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教学点滴

2016-06-12 13:18李晓燕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李晓燕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新课标高中地理改革中的实践,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91-01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在我们试验区实施多年了,这期间我们地理教师以务实的态度、紧跟课改的步伐,积极投身新课改,认真参与新课改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领会新课改精神,学习新课程标准,重塑新课程理念,把握新课程教材,探索新课程教学方法,在努力学习、积极尝试、勇于探索中不断提高。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们将会不断遇到新的困难和问题,这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新革命。

1.师生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而教师则是地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在组织整个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放下"师"的权威架子,要以学生学习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真正体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游戏、讨论、探究、实验、观察、调查、信息搜集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解释,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略,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寻求合理的答案。另一方面,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时间和空间,把获取的地理知识信息的渠道延伸到课外,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2.培养自学能力

"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获取真理的能力,让我选其一的话,那么我宁要获取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确实,如果有了获取真理的能力,那么自己就可以发现更多的真理。同样,如果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就能自己发现、了解、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不仅要传授某种知识,更要培养获得这种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终身受用,是其未来获取新知、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不竭源泉。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采用程序教学法,或者以自学为主的五步教学法,通过目标定向、个体自学、分组讨论、综合演绎、自测自得等,创造条件引导、训练学生自学,使学生养成自学习惯,看到自身蕴藏着的巨大的学习潜力,进而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3.训练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而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或"开放性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在地理教材中,可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素材比比皆是。例如,"地球如果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4小时吗";"地球如果直立绕日公转,地球上还有四季吗";"如何解决地球上的淡水危机";"如何使地球上的资源、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等。这些能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让学生自由思考、逾越常规,让学生想象猜测、异想天开,从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当然,对于创造性思维过程来说,仅有求异思维是不够的,浮想连翩之后,还要收敛,找出规律性的东西,选择最合理的思路,最有说服力的假设,所以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也是不可缺少的。

4.强调学生的交流合作,重视知识的深度探讨

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亲历探究过程,使得其探究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由于个体的差异,他们在同样的时间和学习资源条件下,探究的程度可能不一致,探究的结论也会有差别,所以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学生彼此的"合作与交流、探讨与争论",教师则负责充当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空间,千万不能浅尝辄止,否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获取的知识,不一定是教材中固有的现成结论,也不一定是教师讲就一定能讲到的东西,但肯定比较容易内化,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过程。在洋流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对问题深入的"交流与讨论",教师引导做有效的"归纳和整合",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如:

洋流的分布

中低纬形成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北逆南顺)大洋环流,也叫副热带环流(大洋西岸或大陆东岸为暖流,大洋东岸或大陆西岸为寒流)。

北半球中高纬海区形成气旋型(逆时针)大洋环流,也叫副极地环流(大洋西岸或大陆东岸为寒流,大洋东岸或大陆西岸为暖流)。

北印度洋形成季节性大洋环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南北半球西风带内形成强大的西风漂流(不同的是北半球的为暖流,而南半球则为世界最强大的寒流―――西风漂流)。

洋流的影响

对海水温度的影响:海水表面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高于同纬度寒流流经的海区,因而海水表面等温线凸向高纬;寒流经过的海区,海水表面等温线凸向低纬。

对海水盐度的影响: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值要高于同纬度寒流流经的海区,因而等盐度线向盐度数值小的方向凸,寒流经过的海区,等盐度线向盐度数值大的方向凸。

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在寒暖流交汇处以及有上升流的海域,容易形成世界性大渔场,如日本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等。

5.对学生评价方式的转变

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知道怎么出题来评价学生,而且新课标地理教材的复习材料中体现了很多旧教材的知识体系,出现了讲新课标地理教材,用旧地理体系题评价学生的情况。

其实,新教材的特点要求教师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体现课程标准的学习框架和步骤,不以现有的教科书为素材,选择能培养学生能力的素材来命题。在题目的设计上可以创新,加之高考的趋势是各省自主命题,有可能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联系更加紧密。所以,只要我们在命题时能把握"度"的问题,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在试卷中出现既让学生增长见识又培养能力的题目,是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的。

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工作刚刚开始,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努力改变传统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作法,重视对学生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地观"等现代观念的教育;注重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能力、运用地理原理、技能解决人地关系中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实践活动,将我们的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们就要积极探索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知问题、解决问题,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成为各个领域中具有开拓精神,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人才。

猜你喜欢
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分析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