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职业教育立体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2016-07-02 09:46张培南旭光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10期
关键词: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张培?南旭光

摘 要 在“互联网+”时代,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是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基于社会网络及协同理论的视角,建构了一个以职业性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有效联结为方式、以校园教育与企业生产高度耦合为路径、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统一为动力、以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条件支撑的C-TRPS式立体协同人才培养机制。这一机制的具体实现路径包括: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拓展社会合作网络,发展远程职业教育,扩大信息技术应用,健全政策支持条件。

关键词 “互联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体协同;机制创新;C-TRPS模型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0-0034-05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催生出巨大的创新性,并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2015年7月,国务院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中指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要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入融合和创新发展,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同时指出,我国传统产业运用互联网意识和能力不足,新业态发展面临着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从目前现实看,虽然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重要载体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途径,但合作程度不深、参与度不广、利益契合度不高、运行方式单一等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学校、企业、社会、政府等并没有真正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多方协同育人的机制,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并没有得到彰显,职业教育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还表现出很大程度的不适应。

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因此,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互联网+”等经济发展新常态将引领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模式等变化,进而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运行机制创新。2015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5年10月,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明确指出,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制造需要,调整专业、培养人才。这是对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资源配置方式转换、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等经济发展新特征的深刻把握,从而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战略任务作出的最新部署。基于此,面对目前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困境,本文结合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主动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新趋势,研究和探索“互联网+”职业教育立体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有关问题。

二、模型构建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常议常新的话题。一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应包含就业导向、服务宗旨、行业参与、产教融合、跨界合作、协同育人等逻辑内涵[1],职业教育应提高职业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要与社会经济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2],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和人才支撑。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在找准自身定位的基础上,探索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优化机制、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调整机制、汇聚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育人机制等,形成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另一方面,我国教育行政部门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十分重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不断明确“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此同时,高职院校、企业等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在纵深推进,但是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创新的基本内涵、实现路径认识有差异,大多还停留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阶段,把重点仅放在推动协同育人上,而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整体性、系统性思考还不够深入[3]。

当前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对产业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职业岗位和从业人员知识与技能等提出了新要求,进而对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机制等产生了很大挑战[4]。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来说,如何以互联网思维拥抱时代变化和产业变革,关键是解决如何加强供给侧的改革创新以适应当前时代背景下的职业教育需求问题,而要解决好这个难题,就必须适应“互联网+”提出的融合、跨界要求,促进知识领域与产业领域的同步,提高产业服务能力、帮助企业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等。事实上,职业教育越来越呈现出网络化发展趋势,需要更多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这无疑加大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难度。所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思维模式,对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进行整体性、系统性思考,不管是教育类型、教育方式,还是实践要求、实现路径等都需要得到有机整合,从而建构起多维度协同互动的人育人机制。

鉴于此,本文基于社会网络思想,借鉴协同学理论,统筹考虑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五个要素,以职业性人才培养为核心目标,以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联结为发展方式,以校园教育与企业生产高度耦合为实现路径,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统一为动力驱动,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支撑要素,通过这些要素或主体的多元协同、立体架构、相互渗透、耦合互动,建构了人才培养立体协同机制创新模型,见图1。同时,为了简单化的识别需要,将核心、方式、路径、动力、支撑等五个要素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图中以斜体表示)组合成“C-TRPS”,并以此命名该机制创新模型。该模型中的五个要素不是孤立的,恰恰是在开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活动环境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作用、协调同步,继而产生整体功能倍增的多元协同效应。

三、模型阐释

(一)核心(C):职业性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就决定了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职业性。具体地讲,高等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环境、区域产业需求密切相关,具备产业性和高等教育的双重属性,其内涵发展的焦点聚焦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和机制的创新。当前知识社会创新背景下互联网形态催生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正深入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并释放出巨大的创新力,信息技术正在推动工业生产模式的颠覆和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职业岗位也遭受了猛烈冲击,市场对从业人员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高。产业变革中的企业需要职业性技术技能人才和拥有互联网思维、跨背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为适应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经济环境和市场需要,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办学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创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培养高素质职业性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适应产业升级和学习者个人发展需要,课程体系建设对接职业岗位标准,教学体系构建注重课程与项目实践结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衔接等。

(二)方式(T):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有效联结

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迅速发展,新一代学习者对接受教育的方式和要求也在改变,可以设想一下未来职业教育领域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逐渐淘汰,职业教育应该更多是基于知识库、交互平台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而教师授课将逐渐被教育技术部分取代;未来的学习模式将颠覆传统教与学的线性过程,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形式、从任何渠道进行学习,可以说,互联网正在解构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教育体系,并重新定义一套新的教学互动模式,远程教育平台必不可缺,强制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状态不再有效,职业教育要打造汇聚更多优质特色课程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现代远程教育因其拥有大容量的优质资源平台、网络教学和学习环境,方便、快捷的双向交互手段,以及教学过程的智能化和个性化等特征将为职业教育适应互联网作用下的变革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有效联结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通过加强两者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职业教育开放性、共享性、服务性,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吸引力。

(三)路径(R):校园教育与企业生产高度耦合

当前,“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广泛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产业发展模式和企业生产方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业态即将被改变,新型业态正在逐渐形成。“互联网+”引致的业态变革也必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职业教育要适应产业互联网全面升级,就要培养与“智能化、个性化、快速响应化的生产需求”相适配的有专业技能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利用互联网优化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增强“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动态适应产业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能力,需要得到清晰解答。事实上,无论是国务院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提出在融合创新、变革转型等行动原则指导下,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都是在深刻把握时代背景对教育发展要求基础上提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对于现代职业教育而言,更因其具有“教育性”和“产业性”双重属性,必须主动适应产业环境和技术环境的变化,瞄准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强化校园教育与企业生产高度耦合;职业院校要建立相互支持的办学支持联盟,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深化基于课程开发、专业发展能力、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无缝对接,实现校企合作互融互补、协同发展。

(四)动力(P):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统一

人才培养是一种人力资源投资过程,而人力资源具有使用过程的时效性和开发过程的持续性,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人们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以适应“互联网+”带来的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变化。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职业院校的教育体系也要顺应时势,不断作出调整,由学历教育为主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发展。事实上,教育部正在积极推进普通高等学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提出要进一步明确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定位,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这表明,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对于转变高校发展方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统一的动力推动作用,一是开展专业性和职业导向较强的学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定位逐步转变为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二是要进一步研究职业教育需求结构发展变化,以非学历职业培训为学习者的终身职业发展提供服务,探索非学历教育的培训模式、支持服务模式,创新合作办学机制、大力开发形式多样的培训项目;三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职业性数字化资源开放和在线教育联盟,利用网络和移动终端为学习者提供全过程的学习支持服务。

(五)支撑(S):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已深刻融入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而“互联网+”针对职业教育本身也带来了直接挑战:新的传播媒介形式和新一代学习者接受知识、技能的方式对教育理念、教育教学方式、教学管理、教育效果等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因此,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必然成为支撑。与传统职业教育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发生在线下教学不同,“互联网+”职业教育强调开放的环境和在线特征。“互联网+”时代,以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和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开放的在线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群体之间分享,帮助学生习得知识技能;通过移动终端形成互动式教学辅助平台,可以实现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与协作,学习、生活、研究等也已不再受到传统校园环境的制约,呈现出更加开放的时空格局。另外,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也将颠覆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评价方式,“互联网+”职业教育必须致力于教学大数据的集成、挖掘和使用,推动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

猜你喜欢
机制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辽宁国有企业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问题研究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运行机制探析
阜新日报社:地方报业转型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政府审计几点问题的思考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