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数学课前预习

2016-06-12 12:38杨秀林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重点内容

杨秀林

摘要: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听课效率;可以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宗旨,提倡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热情,提高他们对数学本质和真缔的理解和领会。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40-01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听课效率;可以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但是对初中数学来说,预习的弊端完全盖过了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预习易造成一知半解或造成学生进入毫无悬念的课堂;基于时间成本计算,预习性价比太低;预习易造成教材重组后学生思维产生障碍;预习易造成学生的认知假象。

1.预习的功用

1.1预习改变了学生听课的被动性。一些学生上数学课时感到吃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听课太盲目,不能把握听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学生会逐步陷入学数学的困境,之后不得不彻底放弃,而成为学困生、甚至"双有生"。如果学生课前通过预习了解了知识点、明确了教学目标,上课时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预习中,学生会肯定地发现知识的盲点、盲区,从而激起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引起学习欲望,使自己的学习更明确、更主动积极,对疑难问题的思考也更积极、更深入。

1.2预习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找到重点、难点和疑点,上课时就可以带着问题、需要去探究。通过预习能够扫清旧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使听课变得容易、轻松和愉快。对预习中理解不深或不理解的问题,学生会集中精力听,能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动态性的发展,构建正确的知识网络。

1.3预习扭转了学生的记忆能力。预习后,学生对新课的内容有所了解,记笔记时就更有针对性,记关键点、疑难点、规律和方法,记教师补充的知识,笔记记得有条不紊,既避免了乱抓的现象,也避免了因忙于记笔记而影响听课的情况。

1.4是培养初中生学习独立性的需要。小学阶段的学习,在学校里,主要依赖老师的安排,老师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管;在家里,也大都是在家长的督促下完成学习任务的。小学生的学习还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自制能力,带有明显的依赖性和被动性,一旦离开教师和家长,往往会觉得茫然不知所措。进入初中以后,课业负担逐渐加重,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因此,自学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因此,从课前预习做起,逐渐摆脱依赖性、被动性,形成初中阶段相对独立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显得尤为重要。

2.课前预习的方法和步骤

针对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我认为课前预习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步骤:

2.1细心研读。上课前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细心阅读,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通过细心阅读,应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即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重点关键是什么等。预习时一般要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和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提高听课的效率。预习时如果发现有旧知识没掌握好,就要及时回头进行学习。例如:预习"整式的加减"这一小节,就涉及到有理数的加减运算、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法则等已学知识,如果学生对这些已学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这节教材内容完全可以自学完成,否则即使上课听讲认真,但由于某些已学知识(比如去括号法则)不掌握,那要完成整式的加减运算也是不可能的。

2.2突破重点。概念是数学的基石,突破重点,就是要对新课涉及到的新概念(包括定理、性质)要反复阅读、重点理解。学习概念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但要注重记概念,而且要重视对其背景的理解,对于每个定义、定理,在牢记其内容的基础上知道它是怎样得来的,又是运用到何处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运用它来解决问题。对预习中遇到的知识要点,或认为应该"注意"的地方要圈画出来。在书的空白处,批注预习时的体会、见解以及自己暂时不能理解的内容,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

2.3重视效果检查。目前的预习检查,往往站在预习的"零起点",老师"牵"着学生,把学案涉及的内容再逐一进行"拉网式"的检查,等于在课堂上"烫学生预习的剩饭"。学生感兴趣的是新奇事物,这样单调的重复,不仅学生"学"之无味,而且耗时低效,"预习成就高效课堂"也变成了一句空话。我认为,预习检查不应是预习的重复,也不仅仅是对预习知识点的巩固。检查内容应是源于学案而又高其一个层级的训练,应是将预习所获取的知识创造性地进行理解、运用、实践的过程,也是形成学生能力的过程。

3.课前预习须注意的问题

3.1时间问题。与小学生活相比,初中学生的功课压力增大,所以要善于利用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包括上课前短暂的五分钟、早晨上学途中、等车时间,甚至老师踏进教室后,还在点名的几分钟都可以用来预习。而且,因为时间极为有限,有时反而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2教师的指导作用。为了避免学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教师起初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作业可以以问答、填空的形式,也可以以简易的作业形式。作业设计要明确、要有可操作性。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预习问题、自己解答,以此达到巩固预习成果的目的。

3.3要循序渐进。对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不能要求过高,可以要求其先掌握新课程的大意,甚至可以先对部分内容进行预习。实践证明,即使如此,由于学生听课负担的减轻,也会不同程度地提高听课效率。随着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和预习方法的掌握,再逐渐深化、细化预习要求。

总之,提升初中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明确预习目标、加强预习指导、及时预习评价以及巩固预习成果.教师注重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能够最大程度促进课堂学习的深入开展,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提高教学效益.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重点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重点推荐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主要内容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做好课前预习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