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漫谈

2016-06-17 07:43朱慧
亚太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中职语文策略

朱慧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诗词的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文章从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谈起,提出了古诗词教学可采取的策略,希望对提高中职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136-02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的重要地位。古诗词由于意境优美、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形象鲜明,成为了留给后代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也有着不小的比例。《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然而在今天的中职学校,古诗词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来改变这一状况呢?下面就来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1.学生阅读兴趣低下,学习缺乏主动性

古诗词由于年代久远,语言表达方式独特,使得文化基础本来就不扎实的中职生觉得读起来拗口,学起来吃力。他们对古诗词普遍不感兴趣,经常是抱着不喜欢或无所谓的态度,很少有主动去阅读欣赏古诗词的。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缺乏有效性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教学方法单一,往往以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整堂课经常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的时间很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烦。这样的课堂显然缺乏有效性,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改变这一状况。

二、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中职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可采取如下的策略:

1.知人论世,互相配合

学习古诗词首先要知道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个人经历。时代会在作者的身上刻下烙印,会给作者的作品增添色彩。每个作者都有他独特的个性和魅力,每部作品都是作者用他们的真性情写成的。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作品内涵。而中职学生在课堂上对一些故事性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可以选择在课堂上讲有关作者故事的方式。课前,教师首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布置任务,让每个小组去找关于作者某一方面的内容,课上,各组选派代表讲述,最后教师进行补充。这种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被故事内容吸引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了解了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2.反复诵读,渲染氛围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在古诗词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诗词韵律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富有美感。通过诵读,可以渲染氛围,激发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反复的诵读对于文化基础差,缺乏学习兴趣的中职生来说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但是要注意,这里所说的诵读,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在兴趣的指引下,恰当地引导学生在整体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进行诵读。在让学生朗读前,可以先让学生听音频朗读或教师范读,逐步进行指导,使他们能正确地朗读古诗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要求:

(1)读清停顿。古诗中的停顿一般都是有规律的,经常是两字一停顿,也有一字一停顿(五言、七言诗的句尾)的。五言诗多为一句三停顿,七言诗多为一句四停顿,比如:“明月——松间——照”(王维《山居秋暝》),“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所以教师在朗读前可以把这个规律告诉学生,让他们看到古诗后能判断出哪里要停顿。

(2)读出轻重。古诗中的轻重一般是要根据诗意来判断的,对古诗的意思不了解显然不能很好地读出轻重。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为例,诵读时,“悲”和“常”要重读,描绘的是漂泊之苦,“多”和“独”也要重读,表现的是老病孤愁。

(3)读准语调。语调的缓急要和字的停顿轻重相配合,也是要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例,诵读时,“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要一气读出,“木”和“江”要稍作延长,留有余韵。“萧萧”和“滚滚”要拖长声音,表现诗人不尽的愁绪和哀思。

(4)读懂情感。这需要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诗意。仍以《登高》为例,朗读这首诗时语气要缓慢沉重,要读出“悲”的基调与情感,用自己的口读懂诗人的心。

总之,通过反复的诵读,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表现的各种美,为进一步理解诗词营造良好的氛围。

3.巧设情境,引起兴趣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古诗词由于年代久远,不易引起学生共鸣,因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巧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下面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为例,进行分析。

(1)借助音乐。可以选取与诗词内容相关的音乐来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音乐融入到诗词中去,加深学生对诗词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的共鸣。比如,在学习时教师可以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使学生在低沉雄浑的旋律中置身于壮丽如画的赤壁古战场,看英雄豪杰指点江山。

(2)借助画面。可以选取与诗词主题相关的图画来创设情境,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选择向学生展示有关赤壁景色的图片和周瑜、苏轼的画像。这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诗词有更深刻的认识。

(3)借助影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影视片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比如,教师在课前可以收集有关赤壁大战的视频和周瑜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片段,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充分感受这段历史,加深对词的理解。

4.比较鉴赏,培养能力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比较鉴赏法,把两首或两首以上在某方面有相似点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由此及彼,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提高学生鉴赏水平。

(1)从人物角度进行的比较

在古诗词里,作者往往在塑造的抒情主人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理想,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我们可以将不同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进行比较。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抒发的是挣脱官场束缚、归隐田园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曹操的《短歌行》抒发的是求贤若渴、建功立业的心情。两者的人生追求不同,但都有其意义,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我们可以将古诗词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结合作者的个人情况及时代特点来做分析,这样也能促进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2)从主题角度进行的比较

中国古代诗词,主题鲜明,感情真挚。咏史怀古诗常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咏物言志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山水田园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隐居生活,表达钟情山水、向往田园的情感。行旅闺怨诗或写羁旅之思,或写闺中怀人,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等。

对相同主题的诗歌进行比较,可以采取同中求异的办法。比如说在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时,可以跟王昌龄的《闺怨》作比较,同是闺怨诗,虽然描写的都是女子思念自己的丈夫,但也有差别。《一剪梅》中表现的爱情是心心相印的,《闺怨》里的女子则在思念里消瘦,对丈夫的忠贞产生了疑虑,进而心生怨气。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使学生体会作品中的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魅力。

(3)从意象角度进行的比较

意象是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的物体,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具有相同意象的诗歌进行比较。比如说,在讲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和后面杜甫的《客至》进行比较。两首诗都选用了“水、酒、杯、肴”等意象,这些相同的意象组合使两首诗在内容情节上也有了相似之处。前者描写的是作者和友人在故人家做客的欣喜,对酒当歌,豪情满怀;后者描写的是作者喜迎友人来访的惊喜之情,把酒言欢,乐趣无穷。细细品味,会发现两诗虽意象相同但意境截然不同,而这些不同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自己去找,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通过这种比较方式,能让学生体会到李白、杜甫生活的不同时代对他们的诗风、诗趣、个性及人生际遇的不同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他们的欣赏水平。

总之,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可采取的策略有很多,要针对学情和教学内容具体选择。提高中职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全体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

(作者单位: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易娜.中职语文中的古典诗词教学法论[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109-110

[2]赵凌云.中职古典诗歌教学的研究[M].天津师范大学,2013.

[3]冯雅.高中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对策[M].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吴艳玲.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M].河北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中职语文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效策略探究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