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6-07-04 14:26汤丽彭程宇
2016年20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对策大学生

汤丽+彭程宇

摘 要:大众文化在我国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并逐渐地成为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并列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具有特有的大众化、市场化、通俗化和传媒化等内在特性。然而当今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审美情趣和生活行为等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因此,依据当前现实,从大学生、大众文化自身、以及大学生所处的环境这三个视角来研究应对大众文化消极影响的策略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众文化;大学生;影响;对策

一、前言

大众文化在中国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崛起的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对人们的思想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为了增强大众文化的实效性,抵制其消极影响,增强其应对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众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大众文化是随着工业经济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而孕育而生的,最早产生于欧美国家,是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并列的一种文化形态。在我国,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关于大众文化的具体含义,不同的学者对大众文化都做出过一定的概括,翻查借鉴多方资料,从大众文化的产生、践行主体、日常运作以及它的内容和形式出发可以将大众文化的内涵诠释如下:大众文化是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大众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内在精神性创造活动和其衍生的一系列产品的总和,按一定的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依靠一定的现代传播手段尤其是现代传播媒介进行广泛传播的,并为广大民众所普遍接受的一种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有如主体大众化、生产市场化、内容通俗化以及形式传媒化等内在特征。

其一,主体大众化。主体大众化是大众文化中最明显﹑最突出的内在特征。文化是生活的缩影,大众文化是大众生活的缩影。大众文化反映的是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而普通民众又是生活的主体,所以自然而然的普通大众就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创作主体。譬如近些年来流行于生活中的一些网络流行词汇,例如所谓的“甄嬛体”、“么么哒”、“陈欧体”、“有木有”等等就是由我们的广大民众在网络生活的交流中而创作产生的。

其二,生产市场化。大众文化要为人们更为广泛地接受,在以市场为主导的今天,就必然要以一定的文化产品的形式出现。而大众文化的产品生产必然要通过市场化的形式来运作的,遵循一定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从而呈现出生产市场化的特点,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大。

其三,内容通俗化。大众文化它不是一种高深、高雅的文化,它是一种普通市民可以接受的内容通俗的文化。即为了满足大众的需要,“艺术放弃文化品位和审美格调的坚守,投入大众的怀抱,成为大众娱乐欲求的自慰工具。”①

其四,形式传媒化。文化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传播,才能获得其源远流长的特性。大众文化作为独立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在特性来保持它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大众文化在现代生活中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其传播的手段与方式,即利用一些现代传播信息量大和受众广的大众媒介去传播文化,而取得长远发展的权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大众文化形式传媒化的特点。

三、大众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大众文化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然而现今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大众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生活行为等都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审美情趣上的低俗化与感性直观化

大众文化内容通俗化和生产市场化的内在特征决定了一些青年大学生在审美情趣上往往表现出感性直观化和低俗化的倾向。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得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大众文化产品往往是以“快餐式”的形式出现,用简单粗俗的直观形象来取代深层次内涵的解读。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大学生的审美高度无法提高,甚至下滑,偏向对文化作品感性直接式的体验。所以人们对大众文化产品的高消费的直接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一种感性直观上的快感。周而复始,人们的审美情趣不知不觉地便走向世俗化、低俗化和感性直观化。生活中各种通俗言情的文学作品、流行音乐、通俗网络歌曲等低俗精神消费成为他们休闲娱乐的常态。

(二)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与消费主义倾向

价值观是构成人的观念意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众文化会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产生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产生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倾向。大众文化生产市场化的特性一定程度上使得大众文化会为了迎合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去营造和创作各种反映乌托邦式的美好的脱离实际生活的作品。在这种状况下青年大学生会“竭尽全力”去追求财富、权利,错误地把钱、权的拥有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志,而非把对社会,他人的贡献作为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这种功利主义的价值衡量标准使得我们一直倡导的艰苦奋斗,乐于奉献的传统美德受到怀疑与冲击。二是价值观念上的消费主义倾向。大众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自觉地具有逐利性。在利润的诱使下,产品持有者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不负责任地夸大其词地打广告来欺骗消费者,引诱他们购买这种不合格的产品。在被诱使的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们并非是秉承购买实惠耐用的商品的理念,而是随自己的意愿胡乱地买,盲目的追求名牌,追求外在,过分地追求个性,不切实际地购买,出现对时尚的非适度非理性的追求,是一种消费主义的表现。

(三)诱发大学生的各种非理性行为

关于大众文化诱发各种异化行为,有学者说过:“大众文化使大众过分注重生理享乐而忽视精神追求,过分注重形而下而忽视形而上,大众文化以人的奢侈、安逸和麻木取代了人的真正的自由,这种状态并非人的解放,它只是使个体进入到新的异化。”②大众文化对大学生审美情趣的撞击,使得大学生在生活中过分地对不理性时尚“酷”的追求。同时还诱发黑客,热衷低俗文化等各种与正向审美相违背的行为方式。此外大众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良冲击,使得大学生群体中的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行为盛行。这些都是大众文化的不利影响下诱发的大学生的各种非理性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倡导,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相违背。

四、应对大众文化消极影响的策略

现今,大众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相并列存在一种文化形态,为了有效地规避它的消极影响,可从大学生、大众文化自身,以及大学生所处环境这三个层面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加强教育,提升当代大学生应对不良影响的能力

教育天然的具有面向未来的特性,主要是因为学生是未来社会实践的主体,他们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民族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群体的培养质量与祖国、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更是紧密相连。同时大学生是受大众文化影响较为突出的主体之一,所以应对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提升其应对不良影响的能力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增强大学生抵制大众文化的不良影响的能力,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建设,所以在大学生思想建设方面毋庸置疑就更加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培育有理想,有目标,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用理想、目标、道德等来抵制各种低俗化和非理性行为。

第二,加强审美艺术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要抵制大众文化对大学生审美上的侵蚀,就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审美情趣,使大学生们自觉地以爱美的精神为动力去追求自身修养的更高目标,提升文化品位,从整体上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有效抵制大众文化对大学生审美观的冲击。同时我们的高校可以适当的增设审美艺术类课程,为了增强此类课程的实效性,最好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供大学生学习。在课堂活动之外,鼓励创设相关的社团,并更多的举行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参加。

第三,健全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大众文化之所以会引起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审美观低俗化,大学生各种行为异化其主要是因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使得文化品位低下,缺乏人文情趣,容易成为大众文化中糟粕的俘虏。在健全人文素质培养体系上,首要就是要突破陈旧腐朽教育观念的束缚,摆脱传统应试教育下成绩论英雄的不利于提高人文素质的教育理念,树立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理念。同时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式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种“崇洋媚外”的思想行为倾向。因此,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该突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样青年大学生才能在面向现代化和世界过程中站稳脚跟,不迷失方向,才能在形形色色的大众文化中鉴别糟粕与精华,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文化鉴别力,提升文化品位,从而有效地规避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引领大众文化建设

抵制大众文化的不良影响,不仅要加强大众文化主体大学生的教育,还要增强大众文化自身的建设。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④所以,在加强大众文化自身建设,培育积极健康的文化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大众文化生产者的行为;以及利用大众文化之长消解其之短。

第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大众文化生产者的行为。大众文化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具有生产市场化的特征,结合其大众文化主体大众化的特征,大众文化不可避免的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文化市场上各种文化随性而起,良莠不齐。为此,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大众文化生产者的行为。因此,国家、政府和相关组织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利益熏心的不良大众文化产品的生产予以威慑,完善文化产品市场的制度。此外,在相关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健全过程中,相关的文化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对文化市场上的各种违法行为加大惩罚力度,遏制文化生产者对各种低级趣味和庸俗化的商业炒作,增强他们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规范他们的生产和市场行为,为大学生提供各种雅俗兼具的精神产品,培育积极健康的大众文化。

第二,扬长避短:利用大众文化之长消解大众文化消极影响。抵制大众文化的不良影响,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学会扬长避短——利用大众文化之长来消解它的消极影响。因此,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中善于借鉴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开放型、通俗性等表现方式,寓教于乐,使之成为文化建设的有力工具,用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取大众文化的精华,摒弃糟粕。而且,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民主自由的观念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显性教育中的“说教”模式显然是背离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实际的,甚至适得其反,引起大学生的逆反和抵触心理。在此种情况下,隐性教育便显得恰到好处,我们要善于借助大众文化娱乐性,传媒性等优点,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让大学生潜移默化中接受并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以此消解大众文化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优化当代大学生所处文化环境,弘扬主流文化

大学生作为人类按一定属性而分类的群体,也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也必然受环境的影响。大学生除了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下,还生活在一个学生为主体的特有的校园环境之中。因此,为了抵制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我们必须为大学生营造与优化一个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校园环境,弘扬主流文化。

第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环境。校园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特殊的文化环境,而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科教兴国的历史重任。同时,高校也是大众文化最为广泛流行的场所之一。为此,高校工作者应该以主流文化为根基,大力地倡导先进文化,积极培育校园新文化,优化文化环境,增强大学生对形形色色的大众文化的辨别能力。学校还要充分的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社团、读书讲座等方式传播主流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文化取向。同时,还要营造一种宽容民主的文化氛围,让不同的文化意见有充分表达的空间,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精华与糟粕的不同。

第二,优化社会环境,弘扬主流文化。抵制大众文化的不良影响,必须要优化社会环境,积极弘扬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念。弘扬主流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就是让社会各方面力量及时,准确,全面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要善于利用各种社会组织的力量去倡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而,在整体上,通过弘扬主流文化来遏制各种商业低俗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让大学生在这种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摆脱各种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

五、结束语

大众文化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它的产生有其内在的经济、社会、技术基础,与任何事物一样都有其区别于他物的内在特性,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有着双重性的影响。基于现实,从大学生、大众文化、及大学生所处的环境三个视角探索能够有效顺应要求应对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注解:

① 许文郁等.大众文化批评[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6.

② 洪晓.试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07(07).

③ 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6.

④ 十八大报告文件起草组组织.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8.

参考文献:

[1] 张秀文.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3卷(期):26页。

[2] 李泽泉.新中国道德规范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12卷(期):49页。

[3] 李亚员.认知主体与引领大学生思潮的理论场域构建[J].当代青年研究,2015年,6卷(期):33页。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