕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强调文化应该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成为“人民的文化、民族的文化”,指明文艺的发展最终都是解决人民日益发展的对于文艺的需要的,文化发展应努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文艺创作的根本问题是要解决好“文艺为了什么”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人民大众是助力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从而明确了文化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因此,毛泽东认为文艺工作者不能“高高在上”,脱离了与广大群众的联系,相反,毛泽东认为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切实深入到普通的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密切联系群众,向民众传播文艺,同时从群众中间汲取文艺的营养,最终促进文艺的发展,文艺的发展和提高也必须在群众中间进行,毛泽东关于文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符合我国国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毛泽东的文化观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启示

(一)法治文化的内涵

法治文化的内涵同文化的内涵一样,学界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法治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探讨和陈述,综合当前学界对法治文化的内涵的讨论,可以认为一个国家的法治文化是该国的法律制定、法律实施、法律制度等所展示出来的法律文化内涵以及公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秉持的各种法律价值观及外在行为的总和,以追求社会民主、自由和基本权利保障为基本目标,其核心是法治精神文化和法治理念的全社会的广泛认同以及法治思维模式的基本确立。当前,我国正在着力建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首先就是要加强全社会的法治文化建设,促进和实现公民对法治文化的认同,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毛泽东的文化观对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启示

毛泽东的文化观为以往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其在多方面、多角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化方面的认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当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形成同样具有巨大的指引作用。

1.毛泽东的文化观为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提供路向。法治文化归根结底是人们基于共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形成的对于法律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等的总和。因此,法治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以法治文化来引领法治建设”,强调要想实现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必须在全社会范围中形成全民讲法、用法、守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和精神,强调法治文化在法治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已经进入深入区,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些都需要系统科学的法制建设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根据毛泽东的文化观中关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来看,当今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应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服务,以法治文化来引领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实现,其最终目标都是加快我国法治国家建设进程,从而更好地为我国政治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法制保障,这是新时期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向之一。

2.毛泽东的文化观为法治文化的实施提供方向。毛泽东的关于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的论述是其文化观中的重要内容构成,这也为当今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归属指明了方向——我国之所以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强调在全社会中形成和发展法治文化,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充分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基本权利如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平等权等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法治不仅要致力于保护人民的合法利益,更要守护正义,创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是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今后建设法治文化的首要任务是要不断通过有力措施促进广大民众对法律制度和法律权威的认同,赋予公民在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这就需要今后不断必须不断健全法制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目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护为根本导向,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益解决渠道,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等得到充分表达,利益诉求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使广大人民群众亲身感受到法治建设过程中的“幸福感”,从而从内心深处自觉认同和接受法治文化,保证法治的建设主体、服务对象、动力来源都是广大人民群众,这是新时期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毛泽东的文化观对我国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方法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联系的愈发密切已成为不争事实,国与国之间进行政治、经济交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文化的交流、融合,同时,法治文化的建设具有时代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从世界范围内法治文化的建设和普及来看,其发展模式、方法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虽然法治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以来最民主也是最有效的统治方法,但是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国情的千差万别使得法治建设没有一条现成捷径可走,各国的法治建设必须充分立足于本国国情这一最大的实际,在充分吸收国外法治建设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才可能成功。毛泽东的文化观中关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为我国法治文化的建设提奠定了新的方法论基础,当前我国进行法治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对于西方国家在发展法治文化、建设法治国家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做法应该积极吸取、转化来为我国的法治文化推行服务,在交流中批判继承国外先进经验,更好地服务于当前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同时对于我国丰富宝贵的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文化思想,也要做到批判继承、发展,进行积极的学习,改造,促进传统文化和当代法治文化和法治国家的有机结合和积极转化,这是毛泽东文化观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我国全社会中对于法治文化的认同,促进法治国家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三、总结

总之,毛泽东的文化观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至今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的思想资源,其对于当今我国的各项文化建设都具有深远科学的指导价值,因此我国法治文化建设应积极从毛泽东文化观中吸取经验,努力推进全社会的法治文化建设,尽快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责任编辑:桂杉杉)

猜你喜欢
文化观法治服务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