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视角下的扬州改革发展研究

2016-06-27 06:37英震
当代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新常态

英震

(中共扬州市委党校,江苏扬州225009)



新常态视角下的扬州改革发展研究

英震

(中共扬州市委党校,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的新常态。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使得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何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进而引领新常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扬州作为苏中板块的核心区域和宁镇扬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一环,更需要理性认识和把握新常态,转变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思路,扭住关键,在逐步解决问题中探寻契合扬州自身实际的改革发展路径。

关键词: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改革发展

2014年12月9日-1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同年12月13-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指导工作时,殷切希望江苏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着力推动“五个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江苏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我们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扬州作为苏中板块的核心区域和宁镇扬协同发展中的关键一环,更需要理性认识和把握新常态,找准实际问题,转变发展思路,扭住关键,在逐步解决问题中探寻契合扬州自身实际的改革发展路径。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经济新特征,树立改革发展新常态思维

2013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调控措施,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稳步发展。2013年GDP增长7.7%,2014年增长7.4%,2016年又将增速目标设定为7%左右。这表明,我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阶段。阶段的转换不仅是增长速度的调整,还是增长动力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这就意味着,未来经济增长将由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由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转为主要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如果转型顺利,经济就可以在一个相对低的增长速度下良好运行,有效平衡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从而同时实现减速和提质两个目标。

高速增长期结束与中高速增长期开始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如果未能成功实现增长动力的新旧接替和及时确立新的发展方式,不仅经济中高速增长难以稳住,甚至还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增长阶段转换和确立新常态的过程,也是政府、企业和居民逐步调整并适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宏观政策要保持经济运行的基本稳定,守住风险底线。当前,在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同时,国内也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双重作用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压力十分巨大。只有准确把握这一特征,树立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理念,逐步实现政府主导投资驱动模式向经济发展内生增长动力模式的顺利转型,才能避免经济增长动力“空档期”的出现。

二、准确把握宏观经济形势,主动迎接改革发展新常态

表1 近年来扬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单位:%)

2016年是稳增长调结构的紧要之年,我国经济发展也正处在新常态阶段爬坡过坎的关口,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等深层次矛盾凸显,面临的困难可能比2015年还要大。从扬州来看,经济增速与往年相比有所放缓,原来主要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从经济指标增长率来看(见表1),扬州GDP增长率最高点为2007年的15.7%,之后缓慢下降,2012年降至11.7%,2014年仅为11%,呈现由快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区间换档的走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长率与GDP走势基本相同,分别从2007年的35.8%、21.3%回落至2014年的11.5%和12%,下滑势头基本持续到现在。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与利润总额等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比上一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说明扬州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企业利润空间收缩,转型升级压力较大。

2、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从产业结构看(见表2),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偏低,且增加值增速有放缓的趋势;从需求结构看,房地产(据统计,2014年1月份—2015年2月份以来,扬州商品房销售一直处于负增长。)、汽车、社会消费品零售等大宗消费增速放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乏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处高位,主要依赖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服务业占比、居民消费率、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占比等相关指标均低于省均水平,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

3、资源和环境双重制约

能源消费、污染物及碳排放总量仍维持高位,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治水治气治乱的压力较大;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已达到20%左右,逼近省定红线。同时,由于出口低迷、内需不旺和外向度不高,职员工资、社保等费用逐年上涨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压力较大,投资意愿不强。此外,由于贷款抵押物缺乏、融资渠道单一、银行利率上浮和变相收费等因素制约,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

4、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

“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以及重大城建项目、民生实事、生态环保等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外贸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难度增大,用工减少,以工资为主的居民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分别从2011年的13.8%、18.5%回落至2014年的9.5% 和11%,持续下行趋势明显(见表4)。

表2 近年来扬州第三产业及新兴产业增速统计分析(单位:%)

表3 近年来扬州能源消费增长统计(单位:%)

表4 近年来扬州居民收入情况统计表(单位:%)

表5 近年来扬州财政收支增幅情况(单位:%)

三、坚持问题导向,以新常态的视角推进改革发展

1、协调发挥市场政府作用,积极化解产能过剩

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产大于需可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正常的市场竞争,国际公认的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率正常水平为82%左右。而作为扬州主导产业的船舶和石油化工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4%和75%左右。面对这一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改革的方式化解产能过剩。

(1)以负面清单方式建立健全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而实现资源配置高效、产能过剩化解的目标,必然要依靠市场力量。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中最讲效率和最具竞争活力的主体,它会依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供求关系变化等研判而作出投资选择。要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采取“负面清单”方式,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切实把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放到位,从根本上激发市场活力。因此,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发展战略规划,在明确特色产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同时,列出禁止准入领域的负面清单,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另一方面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着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让市场充满效率,让政府监管和服务职能充分发挥的方式,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

(2)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式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扬州的船舶及配套产业、石油化工产业的产能过剩是结构性的。如船舶及配套产业,虽然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出现过剩,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配套设备却是市场广阔。因此,要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最终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要以市场化为导向,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由市场决定的技术创新项目和成果评价机制,充分调动创新主体--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主动服务企业、走向市场。

(3)依法推进简政放权,着力改善企业运营环境。经济新常态表现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就是简政放权,将权力尽可能地放给市场和企业。在认真落实“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为方便有效的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企业投资项目,除特殊情况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三个一律”的基础上,还可适度扩大“负面清单制度”范围,公平对待所有企业,切实降低准入成本。通过创新行业规制方式,建立稳定透明的制度体系,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

2、开拓创新,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4年扬州城镇化率为61.2%,低于全省65.21%的平均水平,居全省第六位。这为扬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重大机遇。要紧扣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这一着力点,就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探索打造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针对农业转移人口逐年增多、农用地流转撂荒这一现实,扬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可尝试建立市、县、乡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所”,实行“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鉴证、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交易监管、统一信息平台、统一诚信建设”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甚至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挂钩指标、占补平衡指标等,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按照市场原则实行公开交易、有序流转。

(2)同步协调推进,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需要协调“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两条腿”,做到二者同步推进。对于扬州来说,新型城镇化不仅要解决好暂不具备落户条件或者不愿落户城镇人口的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问题,还可通过给予他们一段时间内“城乡兼有”的特殊身份待遇、实行居住证积分制度等,为进城农民公平有序落户提供阶梯式政策通道。

(3)深化金融改革,建立多元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在当前融资渠道不畅、手段单一的情况下,地方融资平台在筹集资金、释放民间资本热情、服务地方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仍有存在的必要,但关键在于建立多元规范透明的投融资机制。可尝试构建营利性、准公益性和公益性三类融资平台。对于营利性平台可采取完全市场化的融资模式;对于污水处理、轨道交通等准公益性平台,可采取政府与社会力量合作的融资模式。通过采用BT(Building Transfer)、BOT(build-operate-transfer)等方式,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对于公益性平台则采取由政府承担的融资模式,进而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地方政府债券融资模式。

3、深化农村改革,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虽然自2004年至今,我国粮食产量实现连续增长,但由于受耕地减少等多重因素影响,粮食问题越来越严峻,小麦、稻谷等三大主粮进口已呈常态化态势,粮食自给率逐年下降。一方面种粮收益低,另一方面质量下降、安全隐患严重。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怎样种好地”已经成为事关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粮食主权的重大课题。

扬州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农业自然条件优越。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工作。截至目前,粮食产量已实现“十一连增”,但近年来粮食产量增速明显放缓,这不仅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有关,也与农业兼职化和农民老龄化等因素密不可分。面对种粮成本高收益低、劳动力向大量城市转移的情况,如何稳定种粮主体,让更多的青壮年愿意从事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日益重要而紧迫。

(1)构建新型职业农民“三位一体”培育系统,破解“谁来种地”难题。该系统主要由各级农业局、农科院、农业推广站、农业院校等组成,主要负责培育农业人才,进行农业领域的开发研究、传播科普知识、推广农业技能等工作。联系扬州实际,可通过政府“买单”、专家“下厨”、农民“点菜”方式,以技能服务型、生产操作型、主体创业型、产品经营型职业农民队伍为主要培训方向,开展菜单式培训,使之成为发展扬州现代农业的主力军。

(2)推行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破解“怎样种地”难题。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本质区别在于经营目标、技术含量和经营规模的不同。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机械化运作的特点。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更能推动社会化服务和机械化运作,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因此,家庭农场可以说是长远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根本之策。市级部门一方面可通过制定政策和加强管理,引导农民按照统一标准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确保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规范有序。另一方面,基层可通过建立土地流传信息库,及时掌握辖区土地流转情况,并加强指导和督察,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伟菊:积极面对经济新常态实现中国发展改革新突破[M].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

[2]赵冰琴、李玉华:新常态观视角下的石家庄市改革创新研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4(4).

[3]彭向升:“新常态”下的中国宏观经济——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论述[J].现代经济探讨,2015(4).

(责任编辑:刘彤)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新常态
新时期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解析与思路
基于全面收费背景下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现状及改革研究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高校后勤改革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