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与保守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纤溶活性水平的影响

2016-06-28 03:10李柏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10期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李柏胜

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江门 529100

血管介入与保守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纤溶活性水平的影响

李柏胜

广东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门529100

【摘要】目的对比血管介入与保守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对纤溶活性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4-01—2014-12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保守治疗;观察组接受血管介入溶栓治疗。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vWF、tPA及PAI-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更为理想,能有效促进纤溶活性水平升高,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纤溶活性水平;血管介入;保守方案

急性脑梗死是由脑血供骤然中断引起的脑组织坏死,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等,严重者可迅速昏迷或休克。研究证实,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即存在内皮细胞损伤与纤溶活性改变,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提高纤溶活性是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有效控制病情,促进患者生理功能尽早康复的关键[1]。本文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对比血管介入与保守方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纤溶活性水平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01—2014-12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经头颅CT、头颅磁共振扫描与脑血管造影确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男21例,女12例;年龄26~74岁,平均(50.0±6.3)岁;病程2~5d,平均(3.5±1.5)d。观察组男23例,女10例;年龄24~78岁,平均(51.0±5.4)岁;病程3~4d,平均(3.5±0.5)d。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与肝肾功能不全,治疗前半年内使用影响凝血及纤溶系统功能的药物者。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保守方案治疗,调整血压,按体质量0.25~2g/kg,配制15%~25%浓度甘露醇溶液,于30~60min内静滴降低颅内压与脑水肿;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23020521,生产单位:哈尔滨泰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抗血小板聚集,150mg/次(准确剂量),1次/d;保持呼吸通畅,呼吸困难者可给予吸氧,必要时切开气管;结合患者个人病情行鼻饲、静脉高营养等;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 000IU预防肺栓塞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q12h,连续3d。观察组采用血管介入治疗,即静脉全麻+局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和脑血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术前口服氯吡格雷(国药准字H20120035,生产单位: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75mg,术后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 000IU,q12h,连续3d;给予氯吡格雷75mg/d,肠溶阿司匹林150mg/次,1次/d,持续2周。

1.3观察指标于治疗前、治疗后7d清晨空腹静脉血标本2mL,1h内离心(3 000r/min,10min,20 ℃)分离血浆,取上层血浆分装入0.5mLEP管内,置于-70 ℃环境下保存。使用Bio-RAD550酶标仪与ELISA试剂盒,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vWF、tPA及PAI-1水平。

1.4疗效评估标准[2]治愈:闭塞血管完全疏通,远侧动脉充盈良好;显效:闭塞血管部分再通,远侧动脉充盈明显增多,血管狭窄口径增大;有效:血流量明显增加,动脉显影充分,血流速度增快;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或恶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结果

2.12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9,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对比 [n(%)]

2.22组治疗前后纤溶活性水平对比2组治疗前后vWF、tPA及PAI-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纤溶活性水平对比±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好发于中老年人,致残、致死风险高,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神经功能障碍。随着各类新型药物的出现,急性脑梗死的病死率得以控制,而病残率及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依旧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预后[3]。介入治疗的问世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主要通过血管腔内技术,加速血栓溶解,改善血流供应,缓解水肿症状。经临床试验证实,血管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近、远期疗效均显著优于药物治疗。

vWF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内皮下黏附蛋白,在内皮细胞受损后进入血浆,所以临床将血浆vWF水平升高作为内皮受损的判断依据。tPA及PAI-1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体内纤溶水平起特异性调节作用。一般情况下,两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PAI-1水平升高,同时tPA水平下降时,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vWF、tPA及PAI-1含量明显高于健康人群,提示急性脑梗死早期即有血管内皮损伤,且纤溶活性水平低。机体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凝血-抗凝和纤溶-抗纤溶机制相互平衡,维持血液在体内正常流动。一旦血栓形成与溶解机制发生改变,出现血栓异常或形成后未被及时清除,则会影响组织血流供应,引起组织或气管缺血坏死。李国斌等[4]提出,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与纤溶活性改变在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临床治疗应以此作为切入点。

本研究结果提示,较保守治疗,血管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更佳,且有助于促进纤溶活性水平提升,改善血管内皮损伤,与相关报道[5]基本吻合。综上,血管介入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对纤溶活性水平升高有积极作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4参考文献

[1]师聪红,汪剑威,刘燕平,等.介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4):167-168.

[2]唐士婷,蔺心敬,黄浩,等.介入治疗技术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江苏医药,2011,37(22):2 690-2 693.

[3]张海欣,顾芳,赵淑芹,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介入治疗的临床体会[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2,20(4):277-280.

[4]李国斌,李冬梅,高天,等.急性脑梗死两种溶栓治疗方法的安全性与疗效比较[J].武警医学,2013,24(9):774-776;779.

[5]郑艳梅.血管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纤溶活性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2):3 590-3 591.

(收稿2015-06-20)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10-0112-02

猜你喜欢
急性脑梗死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与炎症因子的影响
临床检验学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及脂蛋白a联合检测变化研究
扩大时间窗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短期效果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尤瑞克林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血栓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超早期急性脑梗死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