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on的合法化语码理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
——基于实践取向的认识论角度

2016-06-13 06:1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苗 宁

(1.长春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2.北京师范大学 外文学院,北京 100875)



Maton的合法化语码理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渊源
——基于实践取向的认识论角度

苗宁1,2

(1.长春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32;2.北京师范大学 外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Karl Maton建立的合法化语码在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包括:知识与外部关系及知识内部关系的结合,即重视知识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关注知者结构,建立新型知识—知者结构框架,即关注知识实践者的能动性和实践性。追溯这些发展和创新,都可以在马克思的认识论中找到哲学渊源。从本质上说,合法化语码理论与马克思实践取向的认识论是一脉相承的。

[关键词]合法化语码理论;哲学渊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取向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社会学家Karl Maton长期关注和研究教育领域中知识的建构、传播和学习。他发现,在教育领域中知识的理论系统和教学实践都存在着较严重的缺陷。在理论方面,现有的知识理论缺乏系统性,没有触及知识结构的深层指导原则,在知识的教学实践上人们也没有认识到知者(knower)这个因素对于教育的关键作用[1]。针对上述问题,Maton以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建构了“合法化语码理论”(Legitimation Code Theory,LCT)概念框架,以现实主义态度探究知识与知者关系以及知识深层指导原则的概念化等问题,建构关于知识结构和知者结构的知识。近十年LCT在澳大利亚、法国、南非、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被学者和研究人员广泛应用在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在我国,LCT的研究尚属介绍引进的起步阶段,在语言学领域对该理论的内涵细化和应用研究还没有真正开始[2-4]。本文认为对LCT的理论本体研究和哲学溯源都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理论的理解,对该理论的内涵发展和外延应用也将起到推动的作用。本文重点探究Maton合法化语码理论发展和创新中的哲学渊源——马克思实践取向的认识论,并根据分析和考证推断LCT从本质上说与马克思实践取向的认识论是一脉相承的。

一、理论简介

(一)合法化语码理论

LCT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法国社会学学家Pierrie Bourdieu[5]的场域(Field)理论和英国社会学家Basil Bernstein[6-7]的语码理论(Code Theory)和知识结构理论(Knowledge Structure Theory)。这里所谓的“合法化语码”①并不是指实现合法化的语言,而是指实现某种社会文化行为合法化的组织原则[2]。Bernstein[7]将话语分为“水平话语”(horizontal discourse)和“垂直话语”(vertical discourse),并把通过系统的教育来实现的“垂直话语”进一步分为“水平知识结构”(horizontal knowledge structure)和“等级知识结构”(hierarchical knowledge structure)两大类。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是最典型的水平知识结构,其特点是标准不统一、方法不系统,具有较弱的“知识语法”。自然科学知识是最典型的等级知识结构,其特点是连贯、明晰,并有系统原则,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整合性。Maton接受了Bernstein的知识结构理论的同时,认识到知识研究中还有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知者”(knower),这也是他提出建构知识—知者结构的主要动因。所谓知者,指的是已经获得或者正在获得某种场域知识的参与者[8]。按照Berstein划分的等级知识结构和水平知识结构,Maton[9]把知者结构也划分成等级知者结构(hierarchical knower structure)和水平知者结构(horizontal knower structure),并指出水平知者结构通常拥有等级知识结构,而等级知者结构通常拥有水平知识结构,见表1。

表1 作为知识—知者结构的两种文化

Maton提出LCT从语义性、自主性、紧密性、专门性和时间性的维度分析了知识结构和知者结构的深层组织原则,以及合法化手段与合法化语码之间的关系[3]。同时,Maton将Bourdie[10-11]的场域、习性和资本这三个概念引入LCT中,使之成为合法化语码背后重要的形成因素,服务于知识-知者结构和知者语码指导原则的概念化。其中,场域主要与知识语码相关,习性和资本主要与知者语码相关。Maton的上述理论探究了知识本身的系统结构,重点阐释了长期被社会学和教育学忽视的重要因素“知者结构”,对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描写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知者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了解LCT主要理论内容的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LCT是实践理论而非研究范式,是概念工具和分析方法而非“主义”,是社会学理论而非哲学理论。但在LCT的背后,有着哲学本体理论的支撑,其中之一就是以实践为取向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取向的认识论

在西方哲学中,“古代与近代的哲学家们有关知识论的研究主要从人的认识能力的角度进行,把有关认识的研究建立在人的感性和理性的基础上,从而产生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不同理论主张”[12]。当代西方知识论以寻求知识根据为主流,但仍然仅限在理性逻辑层面展开知识论研究,从本质上仍旧是一种理性知识论[13]。

马克思尽管未直接、专门、系统地提出和阐释过其知识论思想,然而其论著中却散藏着实践取向的丰富、深刻的知识论内容。知识社会学源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命题,即“人的意识乃是由他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14]。马克思认为知识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的某类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基础上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5]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只是从生物学的意义上去理解人的认识,把人对对象的反映视同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只是一种消极地接受对象的刺激并被动地做出反应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主张着眼于“主体”的感性活动和实践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以生成和获取知识。怎样获取知识,是一个只能根据对象在实践中所呈现的现实状态、所拥有的境遇属性,才能具体、历史、能动、整体地予以回答的问题[16]。

因此,马克思的知识论是实践取向的认识论,对于知识社会学的贡献具有奠基性意义。本文从LCT知识外部关系与知识内部关系、知识—知者结构两个方面阐释LCT理论中蕴含的以社会性、历史性和能动性和实践性为突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二、LCT知识与外部关系及知识内部关系:认识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知识社会学家赫克曼认为,马克思主义为知识社会学给出一条基本原理,即所有知识都是由社会决定的[17]。人的认识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认识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演进,人类认识的水平也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提高。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可以看作是最早和最基本的知识社会学命题。

马克思认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18]这意味着社会意识这样的知识现象,依次经由“社会存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力”,最终被“社会生产”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所决定。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历史唯物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了人对世界的反映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LCT与社会现实主义(social realism)联盟,从新的视角研究知识,将知识与外部的关系(relation to)和知识内部的关系(relations within knowledge)的分析相结合。首先,它以认识论相对主义为前提,承认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即知识与外部的关系不是普遍性和一成不变的,也不是超越历史和本质真理的。相反,我们只能通过社会环境下的知识即经历时间变迁和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变异的知识来认识和了解世界。实践者(actors)建构知识,不是他们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建构,也不是独自建构。同时,知识是关于其他的而非自身的知识,是实践者基于已有知识基础之上建构的知识,这种知识在社会环境中由实践者生产并评判,是具有社会性的。但同时,社会现实主义也揭示对知识内部特征的分析也同样必须是社会性的。建构主义过分强调社会性的一个方面,即其他因素与知识的关系,却忽视了另一社会性的重要方面,即知识内部的关系,这些也是在社会环境下产生、保持或改变的。LCT弥补了这些缺陷,它认为知识不是由个人建构的,而是由社会实践场域中的实践者共同生产,这些实践者共享一些想法、工作方式和信念等。之所以强调研究知识与社会的关系和知识内部的关系,就是要看社会对知识的建构作用以及知识反过来对社会的影响和相应的建构作用。因此,LCT对知识与外部关系及知识内部关系的全面、正确的分析,离不开马克思认知论中以实践为取向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三、LCT的知识-知者结构:认识论的能动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中认识主体必定是人,并且是具备一定认识能力、从事一定认识活动的人。人首先是一种“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人作为认识主体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存在。认识主体的力量和能力只能来自社会性的联系,即社会实践中人们之间的社会合作。人只有首先成为实践的主体,才能成为具有能动反映能力的认识主体。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是在主动、自觉地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的。总之,认识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对认识系统的形成及其他要素的结合方式起着决定作用。

同样,Maton认为在社会实践场域中不能只包含知识结构,单纯关注知识结构(无论是知识与外部关系还是知识内部关系)会使我们对其他一切所知甚少。因此,研究知识必须包括对知者结构的探索。在认同Bernstein对知识的重视及其创立的知识结构理论的同时,Maton作出了理论上的发展和创新,在知识理论框架中增加了知者的维度,建构了新的知识—知者结构,从认知关系(Epistemic Relation)和社会关系(Social Relation)两个角度在知识—知者结构上对两种文化的合法化语码特点进行了研究,使专门性语码变成了知识语码—知者语码—精英语码—相对主义者语码四元互补,见图1。

图1 专门化基础上的合法化语码

知者语码是某种合法化知者。知识语码拥有较强的认知关系和较弱的社会关系,而知者语码拥有较弱的认知关系和较强的社会关系。基于某一知者的特定视角,知者语码的合法化与知者的属性有关。这些属性包括生理的或社会的,也包括被社会化了的属性或被后天教育出的属性。因此,知者语码展示出较强的社会关系。Maton认为把知识场域视作知识—知者结构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实践是怎样使知者身份、意识和关系等专门化的。即便是水平知识结构的场域也可以拥有等级知者结构。因此,场域间的差异不在于是否是等级或水平的结构,而在于他们的等级原则存在于哪里,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在知者结构上。每个知识结构都会有知者结构,所以单纯关注知识结构只能看到场域的一个方面。知识—知者结构提供的四元分类(typology)和四元区域内无限拓扑(topology)的结合分析框架,在知识语码和知者语码的基础上增加了精英语码(认知关系和社会关系都较强)和相对主义语码(认知关系和社会关系相对较弱)这两个选项,有助于人们对合法化语码的类型、性质和机制获得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拓宽了知识—知者研究的宽度和深度,使尽可能多的知识和知者包含在了研究框架内。

知识—知者结构的建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谋而合,都承认主观事实中主观参量的存在,与社会知识的客观性并不冲突。社会知识的客观性恰恰在于其揭示了主观事实中主观参量的存在与意义。而知识社会学的使命,就在于揭示和论证社会知识客观性的机理与条件。

四、结语

Maton提出的LCT通过知识与外部关系及知识内部关系的结合、知识—知者结构的建构解决了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重视社会因素而忽视知识本身建构机制以及未能发现知识框架中的知者结构这两大缺陷。同时,我们还要看到LCT在这两个方面的努力也恰恰体现了以实践为取向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主观与客观、内化与外化二元关系进行的辩证的沟通。

[注释]

①汤斌原文中用的是“合理化语码”,本文统一按照朱永生老师翻译的“合法化语码”。

[参考文献]

[1]朱永生.论Bourdieu文化再生产理论对Maton合法化语码理论的影响[J].外语与翻译,2015(1):32-35.

[2]汤斌.Maton的合理化语码理论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合作[J].现代外语,2014(2):52-61,145-146.

[3]朱永生.合法化语码理论对Bernstein知识结构理论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外语,2014(6):1,10-13.

[4]朱永生.论语义波的形成机制[J].外国语,2015(4):48-57.

[5]Bourdieu P.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M].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25

[6]Bernstein B.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course: An essay[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9, 20(2):266-279.

[7]Bernstein B.Pedagogy, Symbolic Control and Identity: Theory, Research, Critique(revised edition)[M].Oxford: Rowman&Littlefield, 2000:256.

[8]Maton K. Knowledge and Knowers: Towards a Realis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M]. London: Routledge, 2014:30-95.

[9]Maton K. Knowledge-knower structures in intellectual and educational fields [C]// F Christie, J R.Martin (eds). Language, Knowledge and Pedagogy: Functional Linguistic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Continuum,2007: 87-108.

[10]Bourdieu P.The forms of capital[C]//A H L Halsey,P Brown, A S Wells(eds.)Education,Culture,Economy and Socie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241-258.

[11]Bourdieu P, J C Passeron.Reproduction i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M].London: Sage,1990.

[12]陈嘉明.当代知识论:概念、背景与现状[J].哲学研究,2003(5):89-95.

[13]陈嘉明.知识论研究的问题与实质[J].文史哲,2004(2):15-17.

[14]彼得·伯格.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M].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1:12..

[15]陶德麟,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79.

[16]肖士英.空间的扩展与品味的提升:马克思知识论对知识社会学发展的意蕴[C]//陈振明,李惠斌.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科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75-491.

[17]崔绪治,浦根祥.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J].教学与研究,1997(10):41-44,63.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The Marxist Philosophical Origin inMaton’s Legitimation Code Theor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oriented Epistemology

MIAO Ning1,2

(1.Foreign Languages Schoo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nlin 130032, China;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The great developments and creative thoughts of Legitimation Code Theory established by Karl Maton consist of: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s relation to the outer world and the relations within knowledge , that is, the focus on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nature of the knowledge;Proposing of the knower structure and establishment of a new model of knowledge-knower structure, that is, the focus on initiative and practicing nature of the knower. By tracing these developments and creative thoughts, we can find out the philosophical origin of Marxist epistemology in the theory. Basically speaking, Legitimation Code Theory remains the same philosophical spirit with the Marxist practice-oriented epistemology.

Key words:Legitimation Code Theory; philosophical origin; Marxist Epistemology; practice-oriented

[收稿日期]2016-02-20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不礼貌视角下的冲突话语研究”(2015xyz);长春师范大学创新研究支持计划基金项目“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合法化语码理论的语义波形成机制研究”(长师大社科合字[2015]006号);长春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项目“基于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模型下的《语言教学流派》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cscxj2013001)。

[作者简介]苗宁(1978-),女,长春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博士生,从事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用学和外语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02(2016)05-0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