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阅读的盲点转变成焦点

2016-06-12 18:15张莹
关键词:盲点海明威作家

张莹

对很多高中学生来说,欣赏小说往往止于看情节是否有吸引力、对主题是否理解。《桥边的老人》这样的小说,情节很难说有很强的吸引力,反战的主题也可谓一目了然。学生往往看一遍,就觉得已无可读之处了。如何让学生在“没有问题”的状态下发现问题,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很多“没有看懂”的东西,这应该是语文课最重要的任务。

在《桥边的老人》这篇小说中,作家通过他的描写,在读者心里建立起了一个孱弱、无助的老人形象,从而激发起读者的同情心。曹文轩在《外国小说欣赏》的前言中说:“关键不在道理的深浅,而在于讲述这些道理的方式。”这篇小说的阅读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信息筛选、归纳老人形象上,而要思考作者是如何表达的。笔者以为,抓住学生易忽略的地方提出问题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精妙之处。

一、顺序的微妙

【设问】小说起笔是如何凸显老人形象的?

学生能够发现的写法是画面中动静的反差,但是会忽略作家在顺序上的有意安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段,如果让我们来写,大概会从哪句话开始着笔?”通常情况下,写作者会习惯性地在场景或环境的描写之后,再推出人物。但是,海明威没有这么做。这样的引导能使学生很快意识到:“作家在开篇时,有意将老人置于首位,采用聚焦之后扩大到全景再聚焦的方式。这样,老人的形象得以强调与突出。这种方式与电影的镜头语言有相似之处,能够最大限度地突出人物形象,给读者造成视觉与心理上的冲击,这是作家写作技巧纯熟的显现。”

二、取舍的匠心

【设问】在外貌描写中,作者写了什么而没写什么?

人物的外貌包括相貌、衣着等等。但在小说中,作家并没有对老人的长相作任何描写,也就是说,长相在老人的形象刻画中并不重要。作家有意略过长相,使得老人“满是尘土”的外部特征得到了更有效的突出。

海明威对老人的相貌描写惜墨如金,却一再强调老人戴着的“钢丝边眼镜”,这副眼镜难道是随便设置的吗?当然不是。它不仅帮助我们在脑海中虚构出老人的形象——斯文而孱弱,而且也暗示着老人并不是一个以体力劳动为生的人——“照顾动物”不可能是他的职业。由此可以推想,动物仅仅是老人生活的陪伴和寄托。这种精简而有效的描写,是海明威“冰山理论”最好的诠释。

就像《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的两段肖像描写,众人眼中所见与宝玉眼中所见,侧重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不仅要看写了什么,也要看没写什么。写好一篇文章需要懂得取舍,文本解读时会去注意作家的这种取舍,才能体会作家艺术表现的匠心。

三、重心的分量

【设问】语言描写的重心始终围绕着动物,是为了表现老人的善良吗?

课后思考题中有这样一段话:“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这固然没错,但这是小说描写的目的吗?小说这么写是为了表现老人的善良吗?显然不是。

一个76岁的老人,与一群动物为伴,孤独而平静地生活。但是战争的爆发,将老人与动物一起相依为命的生活彻底打碎。老人不断重复的对动物的忧虑,让我们能感受到,动物对他来说是这个世界唯一的温暖和牵挂,他的要求很低很低,“只是在照看动物”,可是现在,连这么一点仅有的要求也被剥夺了。“只是”二字所饱含的无奈的控诉,也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解读出来。

因此,对动物的忧虑,表现的与其说是人性的光辉,不如说是战争对人性最有价值的光辉的毁灭。

四、反常的意义

【设问】对话中为什么会出现“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政治跟我不相干”这样突兀的问答?

学生不难发现,在“我”和老人围绕着动物展开的对话中,这段关于政治态度的对话是显得非常奇怪的。“我”问得突兀,老人也答非所问。这一笔很反常,而反常处恰恰是最耐人寻味的。

学生只要结合上下文就会发现,“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很随意的,“我”问的不是老人关心的,而老人回答的也不是“我”想听的。老人的注意力始终在动物身上,而“我”的注意力在哪儿呢?那些穿插在对话中间的关于“我”观察周围环境的描写,此时就会浮现出它的功能:“我”自始至终心不在焉,老人只是“我”在密切关注战争动态的过程中,捎带关心的人物。

作者用这些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我”根本无暇关注老人的命运。作为一个侦察兵,“我”有任务在身,无法帮助这个老人摆脱困境,只能将对老人的同情体现在对他“仅有的幸运”的祈祷中。“我”对老人的态度,让我们更加对老人无助的处境生出深深的同情,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 “我”、老人、无数逃难的人们,还有那些动物,在战争的残酷背景下,一切生命都变得脆弱无力。

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的那样:“语文教师,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因此,在原以为“没有问题”的文本中发现问题,将文本阅读的盲点转变成焦点,这样,有思考的学习行为才算是真正发生了。追求这种真实而有效的教学效果,才是语文教学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陈玉赛)

猜你喜欢
盲点海明威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海明威名言
抓安全“盲点” 防“乐极生悲”
海明威:《雨中的猫》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盲点
莫被亮点遮盲点
海明威的那些女人们
奔驰盲点辅助系统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