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2016-06-12 14:05范金花
读与写·下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课程

范金花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51-02

教育在新的世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各国在积极地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逐渐体认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要对教师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教师要把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把信息技术更加有效地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还要凭借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师教育观念和手段的变革。

1.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专业。就专业的六个基准:专业知能、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道德、专业发展、专业自主而言,教师已经基本具备了专业的要求和特征,并越来越专业化。依上述六个基准作为衡量的尺度,比较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可以发现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1.1知识结构比例失调,从教能力显得不足。就当今世界各国教师教育而言,在课程与实际做法上,其专业知能一般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专业知识(学生毕业后讲授的专门课程)、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材教法、见习实习等)三大类。但各国在教育专业知能的具体内容上,即三大类知识的课时、学分比例如何分配上差异很大。由于我国现行高师本科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片面强调各核心专业学科知识的、忽视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师学生发展的需要现象,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现行教师的从师专业技能、教学基本功类课程与实践等准备不足,这需要从课程设置观需要尽快更新和不断完善。

1.2专业道德危机潜伏,师德建设仍需加强。从专业道德看,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根据有关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2)教师用带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仍然比较常见,体罚学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3)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4)个别教师的拜金、乱发泄等不良行为损害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1.3教师学历明显偏低,专业训练亟待强化。教师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基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外教师教育伴随着新的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改革,在培养目标与规格上强化了高标准化的特点。国外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大都已经提升到大学教育阶段,有的由师范院校实施封闭式培养,有的由一般大学实施开放式培育,有的由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共同实施混合式培养。同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中师、师专学历,甚至代课教师仍然普遍存在,显然,这一状况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新形势的需要。

2.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

2.1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信息技术环境中,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观念层面的现代化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内核,如果不更新观念,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我们应该通过学习教师现代化教育理论,使大家明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现代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

教育的信息化必将引发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哲学理念,认识到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保障"学习权"即保障基本人权。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每个学生各得其所,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把世界引进教室,使课堂成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使学生与现实零距离接触;把信息化为知识,把知识化为智慧,使有限的课时得到最大的收益。

2.2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连接,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并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跨越式变革。这种变革给传统的学科教与学带来了深刻变化。

在学校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影响教师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专家引领,教师职前教育;教师校本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同行间交流合作等。

2.3完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制度。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理解和实施,就无法保证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的实现。总结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人们发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个教师尽快适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工作。

2.4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精神,增强专业修养、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观察他人教学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树立终身学习和与学生共同发展的观念,只有这样才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实践与文化的统一。

信息化教育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学习、不断实践、展望未来,为实现学校教育现代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2]谢安邦:《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教师教育研究(2004-5)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专业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