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舞的源流与艺术特征分析

2016-06-01 04:02张丽娜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源流区别

张丽娜

[摘要]锅庄舞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藏族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有着“中国圈舞的活化石”之美称,锅庄舞有着其独特的民族风格,为藏族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歌舞表演艺术。本文以藏族锅庄舞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锅庄舞的了解和认识,阐述了锅庄舞的源流与发展,并对锅庄舞代表性动作与技术进行了简要概述,通过对锅庄舞与其它舞种的区别的分析来说明锅庄舞的艺术特征的独特征。

[关键词]锅庄舞;源流;动作与技术;区别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4-0190-03

一、锅庄舞的源流

锅庄舞可能并不被大家所熟知,但是它却有着悠久的历史,锅庄舞便是“卓舞”的通俗叫法,早在吐蕃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是结合昌都县锅庄已有的歌词和民间的一些传说而最终形成的舞蹈。“卓”是藏语的译音,卓舞在形成初期与西藏的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歌舞的形式。藏族民间舞蹈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锅庄舞、玄子舞和大鼓舞,锅庄便是这三大民间舞之一,锅庄舞主要在受到西藏昌都、四川、甘孜等地区藏族人们的喜爱。在很久以前,人们在某一个地方采买一些特产,然后转运到其他地方去,在旅途中通常会在途中的客栈住宿休息,这样的带有商业性质的活动也被称为“锅庄”。到了夜晚他们便会在空地上用石头支起锅,围在一起唱歌跳舞,借此来打发无聊的时光,驱除身上一天的疲劳,保持精力旺盛,使自己在恶劣的环境中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我们知道锅庄可能拥有悠久的历史,但具体的详细时间并不确定,这一点早在1993年便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证实。那是在丽江的一个小村落,蹭出图了一块刻有文字和画像的石碑,上面的文字被证实是藏文,画像刻画的是人们起舞的姿态,画像上的舞姿给人一种无比虔诚的感受。后来上级得到消息,便有先关的专家到此进行研究,他们一致认为那碑上刻画的便是锅庄舞。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变有了阶段区分,锅庄舞在不同的时期也分为不同的阶段,分为“擦尼”和“擦司”,即古锅庄和新锅庄,不同时期的锅庄舞表达了藏族人们不同的意愿和情感,古旧锅庄舞带有比较浓厚的宗教色彩,也与祭祀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时的锅庄舞便有了其相对固定的内容,舞蹈的人们不得随意进行更改,给人以古朴的感觉,因此,古旧锅庄舞深受一些老年人和宗教人士的喜爱。与古旧锅庄相比,被称为“擦司”的新锅庄舞便显得灵活了许多,内容大多都反映了农牧民劳作的热闹场景,歌颂与赞美了劳动的美好。有时一些青年男女也会通过歌词的寓意来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

二、锅庄舞代表性动作与技术

我们知道锅庄舞主要分布在藏族居民居住的地区,与藏族同胞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锅庄舞也明显具有藏族舞蹈的一些特点。

如果看过锅庄舞的表演,无论是现场表演还是观看的相关视频,从中都不难看出锅庄舞主要依靠的腿部动作,腿部的舞蹈灵活多变,而上身的动作却比较少,并且也都是跟随腿部的动作来配合着挥动衣袖,其腿部的动作通常是矫健有力又不失灵活多变。之所以会这样跟藏族人们的居住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知道藏族人多数居住在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高原气候恶劣、寒冷,因此,他们需要穿上很厚实的藏袍,这些不利于他们很好的表现自身的肢体动作,在寒冷的环境中人们不自觉的形成了跺脚取暖的习惯,也正是因为这样,藏族人在舞蹈中腿部动作较多。

锅庄舞的腿部动作主要体现在踏步、躲步、擦腿、跨腿、踏嘹腿和端腿等方面,这些动作都要求膝盖松弛、颤动,其基本特征是膝关节有规律的颤动和屈伸,这种颤动又有轻柔和激烈之分。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藏族人们为了抵御严寒穿着长靴,使小腿一下的活动都不灵活,这样反而使得膝关节相对松弛。上身的动作便会简单些,主要是胸前绕手、体后仰,随着腿部的步伐而舞动。

要想将舞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就要依靠技巧,只有具有高难度的动作才可称得上是技巧,通常具有高超技巧的人都必须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作为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具有自娱自乐性,但是也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当然通常也是腿部的一些技巧动作。根据节奏的快慢可分为快板和慢板,在慢板时,动作和舞姿都比较优美,给人舒适、愉悦的感受,当整个舞蹈进入快板节奏时,整个气氛也变得热闹起来,舞姿也逐渐由优美变得好房粗犷又矫健有力,这时便需要比较高超的技巧来完成整个舞蹈。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和来源,同时艺术也是生活的表现形式,并且在简单的生活基础上不断升华。锅庄舞是从藏族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而来,同时也在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与渴望,从形式看也与藏族同胞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藏族地区,多数居民信奉佛教,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去朝拜的人们,他们都无比的虔诚,他们通常用转经筒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祝愿与祈祷,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转经筒也是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的。锅庄舞出了圆圈形状以外,有时也会摆出其他不同的形状,但也都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任何事物都有其独特性,因此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审美要求,锅庄舞当然也不例外,以膝盖的屈伸为主,节奏铿锵有力,上身随着腿部的舞动而舞动,快慢、动静相互结合,舞姿气势磅礴、矫健,融大气与阴柔于一体,使锅庄舞的特点更加明显、突出。

三、锅庄舞与其它舞种的区别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们热情、淳朴、善良、能歌善舞,日常生活喜欢借助歌声与舞蹈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或喜悦、或哀伤、或愤怒,除了锅庄舞,藏族地区还具有其他的舞蹈形式,下面我们便来介绍几种,并与锅庄舞进行区分。

(一)堆谐

堆谐是由地名而命名的舞蹈,“谐”当然指的是歌舞,“堆”则指的是现在的雅鲁藏布江上游一带地区,因此,人们便把流传在雅鲁藏布江一带的舞蹈称作“堆谐”,堆谐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踢踏舞。堆谐起源于13世纪,兴起于雅鲁藏布江地区,后来逐渐传人拉萨、昌都、甘孜等地区,其中拉萨最为盛行。堆谐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时间自由、地点自由,人数也不受限制,另外表演这种舞蹈的多为男子,配合六弦琴自弹、自唱、自跳。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现在的堆谐主要有三种不同的风格:北派、南派和拉萨地区。顾名思义,北派指的便是北部地区,南派主要在南部地区流传,拉萨地区则主要是指流传在拉萨地区的堆谐。北派具有动作优美、欢快平稳、气势宏伟等特点。南派的堆则主要表现为朴实沉稳、热烈奔放。拉萨地区的堆最为流行,有“拉萨踢踏舞”的美称,动作和踢踏舞一样潇洒活泼,最大的特点便是脚下动作灵活敏捷。在拉萨地区,表演的时候再头顶放一碗水,脚下放一木板,跳舞时脚下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头顶的水也可作为一种标准,跳完之后,水洒出来的越少,则表示技术越高。整个舞蹈过程中都充满着劳动气息,同时也不失热烈。

(二)谐

谐,是藏语的称呼,泛指歌舞,在汉语中称为“弦子”,与堆谐不同,这是一种优美的抒情舞蹈,同样也是极富自娱性的一种舞蹈,主要盛行于巴塘、昌都、甘孜和青海地区,其中,巴塘地区的“谐”最为有名,也叫作“巴塘弦子”。巴塘地区受藏族文化和汉文化的双重影响,那里的人们长袖善舞,那里的舞蹈也具有浓厚的农业文化气息。

单从舞蹈的形式和内容上看,该舞蹈和锅庄舞有着相似之处,但是也有着明显的区别,弦子有乐器来进行伴奏,而锅庄舞则不需要乐器来伴奏。弦子主要用来伴奏的乐器叫比旺琴,这种琴以牛角为琴筒,以马尾为琴弦和弓,因此比旺琴也叫“牛角琴”或“藏式二弦琴”。

人们在辛苦的劳作之余或者节日期间会聚在一起进行表演,不限人数,不限年龄,不受任何限制地一起舞蹈。一般都会由一个人手持比旺琴站在最前面,这个人一般是男子,在拉响比旺琴的同时带领大家起舞,女子起歌,男女轮流歌唱,大家都沉浸在悠扬的旋律中,随着音乐的律动起舞、歌唱。谐在舞蹈过程中主要有:拖步、单撩步、三步一撩、点步转身、单靠、长靠、三步一端、晃袖、抛袖等,与锅庄舞一样也要求膝关节要松弛,由膝关节的颤动和屈伸来带动上身的舞动。孔雀吸水是弦子中的一个传统的舞蹈,该舞蹈主要是由单人或双人通过问答的形式来进行表演和表达,主要表现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充满了人们对幸福和吉祥的祈祷与祝愿。孔雀吸水将长袖舞动成孔雀展翅和飞翔等形态,不断模拟出孔雀的各种姿态,充分体现了其圆润、流畅、优美的特点。

(三)热巴

藏族人原本把以卖艺为生的艺人称作热巴,后来慢慢的人们便把艺人表演的歌舞叫作“热巴”或“热巴舞”,主要是以铃鼓舞的形式为主,同时也融合了说唱、谐和杂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热巴最初流行于西藏的查续一带,后来逐渐传人到昌都、那曲等地。

与以上几种舞蹈不同,不同于上述几种舞蹈不受人员的限制,热巴舞有专门的演出人员,其成员主要多以本家族为主,由一名老艺人作为带头人,带领着大家四处行走卖艺表演。热巴舞也有比较正规的表演结构,主要分为八个组成部分,分别为:开场、介绍、女子鼓舞表演、男子技巧表演、杂曲表演、民间歌曲表演、集体铃舞、收场,每一个部分都各具特色,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铃鼓舞。铃鼓舞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女艺人左手持单柄手鼓,右手持弓形的鼓槌,男艺人右手持铃、左手持牦牛尾,女子和男子分别进行鼓技表演,都需要配合高超的技艺才能更好的完成。

(四)羌姆

从字面上不难看出羌姆是与藏族的宗教有关的舞蹈,羌姆也叫“跳神”,最早产生于8世纪的莲花生大师创建桑耶寺时期,后来经过不断加工、改进,形成了后来的羌姆舞,主要在民间流传,场面比较壮观、隆重。

羌姆舞是一种传统的舞蹈,主要在藏传佛教的寺庙中进行表演,相传具有驱赶邪气和感谢神明的作用,一般进行表演的都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喇嘛,表演的模式也比较完整、严格。羌姆舞具有动作稳健、粗犷的特点,与此同时也兼具灵活和庄严的特点。

(五)果谐

果谐,也是一种圆圈舞蹈,主要流传在西藏的农村,该舞蹈与农业生产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果谐又被称为“农民舞蹈”,其中西藏山南地区最为有名。

果谐的表演通常不收限制,表演时间、人员和地点都比较自由,男女各站一边,牵手围城一个圆圈沿顺时针方向进行起舞旋转。舞蹈的内容也比较自由、广泛,但都表现出人们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渴望。果谐舞基本上不采用伴奏,少数情况下会用鼓或串铃来进行简单地伴奏。

四、结语

锅庄舞是藏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侧面反映了藏族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现象,也是藏族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中也蕴含了丰富了文化内涵和底蕴。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锅庄舞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锅庄舞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一项积极的传统艺术形式,我们有责任和艺术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和保护,以利于锅庄舞更好的发展,并流传于后世,为我们的生活更添精彩。

(责任编辑:封丽萍)

猜你喜欢
源流区别
应用比较 区别异同
20+岁与30+岁的区别
“啸”的源流
本帮菜之源流考
“干” 字源流浅析
位置的区别
墨竹画的源流析
贯休《禅月集》版本源流及补遗考述
AM2+和AM3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