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16-06-12 17:16黄碧玲
考试周刊 2016年38期
关键词:渗透方法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黄碧玲

摘 要: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是民族的魂。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领略到本国文化的历史,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点多样渗透传统文化,是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渗透方法

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它是以儒道互补为内核,有道家、佛教等文化形态,还包括古典诗文、民族戏剧、忠孝观念、习俗、对联等。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然而,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形。

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一)教师忽略学生的情感熏陶。

在高考浪潮的推动下,绝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过于突出工具性,盲目追求教学效果[1]。仅仅教授给学生一些基础知识,并没有重视且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篇章传统思想感情进行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很难领悟到文本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学生漠视传统文化的学习。

学生在应试教育下过于追求成绩,对文本中讲解一类的教学辅助工具书有严重的依赖情结。奉行高考“考什么,我就学什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一无所知,还不屑一顾,甚至漠视或鄙视传统文化。

二、适时适点多样渗透,传承文化精神

中学语文教材展示了多元的、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强调工具性,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文章文学底蕴、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观念,深刻挖掘教材中每一篇作品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

(一)巧妙导入,渗透文化经典。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导入,渗透文化经典,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陈情表》,我就用忠孝观念进行导入。我首先在PPT里展示:“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2]然后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子夏说了几种关系。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君臣、父子、夫妇、长幼(兄长)朋友五大关系。在表扬的同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五伦”,并且告诉学生,在人伦大纲里最重要的是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也就是说对国君要“忠”,对父母要“孝”,导入本课。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巧妙地向学生传递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关注细节,渗透文化体验。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曾说:“当一切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加工,这时再前进一步,唯有细节组成作品的价值。”[3]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能面面俱到,而应于“细微处见精神”,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读出隐含在文本深处的文化内涵。

如教授《窦娥冤》时就有同学发现了两个可疑之处:首先是梼杌口口声声说自己是贪官,可篇章却没有文句体现他的贪官;其次是窦娥这个人物,她善良、孝顺、忠贞,几尽完美,可她在被杀头前发出的“亢旱三年”的誓愿却直接危及到百姓的生活,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光看文章的内容肯定不得其解。我便带领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元代历史,让学生画出有关梼杌的语言、动作等,学生很快就能发现梼杌对窦娥实行的是严刑逼供。尽管窦娥一再强调要他“明如镜,清如水”,可他还是不由分说地判窦娥死罪,可见他是一个昏官。学生肯定还有疑问:窦娥的婆婆可是靠收高利贷生活的呀?这时我就适时介绍元代的等级排序知识: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窦娥和其婆婆排名倒数第三,是社会的底层。此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作者把梼杌塑造成贪官的形象,目的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元代统治者。

如此善良孝顺的窦娥临刑前的“亢旱三年”的誓愿势必会让百姓妻离子散,民不聊生。这是窦娥不愿看到的,当然作者也不希望如此,可这又是为什么呢?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我引导学生回到“滚绣球”这一折对天地的痛斥指责,有的学生马上反应过来:原来窦娥如此做法,恰恰是希望天地能够知道她的心声。我再补充说这是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叫做天人感应,是西汉时董仲舒的神秘主义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天和人能够互相感应。人如果违背了天意,就必会遭天谴;如果政通人和,则天会降祥瑞。作为传统的文人,关汉卿无疑也受到了他的影响。讲到这里学生就能马上明白:作者是借“天人感应”的思想惩戒元代统治者。这恰恰是作者“铜豌豆”似的真性情写造。

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关注细节,透过文本挖掘潜在的内涵,学生在阅读、理解、探究、感悟文化美的同时,也获得了有意义的生命体验。

(三)拓展延伸,培养文化认知。

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渗透,还要延伸到课外学习中[4]。教师应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如教学《归去来兮辞·并序》时,我让学生回顾《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文章,结合陶渊明的生平和经历,引导学生归纳出陶渊明人生的三大志向:读书,饮酒,写文章。古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是为了做官。古人为什么要做官?此时我趁机把儒家思想的内涵展示给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并且告诉学生求仕和隐逸都是儒家思想的要求。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想有关儒家思想的篇章,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歌颂周瑜的丰功伟业,感慨自己功业未成;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美丽的仙境,感慨古来万事东流水等。这样,让课外知识的渗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学生不再觉得作品不可捉摸,作者思想不可理解。

(四)多样渗透,传承民族精神。

喜欢活动,乐于表现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如果能够把各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就必然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文化品位,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如: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事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展示收集的成果,讲述端午节的来历等。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回顾跟传统节日有关的篇章,如《清明》、《登高》等,引导学生诵读,指导学生进行有关传统节日的写作,以此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追求真理、奋发学习的精神,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课堂教学的渗透方式还有很多,像经典诵读、课本剧表演、书法比赛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积累素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和文化底蕴熏陶。语文教师理应成为文化传承的自觉者,努力让中学语文教学实现从工具性向人文性的正确转向,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

参考文献:

[1]葛宇虹.文言文教学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7.

[2]黄喜彬.学而篇第一[M].国学经典论语(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8.

[3]巴尔扎克.私人生活场[J].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223.

[4]刘冰清、曹永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1):45.

猜你喜欢
渗透方法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