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探索区域活动中幼儿探索性行为的研究

2016-06-07 15:35杨文祎
新课程·上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

杨文祎

摘 要:探索区域是孩子通过操作材料、认识事物、发现事物的特征。目前在幼儿园的探索区域活动中,教师所投放的材料是否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幼儿的探索性行为与活动内容、活动材料、教师引导有怎样的关系;幼儿的探索性行为发展水平如何等问题,值得教师关注与研究。据观察发现,目前探索区域中,教师投放的材料留给儿童自主探索的机会并不多;幼儿的探索行为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同一活动内容,不同的探索结果,易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探索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易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将问题隐含于材料中,多提供低结构活动材料以及教师适时引导等策略,有助于提高幼儿探索性行为的发生,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

关键词:探索区域;探索性行为;教育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科学领域提出目标:“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它的价值在于:使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使幼儿获得初步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目前幼儿园的探索区域中,教师预设的痕迹较为明显,留给儿童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多,探索的程度较浅,幼儿的探索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并不能很好地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通过在大班探索区域设置多个探索项目,观察幼儿的探索行为及这些行为具有哪些特点。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上海市宛南实验幼儿园,大二班探索区活动开展的情况。

(二)研究时间

2013年6月-2014年10月。

(三)研究方法

自然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

三、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提供的活动内容留给幼儿的探索机会不多

对大班探索区域活动内容和幼儿活动情况进行三周观察。共有11项内容,如下:磁铁可以吸什么、摩擦起电、电路大闯关、羽毛飞飞、FI赛道、装配电筒、神奇的吸管、水的沉浮、玩磁针、神奇的管道、配对开锁。

在上面提到的11个活动项目中,多数材料是高结构的,层次性不足,趣味性不够。如开锁、装配电筒、水的沉浮。教师提供的记录表,探索仅停留在表面。三周后,孩子对材料没有兴趣。可见,当前幼儿园探索区域教师提供的活动内容留给幼儿的探索机会不多。

(二)幼儿低水平探索行为多于高水平的探索行为

低水平的探索行为表现为,漫无目的地摆弄材料或者简单的摆弄材料,能关注事物间的简单关系,但探索还停留在表面。例如,装配电筒、配对开锁、电路大闯关。开始阶段,孩子们尝试根据图纸的提示进行拼装,操作存在目的,且注意力集中。几天后完成拼装,对材料失去新鲜感,以摆弄材料为主,失去挑战性。

高水平的探索性行为表现为:有目的地操作材料,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积极探索的过程,即在动手的同时有一个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不断关注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高水平的探索性行为需要经历,猜测行为结果→发现矛盾→反复实验→产生新问题→解决问题。如:神奇的吸管。在材料的提供上,有不同粗细的吸管、三角形、圆形、星形的自制泡泡器。“咦,怎么吹出来的泡泡不是三角形的?”当实验的结果和孩子的预期结果不同,便对实验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反复尝试最终得到结论:任何形状的泡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综上所述,教师提供的11个探索活动项目中,幼儿较低水平的探索性行为占64%,较高水平的探索性行为占36%。因此发现,该组幼儿探索性行为在较低水平,探索性行为还停留在表面,有待提高。

(三)同一活动内容,不同的探索结果,易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孩子的探索欲望就产生了。所以,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不同,孩子的探索机会就会更多。如:神奇的管道。球从同一入口出发,滚落的出口却是不同的,这就给幼儿带来不断地猜测,同时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四)探索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易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据观察,幼儿探索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容易引起幼儿对材料的关注,易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如,神奇的管道、指南针。

四、建议

(一)多提供低结构活动材料,顺应幼儿“尝试错误”的探索规律

观察发现,幼儿进行探索活动时直接操作先于仔细观察,以尝试错误法为主。面对同类型的不同材料,多数幼儿会将材料视为新类型,重新探索,最后找到最适合的答案。这是幼儿时期孩子的年龄特点之一,多提供低结构的材料,“低结构”材料是一些无规定玩法、无具体形象特征的材料,能顺应幼儿的探索规律,提供给幼儿“尝试错误”的机会。

(二)将问题隐含于材料中,鼓励幼儿在操作中关注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该具有层次性、目的性、多样性、趣味性,并在活动开展中不断进行调整。活动材料的单一性是导致幼儿活动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然后随着孩子游戏水平的发展,将问题隐含在材料中,鼓励幼儿在操作中感受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现象,并进而关注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三)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引发幼儿产生新的探索行为

1.教师要观察幼儿需求,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适宜的活动内容

通过观察幼儿接触所投放材料的频率和活动方式,来了解所投放材料的数量和难易程度。观察幼儿的兴趣、观察幼儿活动参与情况、关注幼儿争执的起因。如空间的狭小、材料的不充分、规则的隐性控制又不强等。作为老师,若是客观环境造成,则首先要对环境进行改造,若其他原因引发,老师要与幼儿一起分析、协商解决,提供真正探索的乐园。

2.教师以玩伴的身份介入活动过程,引发幼儿产生新的探索行为

相信孩子,他们是一群能干和富有创造力的小主人。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关注他们的活动,了解他们当前已有的经验,是否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如:摩擦起电中进一步追问:你知道怎么能够吸起更多的纸屑吗?需要哪些材料呢?在幼儿原有知识经验上进行引导,引发新的讨论和探索行为。

3.教师通过言行鼓励,支持幼儿的主动探索

探索性区域活动氛围宽松,形式多样,幼儿可自由选择玩什么和怎么玩,尊重幼儿的意愿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摩擦起电,进行新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哪种材料的静电最强,幼儿可以通过不断实验,了解化纤类的材料静电最强这一科学事实。

(四)探索区域的创设跟随主题活动的热点话题,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孩子的探索是从兴趣出发的,幼儿的热点话题常常是孩子当前探索的对象。如:大班主题“我们的城市”围绕“车”进行探索。可见,探索区域内容的选择可以伴随着主题活动中的热点话题进行设置,并与主题活动内容相辅相成,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五)幼儿的探索活动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幼儿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即在动手的同时有一个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学习的经验可以延续到生活中,为生活服务。如:检验铁制品的方法可以用吸铁石、在家用钥匙开锁、秋冬季节怎样防止衣服上的静电等。孩子在真实情境中产生新的探索兴趣,探索性行为在生活中进一步展开。

五、讨论

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同伴间的交流、教师的指导都是影响探索儿童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为教师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与之进行调整,可观察是否对幼儿自主探索得到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君.区角:儿童智慧的天地[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政治信仰及教育策略研究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品德教育的策略探析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