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作业布置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

2016-06-12 12:08倪娜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倪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273-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运用和实践能力,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的文化功能,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结合必能相得益彰。作为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作业布置,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真正成为检验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反馈学生思维发展现状的重要手段呢?

一、优化作业设计内容

学生对作业厌烦的往往是作业内容简单机械,不需要学生动脑思考,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懒惰思维模式,对学习失去积极性,极大地阻碍了创新思维。因此,设计作业内容时,从字、词、句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入手,长期积累中慢慢理解祖国的文字。例如,按功能把字、词、句的作业集中到一个本子上,字词两遍,句子训练按照不同类型,每天训练一两种。学生基础作业量减轻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完成更感兴趣的作业。建立积累本,摘抄好词佳句,古诗成语,名家名篇,在积累中获取语言材料。指导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在练笔本上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读书心得、仿写续写等,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统一,学生在有梯度的作业中,一步一个脚印,既学会了熟练地使用语言,又学会了阅读与表达,更成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必备条件。

二、多元化的作业形式

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综合体,更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作业形式新颖多元化能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善于在作业活动中捕捉时机,设计多元化的作业形式,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统一,让作业更有吸引力,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学校所规定的作业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感知性作业。感知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眼、耳、鼻、口、手感知生活的丰富多彩,获得独特的见解。如学习了《秋天的雨》后,在下雨天布置学生观察秋雨的颜色、形状,用手触摸,用嘴尝尝,感受秋雨带给人和自然地变化。学习了《咏柳》,布置学生走进田野,观察柳树的姿态以及与其他树在万物复苏时的不同。这样的感知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感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热情。学生根据感知内容写成《秋雨的秘密》、《从柳树想到的》等习作,感染性强,情真意切,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切实锻炼思维,增长智能。

2、单元主题作业。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方式基本按照专题分组编写,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更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布置主题性作业。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为“我爱读书”,围绕这一专题,教师可设计操作性强的多种形式作业供学生选择。如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的读书体会,并做好记录;了解图书的分类;向同学推荐一本有价值的书。学生可任选其一,准备好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学生在作业过程中锻炼自己搜集整理能力,在交流展示中口语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并在交流展示的基础上开展“开卷有益,开卷未必有益”的辩论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得到发展,语言积淀不断深厚。

3、阅读性作业。课内外阅读相结合,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书籍,既增加阅读信息量,扩大视野,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可以推荐阅读《城南旧事》;学了《草船借箭》,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了《舟过安仁》,推荐读杨万里的诗。通过广泛阅读,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得到升华。

4、批注式作业。批注,是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注解,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教师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如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利用字典弄清字音词义,写在空白处。边读边思考,旁批出自己的感受体会,自己的疑问,语言的特点,文章的脉络中心情感等。批注式作业,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他们的阅读个性,让读书成为一种乐趣。学生学会思考,张扬个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内容丰富,多元化的语文作业中,贯穿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生必定如一棵棵努力向上生长的树,各自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点,长成棵棵参天大树。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人文绍兴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人文社科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