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学的“裸读”“深读”与“联读”

2016-06-12 18:14金戈
关键词:朱自清父爱背影

金戈

教学须依据课程标准,把握不同阶段的学情,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目标,有效整合教学资源,并选择、整合、重构教学内容。基于这样的理念,笔者认为,《背影》这一散文的教学可以有“裸读”“深读”和“联读”等方式。

所谓“裸读”,是指阅读教学从言语形式入手去发现作品的内涵。具体而言,“裸读”首先要抓住文体特征,整合相应的知识,抓住作品的核心价值,抓住不同文体的阅读规律:小说重在理解人,散文要抓住情,现代诗找感觉,古诗词重韵味。其次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言语特质入手,对文学作品进行感知、体验、理解,最终真正读出不同文体文学作品的“真滋味”。

所谓“深读”,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文本的矛盾点,即在看似统一的地方发现矛盾,在看似完整的地方找到缝隙。发现矛盾,找到缝隙,也就有了具体的问题,就可以进行具体分析了。“深读”,在问题的不断提出与解决中进行,在情感的错位与复位中进行。这样,问题链与情感链就是深读的轨迹。

所谓“联读”,指的是基于课文教学展开的群文阅读,笔者称之为“l+X”联读。“1”既指教材内的一篇课文,也指这篇课文的一个典型特征(或称之为“议题”,这个议题可以是主题,可以是内容,可以是文体特点、言语特点与写作特点,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某个观点等)。“X”是指与这个议题相匹配的一篇或一组文章,可以是单元内的,也可以是单元外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

在一次与杭州市西湖区骨干教师的交流活动中,我校张蕾与丁乐慢两位老师同课异构上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张老师的教学对象是7年级学生,丁老师的教学对象是8年级学生;张老师选择了“裸读”,丁老师选择了“深读”。以下,笔者试结合这两节课的教学,对“裸读”“深读”“联读”的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阐述。

一、“裸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对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显然,这样的要求重在积累、感受。所以,小学阶段的《背影》教学目标可以是:

1.能在情境中积累和运用词语。

2.通过品味重点词语,感受父亲的艰难及其对儿子的爱。

7年级的教学目标当然要在此基础上加以深化,但7年级处于小学与初中的衔接阶段,跨度不宜太大,所以教学可从言语方式入手,进行“裸读”。基于这样的思考,张老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能在情境中积累和运用词语,感受当时处境的艰难。

2.从父亲的话语方式入手,“裸读”文本,体会父亲的艰难以及儿子对父爱的理解。

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张老师从话语方式入手进行了教学,以下是其教学的一个片段:

师 读读父亲与“我”的对话。

生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师 读出了什么?

生 希望父亲早点忙完。

生 希望最后给儿子再捎点什么。

师 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 父亲舍不得,想多留一会儿。

生 “不要走动”,是担心孩子走丢了。

师 “我”都二十岁了呀!

生 父亲怀揣着一种爱,用关怀的语气来说,在父母眼中“我”依然是孩子。

生 大人总是对孩子放心不下的。

师 我们的父母也是一样。这话背后隐藏的是什么?

生 一种嘱托。

师 平静的话语中隐含着情感。再找找父亲的话。

生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师 总觉得父亲有很多话没有说出来。补白一下。

生 我不着急,我去会更好的。

生 他们只看钱不看人。

生 我要送送孩子,因为以后很少见面了;送他的不是亲人,不安全。

生 父亲心里有很多顾虑,放心不下。

生 认为儿子心里会有失落的。

师 有千千万万的内涵,表现出的只有几个字,言有尽意无穷,再找找。

生 父亲尽管难过,但一想到儿子,赶紧安慰他。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师 家里都这样了,为什么还有“好”呢?

生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是不想让儿子太难过。

师 这是对儿子的宽慰。

生 将好的对儿子说,不好的留给自己。

[教师用PPT呈现父亲的五句话]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师 这些话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 很朴实。

师 为什么这样感人?

生 这样更加真实,加入很多修辞,会觉得假。

师 话很真,情也很真。

生 对儿子很爱,牵挂他,安慰他,给他希望。

师 透过这些朴素的文字,我们看到了背后的东西。

[教师用PPT呈现补充了部分内容的五句话]

●父亲说:“事已如此,(我和你都)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他只说:“(我的事)不要紧,(你的事)他们去不好!”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过一会说:“我走了,(你)到那边来信!”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我走了)(你)进去吧,里边没人。”

师 加上这些内容后再读,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生 父亲先想到孩子,后想到自己。

师 关系不对等。“你……我……”“你……我……”,这样的话你熟悉不熟悉?父亲更看重孩子,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流露出对孩子的爱。

生 朴素简短的语言,表达父亲对“我”的关心与在意,还有希望。

生 是最朴实的爱。

生 回忆这件事,爱是很真实的,彼此情感很真实。

生 朴实的人,朴实的爱。

二、“深读”

《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显然,这样的要求重在体验、理解。此外,《背影》打动我们的不仅是父爱,还有儿子理解父亲的心理过程。据此,丁老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通过对语句的品析,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2.引导学生“深读”文本,在情感的不断错位与对位中,体会作者对父爱的理解过程。

对8年级学生而言,深度解读《背影》中曲折的情感是很有必要的。《背影》故事很简单,但情感的曲线悠长,需要好好捋一捋。丁老师在教学中抓住情感的“错位”与“对位”,让学生明白:在不断的情感“错位”与“对位”中,儿子真正理解了父亲。以下是丁老师课堂教学的片段:

(一)情感错位

师 送别时父亲如此周全,作者心里肯定有满满的幸福感吧。

生 作者写道:“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由此可见,作者认为父亲考虑太多,太老套了,父亲将“我”看作没有见过世面的孩子,有点烦人。

生 父亲如此细致,却有点迂。

生 作者对父亲不耐烦。父亲的言行举止与“我”不一样。

[教师请学生读相关语句;学生能读出不耐烦的语气]

(二)情感对位

师 作者如此不领情,但是看到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时,却流泪了,这是为什么?

生 作者被父亲不善于表达的爱、艰难的举动而感动。

师 从哪些举动可看出父亲的艰难?

生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这比较危险!

师 父亲忘情投入,忘记了危险。

生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月台较高,父亲年迈了,显得很吃力。

师 爱让人做出勇敢的举动。

生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看的人都能感受到父亲的努力与急切。

师 真情可以打动人。

师 父亲的种种努力,儿子感受到了。此外,看着父亲的穿着,作者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 父亲的衣服颜色黯淡,这显出了家境的惨淡。

师 所以这是细致中的爱、艰难中的爱,作者感动于细致真实的父爱,感动于艰难时候的父爱,那份不理解被父爱融化了。

(三)情感再错位

师 既然感动,既然不舍,接下来的时日,父子关系应该是蛮不错了吧?

生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从中可见,两人不能相见,只能书信往来,维持着彼此的记忆,父亲只想着“我”的好。

师 可是作者又说“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事实上,他们此后还产生过矛盾。

[教师用PPT呈现关坤英《朱自清评传》中讲到的事情:朱自清任扬州八中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

(四)情感再对位

师 曾被父亲这么刻薄过,到写《背影》的时候,作者的态度如何?

生 彼时与父亲有这么多矛盾,到写《背影》时完全被父亲感动,忘记了他的刻薄。

师 请找出关键的一两句话。

生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里的“聪明”带有嘲讽的意思,父亲真心细致对待他,他却认为不符合年轻人的想法,这是对父亲的愧疚。

师 朗读一下。想想应该读出什么味道?

生 (朗读并自评)是自责与愧疚!

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生 时间久了,作者静下心来想,父亲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从父亲的角度想问题,渐渐体谅了父亲。

生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父亲是一个失败者,他的心里有一种伤心与愤怒。

师 父亲是一个失败者,“我”对父亲有没有理解?

生 “自然”一词体现了对父亲的理解。

师 还有什么原因,促成“我”对父亲的理解。

生 父亲来信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是辛酸的话语,父亲的凄凉让“我”谅解了父亲。

师 这是报平安的信吗?

生 这是对家人诉说苦衷,对自己感到悲哀,想回到关系没有破裂的状态。

师 诉苦中传达了什么?

生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写一次,少一次,珍惜不多的时日,愿意修复情感。

生 语气很平淡,情感很深,以前的裂痕让时间去修补,希望回到融洽的父子关系中,因为彼此是亲人。

生 对于矛盾只字不提,最后的心愿是一起走到最后。

生 他远大的志向没有了,只想坐下来,好好聚。

生 只想与儿子好好聚,让所有的不愉快全部忘记,留下彼此的爱。

师 作者读懂了父亲的心声了吗?

[教师用PPT呈现朱自清的散文《儿女》]

生 他体会到了为父的苦衷,更加体谅他的父亲了。

生 他批评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勉强,做父亲更是不成。——认为自己做父亲不如父亲做得好。

[教师用PPT呈现朱自清弟弟朱国华的《朱自清与〈背影〉》]

师 (音乐想起,PPT缓缓呈现)一篇《背影》,是一个儿子站在父亲的角度去理解父亲,理解了父亲的不易;是儿子忘记与谅解父亲的不好,回味和感动于他的好,这是朱自清理解父亲的方式!写下《背影》,这是朱自清理解父亲的方式,更是朱自清与父亲拥抱的方式!

三、“联读”

两位老师的教学定位,基本是恰当的,小学重在感受,初中重在理解。如果要向高中作一延伸,我们还可以结合课标对高中阶段阅读教学的要求进行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显然,这一要求重在阐发、评价和质疑。如果在高中教学《背影》,可作这样的“联读”:

1.了解“五四”时期的“文化弑父”现象,理解《背影》的反正、和解意味。

2.就《背影》中的父爱与西方散文中的父爱展开“联读”,进行批判性解读。

“联读”指向文本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深化认识,丰富知识,产生新知。如果说“裸读”是从言语形式入手,纵向深读,那么“联读”就是内在连接文本,横向广读。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朱自清父爱背影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父爱
两个背影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背影
背影
父爱如山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