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教学的业界视角探讨

2016-06-03 07:57孙愈中
采写编 2016年1期
关键词:实践探索课堂教学

孙愈中

摘要:现在有不少地方高校开设了新闻与传播专业,但存在的问题是教学与实践脱节,不仅照本宣科现象普遍,而且采用的案例陈旧,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少,培养的人才与媒体的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本文以广播电视媒体赴地方高校挂职任教者的视角,从“采用最新案例,诠释枯燥概念”“延伸教材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开展互动交流,增强教学效果”“传授实战经验,培养动手能力”四个层面,对如何创新当前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科的教学形态作了论述。

关键词:新闻与传播;课堂教学;业界视角;实践探索

根据中宣部和国家教育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千人计划”的统一安排,2015年起,笔者受中共绍兴市委宣传部和绍兴广电总台的委派,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挂职任教,分别为学生开讲《新闻学概论》《媒介融合概论》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等课程。梳理一年多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改变当前我国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科教学脱离实践、不讲应用、忽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等现状,教师就必须配以生动的具体案例作讲解,杜绝拿着教材照本宣科的做法,并与学生开展广泛的互动交流。尤其是那种陈旧老套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必须摒弃,否则会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正常发挥。为此,笔者觉得有必要从业界视角对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教学作一番探讨。

一、采用最新案例,诠释枯燥概念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期,教师更要把握时代脉搏搞好新闻与传播学科的教学,用丰富的现实案例来诠释枯燥的概念。新闻与传播是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案例不但要用最新的,而且最好还是要多用本地的。这样的案例有接近性,学生容易接受。据了解,如今有不少教师还在用10多年前的案例从事教学,导致学生对学习新闻与传播学课程没有多大兴趣。

(一)分析新闻作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无论是具有时代性的案例还是具有经典性的案例,都有可能将特定的理论与具体的新闻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释现实生活、分析社会现象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真切的知识,即内化了的知识和能力。”由于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特殊性,教学中用最新的案例,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有一种新鲜感。笔者在开讲每堂课之前,都会寻找最近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作为具体案例做进PPT。有时下午的课会用上午的新闻事件作案例,以此来对一些枯燥的概念和定义进行阐述,结果是学生容易接受并且接受快。对一些刚刚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笔者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作即兴评论,一方面检验学生对新闻事件的看法,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对新闻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和评议。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在学习中进行积极思考。这个时候,教师要有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不仅仅只是讲授,而且要耐心地倾听、启迪和引导。

(二)鼓励学生对传播新现象发表见解。为了让同学们能深刻理解基础理论课中的基本概念、定义,牢固掌握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用讲案例、讲新闻故事、分析新近发生的报道等方式,对枯燥的书本内容进行诠释。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采用填鸭式的单向灌输,而是根据教材的相关章节和课程的具体安排,让学生来首先回答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作一些纠正和补充,再展开进行深入的讲解。为此,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兴趣。对于一些典型案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如天津港首次大爆炸的视频,为什么不是专业记者拍的,而是网民拍摄的;在媒介融合进程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如何在内容和渠道等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对天津港首次大爆炸视频,传统媒体怎样进行“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等。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有利于同学们养成独立思考能力。

(三)播放案例片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涵。“通过案例分析达到对理念问题的解决。学生不是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个案解剖和练习掌握理论的精髓,在通过案例分析还原理论产生的过程中,学会发现和归纳理论的方法。”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去媒体实习过的毕竟是少数,如果不用具体案例来配合讲解,他们对教材中的一些枯燥概念就难以理解。如“硬新闻”与“软新闻”,按照课本上的定义硬新闻是“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软新闻是“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报道。笔者在讲了区别是前者体现在题材较为严肃,为人们的政治、经济、工作、日常生活的决策提供依据,后者是向受众提供娱乐、帮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茶余饭后谈资的同时,还在课堂上播放案例片,让同学们对此有个感性认识。

(四)传授新闻学原理要用形象化手法。对新闻与传播学科的教学,教师不能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说教,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形象化地向学生传授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最实用的媒介知识。尤其是在讲基础理论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一些定义和概念,就更应该以一些形象化案例来进行诠释。结合教材讲解具体案例,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延伸教材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以前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书本和教师的传授,书本上写什么大学生看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而新媒体以广阔的信息量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书本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获取知识。”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中,教师就不能脱离信息时代、脱离新闻实践,从书本到书本,而是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和拓展。

(一)将学术成果植入课堂。在新闻与传播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教师往往只局限于教材的基本内容,但教材作为成熟的理论产品,通常会滞后于生动的实践。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教师也应该及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作为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不仅要将学术研究成果植入课堂,也要把沉淀多年的创作经验以及与业界密切互动的思考融入课堂,将课堂更新置于媒介发展、业界变革的语境中,将知识结构与实践体系相结合。”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在对教材进行诠释、补充的同时,也把自己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与学生分享,努力扮好既具备实践教学素质又具备理论教学素质的“双师型”教师角色。

(二)身手并用讲好新闻故事。“传媒学科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一方面使得高校教育、理论培养与新的技术、新的观念有一定的脱节和滞后,另一方面又强烈地使得传媒教育人才培养上不得不面临观念转换大、技术更新快的挑战。不管是国内和国外高校,都意识到传媒教育‘闭门造车已然实属下策,必须与市场、与社会、与技术机构实现对接和联合。”教师要通过讲故事、说笑话,并配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来活跃课堂气氛。如笔者在为同学们讲到电视新闻稿与画面游离导致“两张皮”现象时,就讲了一个“残疾人自强自立表彰会”的故事。某电视媒体有两位记者去采访一个“残疾人自强自立表彰会”,一个人负责摄像,另一个人负责写文字稿。摄像记者在剪辑画面时把出席会议的领导放在前面,文字记者在写稿时开头是介绍受到表彰的10位残疾人。结果领导画面出来时,对应的解说词是介绍残疾人;残疾人画面出来时,对应的解说词是介绍领导。幸亏编辑在审片时发现了这个问题,才不至于播出时闹笑话。这样的案例介绍,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使他们对电视新闻的声画关系有了深刻领会,了解到电视新闻稿的写作既是为听而写,又要为看而写。“听”与“看”的结合,使电视新闻稿写作既不同于广播新闻的为了“听”,又不同于报纸新闻的为了“看”。讲故事、说笑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涵。其实,讲课与演讲有点相似。“真正的演讲,绝对不能捧着稿子念,应该像列宁那样,把双手解放出来,把头抬起来,用眼睛和丰富的表情与听众进行交流。”就教师的讲课风格而言,有时也要学一学周立波和赵本山,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全部都跟上。

(三)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导向。由于新闻传播学科与政治及社会的关联度比较大,因此课堂教学也要讲导向,对某些西方传播学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审视、分析和解读。只有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以本土化的新闻与传播学理论来指导学生,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大学期间正是年轻一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现在有的教师口无遮拦,什么话都敢说,什么话都会说,这对学生会产生很大影响。为此,教师对教学案例也要经过精心选择,尽量多采用能传递正能量、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事件和人物来进行讲解。

三、开展互动交流,增强教学效果

“建设师生共同学习的‘开放式课堂,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是教育行业正在发生的变革与转型。”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大学生一般思想比较活跃,对他们的教学不能满堂灌,要与他们在课堂上开展互动交流,以此来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教师要尊重和平等对待学生。缺少师生互动的课堂,实际上是枯燥的课堂、单向灌输的课堂、学生不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差的课堂。“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教师只不过是点拨者,起到组织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不是灌输知识的机器。”教师不能实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采取启发式的双向互动。“怎样把握课堂的时空观?也就是说老师在45分时间和一个教学课堂的空间,很好地处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提问与回答的关系、理论与案例的关系。”要让学生喜欢听教师的课,教师就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开展平等的交流,并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不断满足学生接受知识、探索知识的需求。尤其是在上大课的过程中,教师不一定都要站在讲台上,也可以经常走下来,既要身子走下来,更要把心放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之间,与学生一起对新闻传播现象进行共同探讨。师生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真诚交流、教学相长。在学生答错问题时,笔者从来不讥笑挖苦,而是先肯定答对的部分,再从正确的方向进行引导。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启发性,便于学生进行发散型思考。

(二)允许手机进课堂作为教学工具。现在的大学生,上课时都会带手机,有的教师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但笔者认为,对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手机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主要工具。在讲解一些新闻作品时,笔者会让学生用智能手机上网搜索相关报道,并要求他们对各种媒介就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交流和讨论,以此来加深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对学生的见解,教师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其中的要点并进行点评。当然,点评是有讲究的,要恰到好处,以启发和引导为主,不能说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话,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积极性。

(三)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和谐融洽,学生就能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有利于他们思考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其实,学生的学习兴趣通常与教师的教学形态有很大关系,而教师的讲课思路也会受到学生课堂表现的影响。为此,要建立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把教学当作互教互学的过程。由于实行了广泛的互动交流,因此笔者所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与教师激烈探讨某一个问题的情况,课堂气氛民主和活跃。课后,有不少学生还主动要求教师帮助指导选择参考书,以不断拓展新闻与传播方面的知识范围。

四、传授实战经验,培养动手能力

新闻与传播学科既是“学”,更是“术”。笔者认为,在传授“学”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术”的训练,而作为来自业界的教师,更重要的就是必须多向学生传授实战经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应该体现在采、写、编、评、摄等方面,只有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大的实践机会,才能提高他们发现新闻、判断新闻、报道新闻的实际能力。

(一)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多练手。为了不使新闻传播教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传授实战经验外,还应该让学生在课后多练手。限于条件,目前有许多学生还无法到新闻媒体实习,只得在平时多注重训练。为此,笔者经常给学生布置新闻稿件写作方面的作业,要求他们多留意身边的新闻事件,动手写作各种体裁的新闻稿件。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移动终端了解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对新闻作品进行评析,并根据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写一些不同体裁的新闻稿件。

(二)避免教学内容与实践的脱节。现在,许多地方院校开设了新闻与传播专业,但大多侧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传授,课程设置的实用性不强,学生学到的知识与业界的实际需求不相符。“日益变革的媒介环境,新闻传播格局的不断变化要求对现有新闻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使其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好地与市场需求接轨。”]按理说,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但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曾承担过2014年绍兴台记者编辑招聘考试的阅卷工作,考卷中有一道题是让考生根据给定材料写一篇广播电视消息稿,要求是新闻要素齐全,并具有广播电视新闻稿的特色。但许多考生在做这道题时,写的稿件一开头就是“本报讯”,内容则是从给定材料中摘抄一段,行文中也没有广播电视新闻稿独有的口语化特征。这说明现在部分高校的新闻与传播教学与实践有严重的脱节。

(三)根据媒体实际需要培养合格人才。现在的媒体,对新闻与传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既看重学历,更在乎他们的实践能力。“羊城晚报社社长刘红兵认为媒体现在迫切需要三类人才:一是具有研究分析能力的人才,这类人才能够对国内外典型案例、媒体市场和传播技术前沿要有分析研判的能力;二是具有‘跨界能力的人才。传统媒体转型的实践证明,内容再造要求我们必须有能力‘跨界;三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既要有问题意识,也要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要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只有通过丰富的实践。当然,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不是要求把他们培养成“工匠”,而是要求学生既掌握理论知识,又能以理论指导实践。这样的学生毕业后才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在社会上具有竞争力。

(四)拓展学生的专业实践平台。“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的教学理论讲授很少,学生基本上被当作记者和编辑,教授是主编,实验室便是新闻工作室,而每个学生也会被分配到一个社区蹲点,像国内媒体的记者站一样,每人负责报道该地区的所有新闻。”要创新新闻与传播学科的教学形态,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要不断拓展学生的专业实践平台,让学生们走上社会、深入生活,通过手机视频拍摄等手段,对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进行采访,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把死的知识变活。有论者认为:一是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资源;二是要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三是提高专业实验室与实验设备的使用率。

总而言之,地方高校新闻与传播专业要培养出媒体需要的合格人才而不是背书的机器,课堂教学是一个必须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环节。只有注重案例教学、延伸教材内容、开展互动交流、追求动手能力,教师把每一节课都当作精品课来讲,才能使学生学到知识、增长才干、有利就业。而作为来自业界的教师,更要在讲解理论课的同时,传授实战经验,为全媒体时代培养更多党性原则强、理论知识丰富、思维反应敏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与传播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忠平.案例教学法在新闻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外教育研究,2008(12).

2.宋万林.理论教学实践化创新研究[J].青年记者,2015(10)下.

3.马晓静.论新媒体时代下对大学生媒体素养的培养[J].今传媒,2016(3).

4.高晓虹,赵希婧.新时期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6(1).

5.田智军,梁丽君,赵璠.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媒教育[J].现代传播,2015(12).

6.莫言.国外演讲与名牌内裤[J].杂文选刊,2015(11).

7.李凌凌,郭晨.后喻文化:信息时代的文化反哺[J].新闻爱好者,2016(1).

8.张蕾.提升教学效果之探索:让学生“动”起来[J].金色年华:下,2013(8).

9.赵振宇.新闻评论通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1):149.

10.陈长松,周浒.论新闻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及养成[J].新闻窗,2015(5).

11.张晋升.今天如何培养出新闻实践需要的人才——融合转型中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J].中国记者,2016(1).

12.王志敏,姚争.改革实践性教学 培训创新传媒人才[J].现代传播,2006(3).

13.戴姝英.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系统性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8).

猜你喜欢
实践探索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