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校数学“引导—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2016-07-01 09:58张鸣霞
新校园·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引导教学实践

张鸣霞

摘 要:对“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旨在使有效的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辅相成,使二者更好地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引导—探究”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把学生的素质发展作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培养目标和根本所在。今天,我们对“引导—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是为了使有效的接受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辅相成,使二者更好地互相促进。

一、“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结构程序

第一种,引导发展教学模式。该种模式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教材特点将教材划分为不同的阶段,鼓励学生进行发现、探索、思考和讨论,利用多样化的途径来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学习规律,获取相关的知识,并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该种模式需要遵循的结构程序是:创设学习情境,进行观察探究,实施推理证明,最后进行总结和练习。

第二种是探究训练模式。该种模式是一种层次较高的学习模式,这一模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和独立性,还可以让学生得到系统的锻炼,这一模式遵循这样的结构程序,即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用逻辑进行论证并发展探究能力。

二、创设数学思维情境的几种类型

创设思维情境是“引导—探究”模式的出发点,在应用这一模式时,需要以学生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创设出一种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利用思考、实践、交流来获取知识,从而学会学习。

1.营造出试误思维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曾近提出了一种极具特色的学习理论,该种理论强调“试误”与“刺激反应联结”,学习模式就是“刺激—反应联结”的一种表现,该种联结是在试误模式中构建的,也就是说,在不断的循环往复学习中,学生才能够逐渐摒弃错误反应,强化自己的正确反应,并形成一种固定的反应联结。从这一层面而言,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错误、找出错误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常见错误设置一些迷惑性问题,利用其营造出试误思维模式,让学生可以真正达到“吃一堑、长一智”的目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还可以强化其思维品质。

2.设置反思的学习情境

反思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在反思环节,学生可以实现自我意识的强化与学习习惯的调节。实践显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反思是一项核心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反思维型思维情境来鼓励学生从多个层面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解题的思维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加深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

3.设置实验思维情境模式

让学生直接进行实验可以让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还可以在动手过程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鉴于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采取科学的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背景,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发现的乐趣,对数学概念和数学定理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还可以把握定理的来龙去脉,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学”和“做”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这也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三、“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说明

1.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如在八年级数学“整式的乘法”中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这堂课中,根据这堂课所学内容的特点,创设了实验型思维情镜的教学模式,笔者准备了几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卡片,利用此将其拼成一个长方形,其中的图形可以将其看作长为m+b和宽为n+a的一个长方形,面积计算方式为(m+b)×(n+a),同时,也可以看作几个不同小长方形的组合,面积计算方式为mn+ma+bn+ba,利用乘法分配规律,可以得到如下的公式:(m+b)(n+a)=m(n+a)+b(n+a)=mn+ma+bn+ba。

讲解到这里时,能够完全理解的学生并不多,大多数学生对此来心存疑惑,此时,就可以设置出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理解。

2.在指导中进行体验

在学生中选择四个代表,分别代表着m、n、a和b,其中同学m和同学b共同组成了甲队,同学n和同学a则组成乙队,两队自己的成员之前并不相识,在有人介绍时,让学生想想自己会怎么做。此时,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应该握手问好。此时,就可以让四位同学来握手,鼓励其他同学仔细进行观察,并回答几个问题:

握手完备。

提问1:他们每人分别握了几次手?“两次”,学生会很快回答,即m与n、a握了手,b也与n、a握了手。

提问2:问什么m和b或者n和a不握手呢?因为他俩是一个组的,早已认识了的,就无须再握了。

提问3:刚才都认真观察了,谁能说出他们握手时的手形与我们学过的哪个运算符号类似呢?“乘号”即“×”号,学生一边动手操作一边回答。

教师介绍:由于他们表示的是两个不同的小组,那么我们就把他们握手的情景写成(m+b)×(n+a)。

提问4:既然如此,能不能把m与n、a握手用m×(n+a)的形式,b与n、a握手用b×(n+a)的形式表达出来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可以”。

教师引导: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他们的握手情景表示为m(n+a)+b(n+a)。

提问5:m与n、m与a、b与n、b与a单独握手又该如何表示呢?可以表示为:m×n;m×a;b×n;b×a。

教师引导:这样又可以得到m×n+m×a+b×n+b×a。我们在前面学过,以上出现的这些乘号都可以省略。即有(m+b)(n+a)=m(n+a)+b(n+a)=mn+ma+bn+ba。

此时再观察,发现大多数学生疑惑的眼神已经不复存在。

3.趁热打铁、熟练运用

利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多项式乘多项式的要求和运算方式,还可以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产生一定的认识。采取这种趣味性的学习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学习中蕴含的乐趣。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引导—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不仅注重知识的获取,还强调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获取过程,注重学生的“学”和“做”。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需要直接告知学生最后的结论,而是要鼓励学生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得出结论,采用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了数学学习活动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经过努力的探究之后,学生可以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升了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不需要过于注重结果,而是要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来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知识的能力。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是非常复杂的,并非在朝夕之间可以完成。教师要主动引导学生,加强学习,促进学生的多方位发展,为学生后续的发展奠定好基础。

(2)“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艰难性。一份20世纪80年代所做的大型调查显示,美国教师真正用于探究教学的时间仅占总课时的10%左右。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探究教学的艰难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受着PPK(个人实用理论框架)的影响,即最初学习的教育教学理论将成为运用时的基本理论框架,导致教学中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现象。

2.建议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科学实践表明,全面推行探究性教学是行不通的,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畏惧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探究教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探究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教师要注重提高素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方法,促使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动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形成最优化结构,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王红云.新课堂呼唤新课程[J].中国教育与教学,2004,3(1).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学校引导教学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