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高校毕业设计环节创新性改革探索
——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

2016-06-16 09:49
高教论坛 2016年4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梁 燕

(北京服装学院 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29)



服装高校毕业设计环节创新性改革探索
——以北京服装学院为例

梁燕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北京100029)

摘要:毕业设计是服装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教学计划中的学时数比例及教学评价的权重也比较大。本文针对目前服装院校毕业设计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性改革建议,并以北京服装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提出改革需基于以下原则:市场细分化趋势与就业对接原则、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原则、多元化评价机制原则、作品品质提升和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原则,以及管理的有效化原则等。

关键词: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服装院校要求应届毕业生按照教学计划在毕业前必须完成的、反映其学习成效的综合性设计训练,一般在学业期间的最后阶段完成。该环节要求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设计方向和设计目标及主题,通过资料收集、市场调研、趋势分析等方式,制定设计计划并付诸实施。

随着服装产业的迅速发展,服装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因产业需求而不断调整,毕业设计环节也不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何进行毕业设计的创新性改革一直是各相关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北京服装学院(以下简称BIFT)近年尝试了一些富有创新意义的改革实践。

一、服装类院校目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设计方向及品类揉杂的创作与展示,缺乏与企业和品牌对接的针对性

目前,大部分服装院校未设定专业方向(如男装、女装、运动装方向等)的划分,其毕业创作也没有设计方向要求;部分有专业方向划分的院校虽然对学生创作方向提出一定要求,但其展示环节却未完全按照专业方向划分进行专场展演。院校实施“专业方向划分”的改革措施是针对市场大类方向发展而进行的专业人才深化培养。所以,以“专业方向”划分的毕业设计创作及专场展演也更适合企业和品牌对专业人才的集中比较和挑选。

2.院校提倡“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毕业设计创作目标忽略了人才的差异化培养需求

在此之前,众多院校在毕业设计环节提出了“企业合作课题”和“品牌项目”为导向的毕业设计创作任务,将毕业设计环节与企业课题结合,虽然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存在一定问题:

以BIFT为例,在针对BIFT 2015届毕业生的一份调研中,超过31%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出国深造占26%,国内考研深造5%);选择设计师就业意向的占40%,其中又有29%选择成立独立设计师品牌。在毕业设计方面,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倾向于将毕业设计创作成“创意性作品集”,以申请国外院校;而选择“成立独立设计师品牌”的学生,也倾向于完成创意性的个人设计概念作品,因为“独立设计师”品牌的主要特点即是基于设计师个人设计认知和设计特质下的产品设计。可见,两类学生都希望在毕业设计中深化自己的个人化创作过程,以毕业作品作为个人品牌的初步尝试。

同时,在选择设计师就业意向的学生(见下图,40%)中,其中又有15%希望选择有影响力的服装品牌,36%选择与自己设计风格相近的市场品牌,此部分学生倾向于将设计作品以可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标准完成(见下图)。

因此,如何针对人才培养的差异化需求进行毕业设计的差异性创作引导也是各服装院校在毕业设计环节改革中的重点。

3.统一的作品评价机制无法对设计作品作出客观评价

图 BIFT 2015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

人才培养的差异化需求决定了毕业设计创作要求和设计过程的差异,同时也决定了评价机制的差异化制定。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作品评价标准“一刀切”:要么倾向于“可成衣化”的评价标准,要求学生完成高成熟度的市场化成衣作品;要么“创意性”为主导,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性创作;另外,部分院校虽邀请企业设计师作为作品的评审人员,但多数院校的评审仍由本校教师组成,其缺点在于:评审团队专业背景的差异必然造成对同一件作品评价角度的不同,无法作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

4.毕业设计环节教学资源平均分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有待提高

目前大部分院校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定量的教学任务,所辅导的学生人数为平均分配或指定分配,学生较少权利选择导师。学生人数决定工作量分配的状态易造成导师对毕业设计环节的责任度下降,学生也因被动选择导师造成一定程度的懈怠。另一方面,大部分院校认为毕业设计是每个学生的学业总结,除社会公开展示环节(如大学生时装周)为优秀作品选拔之外,校内展演均给予学生展示机会。教学资源的平均分配,造成部分学生将毕业设计应付了事,不能积极对待。

5.毕业设计作品抄袭现象仍然存在,创新能力培养难以实现

在毕业设计创作中,仍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设计的过程是基于个人认知经验对外界事物作出的反馈,是一个通过服装语言建立与受众之间关联性的过程,仍认为“服装设计”是形式上的设计,易造成对其他作品“形式(如造型、结构、材质等)”的借鉴,甚至是抄袭,从而使创新能力的培养未能在该环节真正实现;另一方面,学生的版权意识也有待提高,对抄袭问题认识不足。

6.优秀设计作品仅停留在毕业设计环节,未能进行商业孵化和市场推广

目前,多数服装院校的设计作品在毕业环节完成之后即工作终止,优秀的毕业设计作品能否进行市场化转化也是目前众多高校思考的问题。这需要院校采取有效的作品转化机制,将创业孵化政策支持与毕业设计环节结合,将优秀设计作品真正推入到后续的商业环节。

二、毕业设计环节创新性改革措施及改革原则

通常,毕业设计环节包含几大时间节点:开题环节、毕业设计提案环节、中期检查环节、作品删选环节、作品展演环节、作品集提交及毕业设计总结。毕业设计环节的创新性改革重点也集中在:如何提升毕业设计的创作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如何有效管理毕业设计流程两大方面,改革措施具体如下:

(一)基于产业的市场细分化原则及企业对接原则的“专业方向”划分毕业设计创作改革

BIFT自2014级正式确立各专业方向的划分并独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分为学科基础与学科方向两个层级,采用“专业基础”加“专业子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年级以后设有女装设计、男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和运动服装设计四个专业子方向。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与“方向特色课程”学习相结合的办学思路下,学院在毕业设计环节执行“总体标准统一”和“专业方向差异执行”结合的策略:学院统一安排毕业设计环节的要求和流程,各专业方向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具体要求,并对学生毕业设计作品提出依“专业方向”设计的要求:创作品类不低于专业方向70%的比例(如选择女装专业方向的学生其创作的女装数必须达到总数量的70%以上),该环节要求学生针对选择的专业方向深化设计训练,目的是使设计人才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毕业设计以“专业方向”(女装、男装、针织、运动装)进行专场演出,其优势在于学院根据专业方向不同,定向邀请不同类型的企业和品牌参加各专场演出,以更加针对性促进就业。

(二)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差异化原则的毕业设计创作导向和评价机制改革

BIFT在毕业设计环节提出创作要求:学生不仅要了解服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完成符合产业发展的作品;同时也要将毕业设计环节作为深入解读所处时代的文化,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和学习体悟,整合和深化个人设计特质和设计态度的过程。这要求每一个设计者将个人生活经历、设计思考和文化态度融入到作品中,通过其作品,看到年轻设计群体在当下时代产生的独特文化气质。所以毕业设计环节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决定评价体系的建立,而不能仅以“企业项目需求”作为所有学生的创作导向和创作任务。

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需求和市场动态变化,自2016届起,BIFT在毕业设计环节进行创作分组:以高市场成熟度标准为导向的“时尚成衣”组,和以强调个人设计特质的“时尚创意(概念)”组,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创作需求。其差异性表现在:作品设计要求不同、展演形式不同、导师团队不同,评价标准及评审团队不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分组方向独立制定设计要求

时尚成衣组设计要求学生基于行业和市场状态、设计大趋势分析,完成作品从市场调研、人群分析、产品定位、版型工艺等设计实现各环节,并最终完成可商业孵化的市场高成熟度系列产品。时尚创意(概念)组创作则对设计作品不拘风格,但要求设计者整合设计概念,清晰表达个人设计主张,实验性进行材料、造型、色彩的多种尝试,完成从灵感来源、设计调研、设计思维拓展到设计实验和成衣制作的完整过程。

2.分组方向专场展演,有效对接就业

除以专业方向进行专场演出(如女装专场、男装专场等)之外,“北服时装周”期间,女装方向作品展分为“时尚成衣专场”和“时尚创意(概念)专场”展演。时尚创意(概念)专场针对性邀请设计师品牌集合平台、Showroom及买手机构、时尚媒体机构等参加,以满足被邀机构对创意性概念性作品的挑选和对作品推介;“时尚成衣”组则邀请重点企业和品牌参加,企业在展示现场即对有意向的学生进行约谈,有效推动就业工作。

3.导师团队构成差异,辅导形式多样化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参与设计开题、中期检查、指导相关文件填写以及展演期间的组织工作。导师与学生每周至少一次的设计指导,并建立“一对一”的辅导机制,及时并针对性地对学生设计过程中的问题提出差异化解决方案,学院定期对毕业设计工作进展情况和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检查。

“时尚成衣”组和“时尚创意(概念)”组划分之后,学生根据自身创作需求通过报名方式选择任意一组。指导教师也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分为两组。“时尚创意(概念)”组指导工作由校内教师完成,“时尚成衣”组除校内导师外,同时邀请6-8家企业设计总监或主设计师作为导师形成“双导师”制,校内导师组织学生与企业导师建立定期见面和设计沟通。

学院在报名基础上根据提案内容平衡师生比,如 2016届毕业设计,9位“时尚创意(概念)”组导师辅导该组51名学生;“时尚成衣”组则由7位校内导师及6位企业导师辅导该组的53名学生。校内导师的指导保证了对毕业设计过程的全程跟进,企业导师则指导学生在市场化规则下完善设计方案,指导学生解决设计师、产品、消费者以及产业环境之间的关系。企业导师的加入弥补了部分校内导师产业经验不足而带来的指导片面性。“时尚创意”组学生毕业成绩的评定依据校内导师对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对概念的实现度进行评价与反馈;“时尚成衣”组学生毕业成绩的评定则重点参考企业导师的评价与反馈。

4.制定不同的作品评价标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设计导向的差异性决定了作品创作要求的不同,也决定了作品评价标准的差异。差异性评价机制的建立将直接反映在作品的评审结果中。评价机制差异的表现之一即评审团队的不同:“时尚创意(概念)”组评审团队主要由校内外院校专家、跨界艺术家、时尚媒体人士组成;而“时尚成衣”组的评审团队70%以上由知名品牌设计师、品牌技术专家等人员组成。评审团专家对设计系列进行综合评审、甄选,并推选优秀作品参加“国际时装周”“大学生时装周”及其他社会展演活动。

毕业设计作品的评价通常从以下要素考虑:设计主题的明确性、创新性、时尚度及作品的完成度,作品的审美品味、色彩(图案)以及材料选择的恰当性,结构版型及工艺细节的合理性,“时尚成衣”组作品还需同时考虑设计概念的市场转化度(见表1)。

(三)基于作品品质提升和人才创新能力提升的创新性改革

毕业设计教学实践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针对这些目标要求,BIFT毕业设计改革要点包括:作品独立创作、提案先行、导师双向选择、毕业生签署《毕业设计作品原创声明》、建立作品删选机制等。

1.独立创作与制作要求

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从设计构思到设计实现的完整过程,包括选料、制板、缝制工艺(因特殊工艺需外加工的环节需报指导教师授权并公示)等,最终完成4-6套完整的系列服装作品,且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跨班、跨方向合作。

表1以创作方向差异决定的差异化评价标准

2.原创性要求,拒绝抄袭

毕业设计创作要求学生具备原创性,杜绝一切形式的抄袭。自2015届起BIFT毕业生需签署《毕业设计原创声明》: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作品,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原创性设计成果,毕业设计作品中均不得使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设计成果。此举措也是希望提高学生的原创性法律意识和版权意识。

3.提案先行,打破教学资源的“平均分配制”,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

提案提交期为毕业设计动员会之后的第二周,每位学生都需在“毕业设计手册”中呈现提案内容并提交电子版,依次面向导师团公开陈述设计思路和计划。各专业方向组织评审团队(时尚成衣组由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组成评审团),对每个设计提案进行评审并提出修改建议。提案通过者可有资格选择指导教师,并继续完成后续工作;提案不佳者需重新提交并经由导师团队评审后方可进入下一环节,无导师选择的学生将与下届毕业生重新进入毕业设计环节。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选择适合的导师,指导教师也不再是平均分配和指定式分配学生人数,无学生报名的教师则取消该年度指导教师工作。此项改革不仅是对学生创作过程的更严格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导师思考“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方能胜任毕业设计指导工作。

4.作品展演前的删选与淘汰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认真对待毕业设计环节,以及保证BIFT“北服时装周”展演期间的高质量展示效果,自2015届起对完成的成衣作品首先采用静态删选制:对低于个人专业方向70%比例的作品,作品中存在抄袭、设计提案不够完整、创作水平欠佳、制作工艺粗糙、非个人独立制作(他人代为制作)等未达到毕业设计基本要求的作品首先进行淘汰,原则上以整组系列进行淘汰,对于系列中存在特别突出的单套作品可作保留,但剩余数量≤2套时则作整系列淘汰。淘汰率为每专业方向总人数的20%,其余80%的系列作品参加“北服时装周”展演及有资格参加社会展演的选拔。为保证评审的公平性,原则上每场由指导教师之外的专业教师组成评审团队。

删选流程:每场由导师组成评审团队进行删选,评审组长组织评审教师讨论并统一意见,填写《毕业设计作品删选评价表》,对于淘汰的作品给出书面文件的评价建议,同时公示删选结果。被删选淘汰的系列,评审团结合作品效果、提交的《毕业设计作品集》和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表现,综合得出《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淘汰系列以70分为上限,不设下限。

(四)基于规范化管理原则的毕业设计创新性改革

毕业设计环节的规范化管理改革要点是工作内容的统一化、工作流程标准化。流程管理的规范化将体现在毕业设计开题、毕业设计提案、中期检查等重要环节:

1.规范毕业设计开题

开题环节一般为第七学期的11周,全体毕业班学生通过动员大会了解本年度的设计主题和阐述,以及时间安排及创作要求,并发放《毕业设计手册》。《毕业设计手册》是毕业设计素材簿和工具手册,提供不少于80页的空白页,以供学生记录设计提案、灵感源与主题概念、设计草图与料样、实验性小样、设计随笔等创作过程,并作为提案陈述、中期检查等环节的工作依据,同时也为《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作品集》提供创作档案和素材。同时《毕业设计手册》也印制本届毕业环节的指导性文件以供学生随时翻阅,如本届毕业设计主题阐述、毕业设计分组与要求、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工作时间表等。

2.规范毕业设计提案

提案是指根据设计目标制定的可操作性设计方案,需明确传达设计构思、设计主题概念、创作计划过程,以及达到设计目标的方法和构成要素。学生提交的设计提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A.整体设计构思,包括:调研及设计定位、主题概念、灵感延伸、必要的设计元素(如色彩、材质、图案印花等);B.根据主题构思延展的款式设计草图、结构、设计细节等;C.前期可行性分析,如人台试样、物料收集等。

3.规范毕业设计中期检查

中期检查是对毕业设计创作的阶段性集中评审,由专家评审团进行集中检查与评审学生的创作过程和进度。

(1)检查内容

需在毕业设计手册(或电子版)中展示完整的设计方案和设计过程,包括:A.整体设计构思及市场调研、设计定位、主题概念、灵感来源等;B.设计思路延伸调研以及确定的色彩、材质、图案;C.设计草图以及设计系列彩色效果图、款式图(样式、结构、细节);D.物料选取与应用、结构及工艺尝试、设计细节实验、样衣制版试样等,以及以此为基础完成的至少一套成衣及全部白坯样衣。

(2)检查流程

中期检查要求指导教师及全体学生参加。学生依次陈述设计方案、汇报设计进展;评审团听取设计陈述并给出专业意见;评审结果作为本学期《设计策划与实践》的课程分数;中期检查期间,导师指导学生完成《设计-中期检查表(艺术类)》的填写;未参加中期检查汇报或不符合标准将不能取得该阶段成绩。

(3)检查标准

A.设计方案的完整性:主题明确、创新性、调研充分、设计延展性强(权重50%);B.成品或样品对设计提案的呈现度(权重35%);C.本学期出勤率(权重15%)。

4.规范毕业设计环节的评价及作品集提交

学生在《毕业设计手册》中纪录创作过程,并按照以下内容进行《毕业设计作品集》的提交(表2)。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过程的创作状态,如出勤情况、创作积极度等(权重15%)、完成的服装作品(权重60%)和《毕业设计作品集》(权重25%),最终核定为毕业设计成绩。《毕业设计作品集》需为包含表2内容且不少于40页的纸质形式。

表2《毕业设计作品集》提交内容及要求

5.规范其他执行标准

为保证毕业设计环节的其他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学院统一制定《企业赞助细则及管理办法》,对赞助企业制定统一的义务与权利标准;同时每届建立公共邮箱,以方便学生随时进行文件的查阅和下载;统一设计、印刷《毕业设计作品评审表》用于毕业设计作品在动态展演环节的分数评判,同时作为参加展演企业现场挑选毕业生时的记录手册。

(五)毕业设计环节的其他改革举措

其他改革还包括:为积极推进优秀毕业设计作品的商品化,学院对毕业设计作品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和校内制作资源的保证。2016年学校推出“促进高校内涵专项”和“毕业艺术创作经费定额专项”,用以支持毕业设计创作中的材料购置、特殊创作工艺加工、采风及市场考察、专家指导等,以提升毕业设计的作品质量;通过“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毕业设计(创业类)支持计划项目”扶持优秀设计作品进行创业和商业孵化。另一方面,BIFT自2015届起,学生签署《关于毕业设计使用授权的声明(毕业设计作品)》,确定毕业设计作品成果署名单位的归属。在该文件中,学生作出授权说明:授权院方行为的作品展览、保存和作品复制、产业转化,为院方对毕业设计作品进行商业化产品孵化和推广做好了准备。

同时,在“北服时装周”期间,每个展演专场引入企业赞助,并以“奖学金”和“奖教金”的形式对每场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和优秀指导教师进行奖金奖励或采风奖励。以上举措,均为毕业设计环节的改革实践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结论

毕业设计作为服装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反映出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思路。毕业设计环节的创新性改革均需考虑以下原则:产业市场细分化原则和就业对接原则、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化原则、多元化评价机制原则、作品品质提升和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原则及管理的规范化原则等。近几年北京服装学院毕业设计环节的创新改革即是基于这些要素的调整和完善,不仅促进了学院自身的教学改革,同时也为其他院校提供了参考。

(责任编辑:余仙菊)

Education Innovative Reform in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 of Fashion Colleges——A case Study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LIANG Yan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Graduation desig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lothing colleges education system and teaching plan. As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for exampl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nnovation of 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 should b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rend of market segmentation,the principle of employment docking talents training target,the principle of diversified evaluation mechanism,the principle of how to improve work quality and ability of creativity,as well as the principl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anagement factors. Through this paper,it w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other clothing colleges in teaching reform of graduation design.

Key Words:fashion colleges;fashion design major;graduation design project;education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4-0072-07

作者简介:梁燕(1978-),女,山东潍坊人,女装专业方向负责人,研究方向为服装艺术设计、服装品牌策划。

收稿日期:2016-01-21修稿日期:2016-02-28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高校毕业设计展吸引业内眼球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基于项目引导下的本科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