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问题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归因

2016-06-12 10:05姜长安王爱红霍巧利
读写算·教研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认知能力自我意识问题学生

姜长安+王爱红+霍巧利

摘 要:教育学者杨东平说:“义务教育是为全体儿童提供一种养成国民素质的,是由国家立法予以保证,主要由政府举办,强迫性、免费的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使优秀学生的品德和心智全面得到提升,也要使各类“问题学生”得到转化和进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人的心理决定行为,行为是心理的体现。只有从心理上改变一个人的错误观点,才能彻底根除他的不良行为。所以,我们认为要根除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就必须从心理学入手。

关键词:问题学生;自控能力;认知能力;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40-01

通常对“问题学生”的界定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首要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从小的方面说,直接关系到一个班集体、一所学校工作的好坏,关系到良好班风、校风的建设;从大的方面说,关系着一个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安定。

“问题学生”并非永远都是“问题学生”,他们有着巨大的可塑性,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失学率大大增长,而这其中有绝大部分为“问题学生”,这些学生很可能流落社会,危害社会,我们工读学校就是专门收纳、教育转化这类学生的专门学校,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受教育的权力,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了给社会带来更多安定的因素,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研究显得就极其必要与重要。

很多人对工读学校有偏见,人们容易把它与少管所和监狱联系起来,总认为工读教育是惩罚性的教育,其实不然,工读学校是基础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以矫治问题学生为特色的教育基地,工读学校肩负着教育和教学的双重任务,可以说责任重大,在社会负面舆论和重大教育责任的双重压力下,工读教育工作者可以从心理分析入手,对工读学生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教育。

由于工读学校学生的特殊性,所以在进校之后,都会为学生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来我校之前的情况、来我校的原因及其家庭情况等,所以我们通过查阅档案和班主任谈话的方式,就可以掌握学生的所有情况。通过对七、八、九三个年级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学校的“问题学生”来自于洛阳市市区、县区和乡镇。而且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学生的自理能力和自律性较差。他们的父母在固定单位上班的不多,部分父母个体经营,还有部分家长打零工。父母整天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子女接触的时间少,交流不多。对子女的教育更少。所以好多学生表现为:语言低级、粗俗, 礼貌缺失;满口土语、俗语;行为蛮横、粗野;遇事缺乏思考、喜欢动手动脚、甚至拳打脚踢;不尊敬老师;同时撒谎、不诚实、欺负弱小现象也时有发生。从父母的文化程度可以看出:父母的文化水平相应都比较低。虽然他们都比较关心自己子女情况,但仅仅是问一下子女,很少主动与学校的老师联系。当然他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更大的发展。“问题学生”大多自卑、缺乏自信心,自卑导致他们特别介意别人的说话,不经意的一句话往往变成了挖苦、讽刺。从而导致打架、斗殴。在学习方面,“问题学生”在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不稳定,而且由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在教育的管理体制、教科书的选择使用、教师的教学方法等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势必造成他们在知识的衔接、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与人的相处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缺失。一部分“问题学生”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主科上新旧知识断档情况非常严重,以上种种导致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

为了更好的掌握学生情况,我们指定了专门的调查问卷,从调查数据来看,“问题学生”上网成瘾或者沉迷的人数已经占了60%~70%,他们上网的目的就是娱乐,包括游戏,电影音乐,网络聊天等等,从而来麻痹自己。我认为可以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主观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首先是自控能力欠缺,求知欲旺盛,他们对于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更能吸引他们的目光。他们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抱着试一试、看一看的心理接触网络。但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为逊色,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网住。

其次,认知能力有限,中国青少年从小接受的是正面教育,在涉及国家命运和民族利益的大是大非问题上,他们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虚拟网络毕竟充斥着大量“垃圾信息”和“虚假资讯”。对于身处社会边缘、分辨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面对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极易受其诱惑。

最后,是自我意识强烈,中学时期是人生中自我意识和叛逆心理最强烈的时期,

中学生急于摆脱学校、教师、家庭的管制,丢开书本,追求独立个性和成人化倾向,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

客观上:从对学生的档案了解中可以看出,“问题学生”的背后基本上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这些家庭在不同程度上出现问题。要么是离异家庭,要么是家长过于忙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要么是家长文化程度低,不懂得教育孩子,不会与孩子沟通,孩子因此产生严重的自卑或者自负心理,就把在生活中得不到的关爱去网络中寻找,或者把自己的郁闷与不满情绪在网络上派遣。所以说,网络就成了这些孩子们的精神寄托,他们痴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我想他们的网络成瘾问题就不攻自破了。

问题学生的群体依然很大,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也在新形势的发展下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要抱着满腔热忱,善于观察琢磨学生心理,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让问题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的转化。

参考文献:

[1] 吴慧燕.浅析青少年学生的网络成瘾症[J].

[2] 薛云珍,卢莉.网络成瘾的形成、表现及机制的探讨[J].

[3] 黄 答.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J].

[4] 王澄华.网络人际互动特质与依附形态对网络成瘾的影响[D].

[5] 崔丽娟.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界定、特性与预防研究[D].

[6] 冯小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心理学分析[J].

猜你喜欢
认知能力自我意识问题学生
无人驾驶车辆认知能力测试方法
我国大学生健康认知能力培养思路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发挥体游的寓教于乐的作用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新课程视野下高中政治有效教学探析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