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网络谣言认知调查及对策研究

2016-06-04 23:39秦建伟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微博

秦建伟

[摘要]谣言是指有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编造的,利用语言为媒介进行传播,进而误导公众,形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社会现象。而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则是指在网络这一特定环境下产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进行传播的谣言。

[关键词]微博;网络谣言;大学生认知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86-02

本调查选题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以青海民族大学为例,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分析探讨大学生群体面对微博谣言的认知和行为状况。其中,认知状况包括大学生群体对微博谣言的信任程度、对微博谣言的起源和传播原因的理解;行为状况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微博谣言传播过程中的参与情况、面对微博谣言所采取的行为以及接收微博谣言后可能发生的行为。笔者完成本次调查旨在能够对微博网络谣言的防范及遏制尽绵薄之力,希望大学生能够得到一个绿色和谐的网络环境。

一、网络谣言的基本内涵

(一)网络谣言的概念

对于谣言的定义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其中法国学者卡普费雷认为:“我们称之为谣言的,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美国学者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刘建明认为“指众人无根之言的传播,又称瑶课、瑶言、瑶传,只有传播虚构事件的人鱼贯而动,达到舆论量,才称为瑶言”。

(二)网络谣言的特点

对于网络谣言的特点,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认为,网络谣言具备宣泄性、知识性、炒作性、自炒性、报复性、预言性、隐蔽性、诱惑性、强迫性、攻击性等十大特点。综合相关研究,笔者认为网络谣言有三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网络谣言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网络具有开放性、迅捷性以及即时性等特点,使得网络谣言相比于传统的口口相传的谣言传播的更快。在微博平台当中一个大V的粉丝可能有几百万,如果某大V编造一个谣言,在第一时间就会被几百万人看到,而且在微博中传播一条谣言只需要点一下转发就可以。因此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是传统的谣言无法比拟的。二是网络谣言责任者难以确定,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例如,在微博上除了少数实名认证的大V外,其他的用户都是匿名的,再加之微博准入门槛低,申请微博时不需要提供真实身份等特点使得对于追究谣言的制造者有较大的难度。三是网络谣言的危害性极大。谣言的危害小可以是一个人名誉尽毁,大可以使社会动荡不安严重影响群众生活。近年来的“抢盐风波”以及“抹黑张海迪”等谣言,都是从网络上传播出去的。

(三)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

目前,关于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从技术层面,社会层面以及心理层面去分析的。在这里,笔者认为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技术层面上,网络的匿名性特征使得网民责任感缺失,从而使网络空间成为了谣言的聚集地。二是社会层面上,一方面公民对谣言的认识不够,不能及时、正确的识破谣言;另一方面,政府在谣言产生时,没能及时处理,公布信息辟谣也使得谣言得以扩散;此外,网络服务提供商没能加强监管也是网络谣言传播的原因。三是在心理层面上,谣言的制造者往往是出于虚荣心,为了炒作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粉丝数量而制造谣言来吸引眼球,而听信谣言的人则是出于恐惧心理或者是从众的心理而信谣、传谣。

二、网络谣言网络谣言认知调查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因此,大学生应当提高自己对谣言的认知水平,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为了解目前大学生对微博网络谣言的认知水平,为杜绝网络谣言提出对策,笔者对大学生对微博网络谣言的認知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以青海民族大学的大学生为例。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接触网络信息的途径、对网络谣言的识别能力、对待谣言的态度等。

本次调查共随机发放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9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87份,有效率达到97.4%,并对问卷进行了分类统计:其中男生54.6%、女生45.4%,大一33.2%、大二27.3%、大三20.9%、大四18.6%。此次问卷调查基本能够反映出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认知情况。

(一)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487名大学生中,平均每天使用互联网在1小时以内的占31.8%,2-3小时的占45.3%,3-5小时的占16.6%,5小时以上的占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大学生使用互联网非常频繁,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既有电脑上网也有手机、平板电脑等方式上网,上网的内容涵盖生活、学习、娱乐、社交各方面。另外、有较大比例的大学生接触微博、QQ空间等社交网站,而这些网站往往是网络谣言的多发地,因此微博等社交网站成为了大学生接触网络谣言的主要来源。

(二)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认知能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所有的大学生都知道网络谣言的存在。对于什么是网络谣言,132人认为“谣言是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108人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联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却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112人认为“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135人认为“谣言是指有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编造的,利用语言为媒介进行传播,进而误导公众,形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社会现象。”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能看出,大学生对于谣言的认知是非常客观中立的。关于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接近70%的大学生认为产生网络谣言的原因是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网民责任感下降,从而使谣言产生,5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网络空间监管不力是导致网络谣言四起的原因,仅有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谣言的产生是因为网络服务运营商没有做好网络言论的审查导致的。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只认识到了网民素质、政府监管等方面的原因,而只有少数大学生认识到了网络谣言的产生网络服务运营商也有一定的责任。

(三)大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的态度

在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态度调查中,52.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会持怀疑态度,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或常识去验证一下”,选择“不相信”的占25.3%,选择“听取他人意见”的占14.2%,另外还有7.9%的大学生选择“宁可信其有”。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的认识比较客观,有自己的判断,不会轻易被网络谣言欺骗。

(四)大学生对于治理网络谣言的认知

关于大学生对治理网络谣言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45.3%的大学生认为要加强自己识别谣言的能力,让谣言止于智者;32.8%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应当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并且加大行政公开的力度;61.6%的大学生认为应当严厉处罚网络造谣者;在关于网络实名制的调查中55.3%的大学生认为可以采取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的方式,16.2%的学生认为不应该采取实名制,22.1%的学生认为可以采取实名制,另外有6.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

三、应对策略

(一)完善立法体系,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

目前,我国关于治理、打击网络谣言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刑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布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没有关于治理网络言论方面的专门法律。此外,《解释》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对“网络谣言“界定不清,法条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因此,要治理网络谣言应当完善关于网络谣言的立法以及完善现行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二)高校要加强学生教育、管理,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

高校应当建立校内网络谣言检测机制,对校内产生的网络谣言进行监测和引导,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此外高校还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责任心,和对网络谣言的甄别能力。使大学生能够自觉的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通过积极正确的教育、监管使校园远离网络谣言。

(三)政府應当加强信息公开、提高公信力

要提高政府的公信力,首先要加强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政府门户网站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政府网站建设的好,人民群众就能及时地了解政府工作动态,才能更加信任政府,从而消灭谣言产生的土壤;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还可以使政府网站第一时间出来辟谣,防止谣言的扩散。其次政府还要加强对网络服务运营商的监管,网络服务运营商是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要杜绝网络谣言必须加强对其监管,确保各网络运营商提供的信息准确真实。

(责任编辑:封丽萍)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微博
何以解忧?基于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睡眠健康公众叙事研究
微信公众平台传谣的民事侵权责任探析
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理性追责问题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微博的有效运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