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压力”

2016-06-30 14:24何惧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设疑探究

何惧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压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究活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本文试从“适时设疑,创造‘舆论氛围,激将探究”“开展学习竞赛,激发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压力”“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在感觉‘上当后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压力”“在引用旧知学习新知中,促进学生思维压力的形成”这四点谈谈如何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压力”。

关键词:思维压力;探究;设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名言大家都不陌生,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这句话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我们不仅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更是希望他们能学会好的学习方法。新课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力求改变我国传统机械传授式的教学方法,而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质疑创新,提高创造力的教学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重点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供足够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与交流,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巧妙创设情境,生成一种“逼”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压力,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展开探究活动,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一、适时设疑,创造“舆论”氛围,激“将”探究。

小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激将法对于小学生很奏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设置一些疑问,用激将法渲染一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会积极投入,主动参与。要做好这一点,关键是教师设疑的契机,问题的切入点是否恰到好处?学生的探究都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只有有了疑问,有了追根溯源的想法,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在思维压力的驱使下,主动探究学习。当然教师在一旁煽风点火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作为一个探究者,积极地展开探究活动。因此,教师的教学重点就是挖掘知识的思维魅力所在,从而使知识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疑问,要正中学生思维的要害,要言简意赅、形象直观。如果设置的疑问,能让学生感到“似是而非”,那样效果会更佳。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已知圆内有一个正方形,边长是4厘米,求圆的面积。如图:

这道题是五年级下册书中的一道思考题,这道题有着一个知识背景,学生刚学完圆的面积计算,而且老师已经给学生灌输了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而这道题恰恰不知道圆的半径,要求圆的面积,这样疑问就来了。如果教师这样设疑:“同学们,我们都知道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圆的半径。而这道题偏偏没有告诉我们圆的半径,我们还能否求出圆的面积呢?”这样设疑马上会让学生困惑起来,是呀,这道题根本就不知道圆的半径,圆的面积还好求吗?比起直接问学生“同学们,这道题不知道圆的半径,你有什么办法求出圆的面积吗”的效果可能会好得多。前者设疑法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思维能被完全调动起来。而后者设疑法学生只会想:这种方法老师还没有教给我们呀?然后就等着老师讲解答案,被动接受。如果能在第一种设疑的基础上,教师再煽风点火一番,可能效果会更佳,“这道题根本就不知道圆的半径,怎么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呀,老师被这道题给难住了,你们能帮帮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吗?”此时的学生根本不用你去引导,个个都会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老师感到困难的问题,对他们更具挑战性。他们会更加迫切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圆的面积是,我们求不出,能否求出呢?这样,巧妙设疑就自然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压力。

二、开展学习竞赛,激发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压力。

我们都知道每年的8月1日是我们伟大的人民解放军的节日。解放军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它有着许许多多的光荣传统。例如:我军就把在平时的训练当中,开展的一项项小的军事竞赛,当作军队在和平年代提高战斗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方法,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也同样适用。我们教师都有这样一个经验,你若在课堂上泛泛地提一个问题让学生作答,效果一定不够理想,只会有少数好的学生感兴趣,会配合你去积极思考。而如果你改变策略,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在学习算24点时,可以以小组竞赛形式进行,对学生说:“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小的竞赛,看哪一个小组算得又对又快。”这样学生无形中就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压力,迫使他们快速进入状态,努力地去探究思考老师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

三、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在感觉“上当”后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压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体系,从书中例题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从而会机械地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模仿书中的例题。这样就导致教学成为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好习惯。例如: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一条底边上的高是4厘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这道题对于大部分学生会按照头脑中的固有思维模式来解答,想当然地认为5厘米就是底边,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从而很快得出4×5=20(平方厘米)。这时教师要十分肯定地指出,这种计算结果是错误的。请学生自行检查自己错在哪里。在这种情形下,思维压力就会自然形成。学生会绞尽脑汁地去寻找错误所在。最终有学生指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长要大于直角边。这时没找出错误原因的学生会恍然大悟。学生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平行四边形横着的那条边就是底边,这道题的魅力所在就是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这样,学生在感觉自己“上当”后,就自然生成探究问题正确答案的思维压力。

四、在引用旧知学习新知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思维压力。

学生获取新知识,一般都是建立在旧的知识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因此数学新知识的学习不能单纯地采用传授式教学法,而应围绕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精心设计从旧知过渡到新知的思维情境,激发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压力的产生。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再说明圆的面积是通过等分切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得到的。按照这样的思维方法,对于圆柱体的体积计算,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呢?你能不用老师教,也用等分切拼的方法求出圆柱体的体积吗?这样学生会努力地去思考,因为小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都想证明自己是最有实力的那个,我不用你老师教也能学会新知识,那将会是一件多么风光的事情啊。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压力,为探究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一定的思维压力,为探究学习增添动力。应该是开展探究学习取得圆满成功的一种最佳策略。学生只有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只有主观上形成一定的思维压力,在探究学习中才会积极主动,扎实有效,锲而不舍地去完成探究活动。正如心理学家主张的那样:“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如何巧妙设计探究活动的内容,显得尤为关键。如果能让学生一遇到问题就能自然地生成一定的思维压力,这种压力促使他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去。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成功的,对于学生而言,也会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设疑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下神峪村“由乱到治”之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小学语文课堂激趣技巧
浅析发散学生思维的方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浅探
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
于“平常”处设问,在“无疑”中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