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同”与“不同”

2016-06-23 16:15易坤权
今日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马拉松学校孩子

易坤权

教育是伴随人生的一场漫长马拉松,在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奔跑过程中,或许马拉松的意义早不在于输赢,而在于参与、持久力、进取心……在奔跑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教育的“同”

教育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的内在规定一定是相同的。何为教育?教育其本质意义是对人性涵养和生命关怀,是促进自我价值的生成和实现,是激励每一个人最大可能的充分发展。教育是解放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是以人性的本质所需要的方式尊重人的尊严,让其获得健全的人格、自由的能力、理性的精神、卓越的德行、独特的个性,而不是束缚、压抑、限制人的天性天赋。教育不能离开这个终极意义的“同”。

教育发展应有的内在规定必须要“同”。教育是一个彼此关联且复杂的系统,充满生机的教育是各种教育要素全面、自由、灵活的融合,是各种要素协调、高效、有序的运转。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庭、社区以及教育思想、办学目标和实现发展所需的体制机制等要素构成了教育发展的基础。教育的构成要素肯定是不均衡有差异的,但赋予教育要素的内在规定却一定是相同的。不同时期学校教育的方向、目标、内容虽有变化,但育人的功能却从未改变。

因此,学校应是吸引学生、关爱学生、满足学生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幸福成长的场所。校长和老师一定是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需求作为自己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并使其明朗化,帮助学生找到生长方向并顺性扬才,绝不以牺牲学生为代价实现自己预定的教育思想和目标。学校、家庭及社区一定是有效互动、合作参与,家庭、社区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家庭是稳定、可靠的支持力量,社区是重要的全员育人环境和教育资源,真正形成共育环境。除此之外,还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前瞻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的精神追求,指引学校管理、课程建设、文化建设、活动开展。还要有政府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和稳定的教育投入。

教育的“不同”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钱德拉塞卡在《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中谈到他们三人在各自的领域内达到了人类成就的顶峰,这些辉煌成就的创造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人因天资、智慧或能力的不同形成了世界的多姿多彩。教育理应特色鲜明,崇尚个性,成为种种“不同”生长的沃土。学校有不同的风格样貌与精神气质,并从人本性、多样性、差异性、动态性等方面包容培育期待学生的“不同”。

要体现人本性。学生是处于蓬勃发展中的鲜活个体。教育必须要 “目中有不一样的人”,尊重孩子的个体特征、兴趣爱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促进个性发展。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要体现多样性。人类的天赋有着巨大的多样性。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潜在语言、数学、空间、音乐、运动、人际关系处理、自省、自然观察等智能,相对优势则为优势智能。教育激发使优势智能明朗化。若明朗的优势智能符合孩子兴趣和性向发展,学习容易获得成功。教育中,开齐课程,上足课时;设多元社团,多样课辅活动等就是让孩子的个殊才艺、潜在智能得以发展。

要体现差异性。每个孩子都是不完美的天使,教育就是要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包容孩子的不完美。教育要全纳所有的种族不同、文化不同、经历不同、处境不同、需求特殊、生理残疾、学习障碍,甚至是被边缘被排斥的对象,要承认并包容个体天然的差异和与众不同,让不同的智力、气质、认知类型、性向特长、情感表现、人际交往等有均等发展的空间。

要体现动态性。孩子自有其生长过程。智者宣称我们要把知识灌输到孩子的灵魂,苏格拉底嘲笑道,这仿佛是要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教育不应以静态的方式看待人的发展,仅靠机械重复、僵硬复制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的堆积和理性的提升,而应从实践的视角看待人的发展。一切教育终将回归到自我教育,实现在生活中、在实践中自主学习、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所以,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除生长之外,别无目的。显然,教育是伴随人生的一场漫长马拉松,在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奔跑过程中,或许马拉松的意义早不在于输赢,而在于参与、持久力、进取心……在奔跑中成就最好的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是不可替代的角色。社会需要不同专长的人做不同的工作,也只有如此,社会机制才能完善,和谐社会的构建才有文化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是一代代“不同”的孩子带着各自“不同”的对未来的幻想,成就各自的“不同”,才使我们的世界充满希望,变得美丽。

作者单位:重庆市忠县教育委员会

猜你喜欢
马拉松学校孩子
冰上马拉松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