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①

2016-06-18 08:47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何亿
中国商论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设置岗位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何亿



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①

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何亿

摘 要:随着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构建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高职本科高技能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从物流产业人才需求现状入手,在对物流产业就业岗位群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了物流管理高职本科的目标岗位群。并根据目标就业岗位群的职业素质和技能要求,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并对课程设置、开课时序、学分分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高职本科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科技含量的增多,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引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的增多,使生产第一线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类型和规格发生了变化,近年来尽管我国高职教育强化“高技能”特色,但毕业生在知识更新能力、技术转化能力上仍然较弱,难以真正适应技术升级与个体职业发展变化的现实需要。而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以学科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专业口径较宽,其培养规格目标存在实用性、实践性不足等问题,与产业企业需求的深层次对接上也有很大拓展空间。毋庸讳言,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的完成,当前这种过于注重操作技能(由高职专科培养)和偏离企业需要(由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很可能带来新一轮的劳动力就业结构矛盾甚至招生危机。从而影响和制约经济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因此,尽快完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提高培养人才层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高职本科教育属于较高层次的技术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管理者、组织者,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其毕业生要求职业素质更好,理论基础更深厚,技术水平更高,应用能力更强,适应岗位更多,职业潜力更大。他们在面对科技含量更高、更为先进复杂的生产设备、工艺路线和操作技术时,具有较强的现场应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

1 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及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的典型岗位群主要集中在四类:一是物流理论研究者,二是高级物流管理人员,三是物流运营管理人员,四是物流作业一线操作人员。在这四类物流人才中,目前市场迫切需要物流运营的管理人员及以操作为主的技术性人才。这类人才从事物流各环节的具体运作管理,要求具有厚实的理论知识结构、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较强的个人综合素质,在物流运作过程中,能较强地运用物流管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独当一面。这类人才不仅要懂得如何提高物流运作效率,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如何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具体项目设计和实际运作管理。因此,对于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本科的定位应该是以培养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中级物流管理人才为主,兼顾初级物流管理人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并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为未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物流管理高职本科的岗位群为物流运营管理人员的培养,主要培养企业物流运营管理、第三方物流运营管理和国际物流运营管理等三个方面的人才。

1.1培养目标的细化

为构建与人才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群,在对物流产业就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调查基础上我们对培养目标进行了细化(见表1)。

表1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细化表

为了使培养目标的针对性更强,我们选择100家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生产制造企业和专业物流企业进行了广泛调研,发现对于只需要单一知识和技能的岗位如报关、仓储管理、采购管理等物流管理高职专科的学生就能满足需求,而对于一些需要综合运作知识和技能的岗位如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往往是企业急需的,企业也较难招聘到这方面的熟练人才,招聘后往往还要通过内部培训后才能上岗。因此对于高职本科学生的培养要侧重于这些岗位。对于企业物流方向,供应链管理岗位的重要性和职责要求高于生产物流、采购等岗位,因此要重点针对供应链管理岗位所需相关技能进行培养。对于第三方物流运作管理方向,项目运作管理和客户服务岗位的重要性和职责要求高于运输、仓储、配送等岗位,因此要重点针对项目管理岗位和客户服务岗位所需相关技能进行培养。对于国际物流运作管理方向,保税区物流运作岗位的重要性和职责要求高于报关、客服等岗位,因此要重点针对保税区物流运作岗位所需相关技能进行培养。

1.2职业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非常强调人才的实际运作、现实操作和协调管理的能力,而且还要求把这种能力渗透到物流的各项职能中去。根据物流岗位群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我们确定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六大专业能力,即物流实践操作能力、物流运营管理能力、物流信息管理能力、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物流成本管理能力和物流系统分析与规划能力。在设置本科课程体系时要注重上述能力的培养,从而保证课程的设置更为科学合理。

2 课程设置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中突出能力培养。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不苛求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把高职课程归类为“定向于某个特定职业的课程计划”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高职课程不论是理论体系还是实践体系,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基本要求,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2]。目前大部分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大都是按照“宽口径”原则进行设计的,且过多地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不针对具体的岗位设置课程,将会导致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的局面。因此在高职本科的课程设置中要强调课程内容与物流企业岗位、企业物流岗位所需职能的紧密联系,达到培养出来的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就业。

2.1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都属于基础平台,为体现本科培养的厚实基础和发展潜力,基础平台进行本科的学科教育;专业课教学严格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发挥专科针对性的优势,以突出能力培养为主线。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根据高职本科的特点可适当减少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增加专业课程的比例,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并模块化设置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体系突出运用性、针对性和模块化,缩短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与企业职业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之间的距离,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并通过设置柔性专业方向,增强学生的行业适应性[3]。

2.2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构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由于高职教育是面向职业、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教育,因此实践课程应占较大比重,根据专业不同,应该保持在30%~50%之间。实践课程设计要突出以职业活动为中心的特点。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一方面要注重实践教学内容能够突出理论教学中强调的核心技能知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实验室模拟、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尽量使学生置身于实际运作环境当中,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目标。

2.3课程设置要适应社会需求与提高学生就业水平

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并根据物流活动的各环节来设置课程表,涵盖的知识面相当广,涉及配送、信息技术、仓储、运输、国际货代、采购等各环节的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岗位分工的原因,学生不需要样样精通。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无须刻意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以就业为导向,打破原来学科型课程体系,建立面向就业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针对性越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越强。

2.4课程设置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高职本科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要注意专业技术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兼顾融合。一方面,开设一些人文素质教育的综合课程,使学生对哲学、文学、历史、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另一方面,通过形式多样的选修课、讨论讲座或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和浸润,从而提升文化素养,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作为一个现代文明人所应有的行为举止和道德修养,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说职业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做事”的教育,那么人文素质教育更多的承担了培养学生“做人”的任务,只有两类课程的协同组合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1]。

3 课程体系设置

在对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本科课程体系设置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课程体系,详细地进行了课程性质、课程、学分和学时分配、开课学期的安排见表2。各课程所占学分分配比例见表3。

表2 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本科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类别课程性质 课程名称 总学分总学时各环节学进分配 各学期周学时分配备注授课实验实习 一 二 三 四1 2 1 2 1 2 1 2专业平台课程国际物流 3 45 45 3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 3 45 30 15 3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 2 30 20 10 2小计 29 3 9 9 8选修生产与运营管理 2 30 30 2选修27分供应商管理 2 30 30 2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案例分析 2 30 30 2物流成本管理 2 30 30 2配送中心运营管理 3 45 45 3库存管理与控制 2 30 30 2物流客户服务管理 2 30 30 2运作分析 2 30 30 2物流项目管理 2 30 30 2物流企业经营与管理 2 30 30 2国际货运代理实务 2 30 30 2海关报关实务 2 30 30 2海上保险 2 30 30 2保税物流管理 2 30 30 2国际船务操作实务 2 30 30 2港口物流管理 2 30 30 2物流企业营销 2 30 30 2云计算与物联网 2 30 30 2小计 27 6 12 8合计 56 3 15 21 16总计 160 26 24 26 24 24 22 16实践课认识实习 1 1 1周 1企业物流运营模拟 2 2 2周 2配送中心运营模拟 2 2 2周 2国际物流运营模拟 2 2 2周2物流仿真实验 1 1 1周 1企业沙盘模拟 1 1 1周 1物流管理综合实验 4 4 4周4专业实习 5 5 5周5毕业论文 16 16 16周 16合计 34

3.1通识教育平台课程

提高学生思想文化素质,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是物流管理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的理念。因此在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教育部规定的政治、语言、体育等课程外,还侧重于科学、人文、艺术和新兴学科等领域的课程开设。而一名物流管理人才还应具有缜密的数学逻辑分析能力,因此选择开设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等必修课程。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要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讲授的内容要根据专业的需求来选择,而不能面对不同的专业讲授同样的内容。另外,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通识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通常达到40%以上。根据高职本科的特点及参考国外高职本科的设置情况适当减少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总共55学分,占总学分的34%。

3.2学科基础平台课程

精简内容、优化整合。主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与适应、迁移能力,转换相关岗位工作的职业应变能力。高职本科对理论基础的要求是“广、浅、新、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优化课程内容,减少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既保留该专业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学科专业基础课,又不至于占用太多的学时。学科专业基础课主要以经济管理类课程为主,根据物流全球化和精细化的发展趋势设置了定量化的课程设置[4]。总共50学分,占总学分的31%。

表3 各环节结构分布表

3.3专业平台课程

开发面向行业的特色模块化课程。主要培养本专业的通用核心技能和专业细分领域的技术应用能力,使其具有胜任目标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能力。专业平台课程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对课程的设置针对性要强。该平台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课由十门核心课程组成,主要用来培养该专业学生的通用技能。选修课提供了十八门课程与核心课程共同组成三大专业方向模块化课程。在综合考虑物流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及通过对行业内的代表性企业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可设置3个柔性专业方向,供学生任选一个。企业物流运作方向由企业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与运营管理和供应商管理等课程构成,在第五个学期集中开设。第三方物流运作方向由配送中心运营管理、物流运作管理、配送管理、物流客户服务、运作分析和物流项目管理等课程构成,在第六个学期集中开设。国际物流方向由国际物流、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海关报关实务、保税物流管理和国际船务操作实务等课程构成,在第七个学期集中开设。根据高职本科的特点及参考国外高职本科的设置情况适当增加专业课程的比例。总共56学分,占总学分的35%。

3.4实践课程

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构建,实践课程独立设置。总学分为34分。在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是一个独立的子课程体系,且与理论课程紧密相结合。我们把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分为以下几种。

(1)专业认知实习。学校联系物流行业中具备典型代表意义的现代物流企业展开学生专业认知实习。

要求学生撰写认知实习报告,相互进行交流学习及教师进行指导和评定,加强对专业的实践认知。

(2)课程实验、实训。核心课程要求进行课程实训,可选择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基地来指导学生完成,以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综合模拟实训。通过物流管理模拟实验室开展系统、集中的物流各流程业务的模拟训练。在职业基本技能与心理素质上为就业做好准备。包括企业物流运营模拟、第三物流运营模拟和国际物流运营模拟,分别在第五、第六和第七学期开设。

(4)岗位实训。安排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的相关岗位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包括运作岗位、运输岗位、仓储岗位、采购岗位等。

(5)毕业实习。学校统一组织进行就业前实习。实习结束,要求撰写实习报告、实习实训感知和毕业设计,并进行交流。旨在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总体上通过岗位单项技能训练、岗位综合技能训练、专业模拟训练和专业实践,达到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应用创新能力的目的,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

4 结语

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通过分析企业的实际需求非常具体地指出了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本科的目标岗位群,并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开课时序、学分分配等方面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对高校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理论上的重要指导意义,为高校高职本科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和趋同性,增强个性化,对于培养适应市场当前和未来需要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苏苏,朱云峰,马乔林.试论高职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2]陈军.本科层次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赵红波.基于岗位和行业适应性的高职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探索[J].嘉兴学院学报,2009(7).

[4]贾海成,秦菲菲.中挪物流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4(b)-105-05

基金项目:①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职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XJK014CZY069)。

作者简介:何亿(1972-),男,湖南涟源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设置岗位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