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诊断脾脏淋巴瘤14例分析

2016-06-21 15:12李文波钱树森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粒型单发低密度

李文波,林 伟,钱树森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41)

多层螺旋CT诊断脾脏淋巴瘤14例分析

李文波,林 伟,钱树森

(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 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脾脏淋巴瘤的CT资料,探讨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3例继发,1例原发。弥漫粟粒型5例,增强扫描见脾脏弥漫或粟粒状低密度影;多发肿块型7例,表现为脾内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直径1.6~6.5 cm;单发肿块型2例,表现为脾脏内单发肿块,轻度强化,其中1例可见钙化及坏死。12例伴有脾外淋巴瘤。结论 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腹腔内脾外病变的CT表现有助于诊断。

淋巴瘤;脾脏;体层摄影术;X射线计算机

脾脏淋巴瘤是起源于脾脏淋巴组织和残留造血组织的少见恶性肿瘤,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而在脾脏恶性肿瘤中居首位[1]。有文献报道,40%的淋巴瘤包括霍杰金淋巴瘤(HD)和非霍杰金淋巴瘤(NHL)有脾脏受累,而尸检发现的累及率达到70%[2]。对脾脏淋巴瘤的准确诊断和评价可对肿瘤的分期、治疗策略以及整体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多层螺旋CT(MSCT)目前已成为诊断脾脏淋巴瘤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年来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4例脾脏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12月螺旋CT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14例脾脏淋巴瘤患者。男5例,女9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9岁。主要临床表现左上腹不适伴隐痛10例,低热6例,食欲下降4例,左上腹肿块4例。12例非霍杰金淋巴瘤,其中10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来源,1例为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1例为鼻型T/NKL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nasal type)。2例霍杰金淋巴瘤,分别为混合细胞型和结节硬化性。所有病例均为侵袭性。

1.2 方法 采用Philips 64层螺旋CT机进行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使用320 mg/ml碘海醇100 ml,经肘静脉团注,流率为3 ml/s,扫描参数为120 kV,140 mA,层厚8 mm,层距8 mm,准直0.75 mm,pitch=3.5,重建层厚2 mm,常规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平面。

1.3 图像分析 由两名高年资医师分别对病灶部位、病变范围、大小、大体形态、强化特点、其他器官受累情况及腹部淋巴结情况进行评价并作出诊断。

2 结果

2.1 CT分型 ①弥漫粟粒型(弥漫浸润型+粟粒结节型)5例,其中脾脏增大4例,CT表现为脾脏密度普遍降低,增强扫描后脾脏内见弥漫或粟粒状低密度影,延迟扫描后病灶与脾脏几乎呈等密度。其中1例可见融合(图1a)。3例见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图1b),1例可见淋巴结坏死。2例可见脾门淋巴结肿大。1例腹腔少量积液。②多发肿块型7例,脾大6例,CT表现为脾内多发结节状低密度灶(图2),边界清楚,病灶多为类圆形,少数为不规则分叶状,直径在1.6~6.5 cm。5例可见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其中2例有坏死,另外有2例可见脾门淋巴结肿大。③单发肿块型2例,CT表现为脾大、脾脏单发肿块(图3),直径分别约11 cm、4 cm,边界欠清,增强扫描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脾脏实质,其中1例平扫及增强扫描可见病变内散在点状高密度影及小片状更低密度影,手术病理证实为钙化及坏死。1例颈根部可见肿大淋巴结。

图1 弥漫粟粒型脾脏淋巴瘤CT影像表现 a:脾脏体积增大,实质内见弥漫分布的粟粒状低密度影,局部可见融合(黑箭头);b:脾脏体积增大,脾门见一肿大淋巴结(短箭头),肝胃韧带、门腔间隙见多个肿大淋巴结(长箭头)

2.2 脾外CT表现 14例中共有12例伴有脾外淋巴瘤,其中腹腔、腹膜后和盆壁淋巴结肿大9例,坏死3例(图3c),2例可见肿大淋巴结融合成分叶状的肿块;肝脏淋巴瘤2例(图4),表现为肝实质内见单发或多发的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后轻度强化,与脾脏病灶表现类似;另外3例累及腹膜,可见少量腹腔积液,6例累及胸膜,可见胸腔少量积液。

图2 多发肿块型脾脏淋巴瘤CT影像表现 脾脏体积轻度增大,实质内见多个低密度结节影(长箭头),边界不清,轻度强化,脾门见一肿大淋巴结

图3 单发肿块型脾脏淋巴瘤CT影像表现 a:脾脏明显增大,平扫见脾脏内散在钙化点(黑箭头),肿块密度接近于脾脏实质;b:增强扫描病变强化明显低于脾脏实质,其内可见坏死(黑箭头);c:脾大、脾脏单发肿块(黑箭头),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强化程度明显低于脾脏实质

图4 脾脏淋巴瘤脾外CT影像表现 a:腹主动脉旁见多个肿大淋巴结,有融合,可见坏死,并可见血管漂浮征(黑箭头);b:肝脏、脾脏轻度增大,实质可见多发结节影(黑箭头),增强扫描呈相对低密度,强化不明显,边界不清

3 讨论

3.1 临床病理 淋巴瘤侵犯脾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全身恶性淋巴瘤对脾脏的浸润),后者主要由血行播散而来。脾脏原发淋巴瘤罕见,Ahmann等[3]收集脾脏淋巴瘤5100例,发现原发性者仅49例,年龄30~60岁,发病率<1%,本组14例除1例为原发性,其余均为继发性。脾脏淋巴瘤病理上分为NHL和HL两大类,以NHL居多,而其中又以DLBCL为主,本组14例病例中DLBCL有10例,占71.4%。脾脏淋巴瘤原发和继发病理类型相似,可分为:①均匀弥漫型,脾脏均匀弥漫增大,无明显肿块形成,病变呈弥漫或小结节状分布,直径<1 mm;②粟粒结节型,病灶1~5 mm;③多发肿块型,肿块直径2~10 cm;④单发肿块型,脾脏巨大单发低密度灶,病灶直径>3 cm,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脾脏淋巴瘤的CT分型目前仍有分歧,有学者认为均匀弥漫型与粟粒结节型在影像学上表现非常接近,可把两者归为一类,即弥漫粟粒型[4,5]。另有学者把病变大小作为分型的依据,把脾脏淋巴瘤分为肿块型(>3 cm)、结节型(<3 cm)及弥漫粟粒型(<5 mm)[6]。由于多数研究均存在病例数不足的情况,对于脾脏淋巴瘤的CT分型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Ahmann等[3]认为均质性的脾肿大是淋巴瘤受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次是多发弥漫局灶性结节,然后是多发肿块和单发肿块。本组14例脾脏淋巴瘤患者中,弥漫粟粒型5例,多发肿块型7例,单发肿块型2例,以多发肿块型较多,与以往文献报道稍有差异,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3.2 CT表现 脾脏弥漫粟粒型淋巴瘤常见于继发性淋巴瘤,CT表现多为非特异性,表现为脾脏肿大,密度普遍减低,可有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后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轻度强化的小结节,部分病灶可融合,延迟扫描与脾脏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部分病例可仅表现为脾脏体积增大,有时容易漏诊,随着多层螺旋CT空间分辨率的提高及多期增强扫描等技术的发展,一些CT平扫难于鉴别的粟粒样结节也可以得到较好的显示。多发肿块型介于粟粒结节型与单发肿块型之间,以脾内形成直径2~10 cm的多发肿块为特点,与单发肿块型的病灶表现类似,在平扫上表现为低密度结节影或肿块影,增强后轻度强化或几乎不强化,病灶可坏死,出血及钙化少见,本组一例单发肿块型病例病变内散在点状高密度影及小片状更低密度影,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钙化及坏死。脾脏淋巴瘤当合并脾外病变时对定性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如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伴其他腹腔脏器(如肝脏、肾脏等)受累及胸、腹腔积液等。本组14例脾脏淋巴瘤病例中,共有12例伴有脾外淋巴瘤,其中有2例合并肝脏淋巴瘤,表现为肝脏单发或多发与脾脏类似结节病变,更具特征性。

3.3 鉴别诊断 脾脏淋巴瘤需与转移瘤、血管瘤、淋巴管瘤等肿瘤性病变及脓肿、梗死等非肿瘤性病变相鉴别[7]。脾脏转移瘤大部分为多发性病灶,少数为单发。据文献报道[8]病灶CT增强表现呈多样化,可以是均匀性强化,边缘性强化,也可以是靶心样强化,尤以后者最为典型,少数也可呈囊样表现,这可能是与原发肿瘤的特征有关;脾脏血管瘤与肝脏血管瘤有极其相似的影像学特点,平扫为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影,增强扫描以边缘结节样强化开始,呈渐进式充填样强化;淋巴管瘤为淋巴系统的先天性良性畸形,CT表现为脾脏内单个或多个低密度影,多为囊性,增强后无强化,壁薄,部分可伴钙化,并有分隔;脾脓肿一般为脾脏单发低密度灶,但脾不大,邻近组织结构有粘连,周围可见渗出,增强后病变呈环形强化。脾梗死表现为脾内楔形低密度区,尖端指向脾门,边界清楚,增强后无强化。此外,弥漫粟粒型淋巴瘤脾脏增大,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脾肿大,如感染性及充血性脾肿大相鉴别,结合病史及脾外受累情况不难诊断。

综上所述,脾脏淋巴瘤多表现为脾大、脾脏弥漫性结节影、多发或单发肿块影,轻度强化。脾外淋巴瘤的CT表现能够为临床的治疗和分期提供影像学依据。CT对发现脾脏病变、脾外病变、明确病变范围及鉴别良恶性具有积极意义,多层螺旋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于脾脏微小结节的检出更具优势。

[1] Picardi M,Soricelli A,Pane E,et al.Contrase-enhanced harmonic computed US of the spleen to increase staging accuracy in patients with Hodgkin lymphoma:a prospective study[J].Radiology,2009,251:574-582.

[2] Sandrasegaran K,Robinson PJ,Selby P.Staging of lymphoma in adults[J].Clin Radiol,1994,49(3):149-161.

[3] Ahmann DL,Kiely JM,Harrison EG.Malignant lymphoma of the spleen:a review of 49 cases in which the diagnosis was made at spleenectomy[J].Cancer,1966,19:461-469.

[4] 徐秀芳,余日胜.脾脏淋巴瘤的CT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6,22(5):546-548.

[5] 詹勇,向子云.脾脏淋巴瘤的CT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2):330-332.

[6] 周连高,翁晔敏.脾脏淋巴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18(2):147-151.

[7] 乔英,李健丁,张超,等.脾脏肿瘤的CT表现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5):715-717.

[8] 蒋亚平,周康荣.脾脏肿瘤的CT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5,1(3):185-187.

R814.42

A

1672-6170(2016)04-0133-03

2015-11-03;

2016-01-24)

猜你喜欢
粒型单发低密度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水稻GLW7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和基因效应分析
保护措施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一种单发直升机直流供电系统构型
水稻突变体库的构建及部分性状分析
水稻粒型与粒质量的QTL分析
1HMRS在鉴别脑内单发环形强化病变中的应用
一种低密度高强度导电橡胶组合物
水稻粒型基因克隆与分子育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